【摘 要】互動儀式鏈理論是一種研究人類傳播行為及其動因的情感社會學理論。本文通過對該理論的綜述和對當前傳播研究“缺乏對人的關注”困境的分析,探討了該理論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前景。筆者認為,SNS可以看作由互動儀式鏈構成的虛擬社交網絡,用戶使用SNS在根本上是為了獲得情感能量。
【關鍵詞】互動儀式鏈 情感能量 新媒體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略述
互動儀式鏈是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提出的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關注個人穿行于社會經驗維度時的動力機制。柯林斯指出,每一次互動都是一種儀式,都可以將其置于儀式強度連續體中的某一位置上。最成功的互動儀式(interaction rituals)是這樣一種交談,其參與者得到了很強的關注,創造了一種共同的象征現實,他們在那個時刻共同相信這一現實。其結果就是使他們帶著一種再度充電后的社會團結感離開。
互動儀式鏈理論的核心機制是,高度的相互關注,即高度的互為主體性,跟高度的情感連帶——通過身體的協調一致,相互激起或喚起參加者的神經系統——結合在一起,從而導致形成了與認知符號相關聯的成員身份感;同時也為每個參與者帶來了情感能量,使他們感到信心、熱情和愿望去從事他們認為道德上容許的活動。
柯林斯提出互動儀式包括下列四個方面內容:(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場所。(2)對局外人設定了界限,因此參與者知道誰在參加,而誰被排除在外。(3)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對象或活動上,并通過相互傳達該關注焦點,而彼此知道了關注的焦點。(4)人們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而互動儀式可以產生一系列的結果,主要包括:(1)群體團結:一種成員身份的感覺。(2)個體的情感能量:一種采取行動時自信、興高采烈、有力量、滿腔熱忱與主動進取的感覺。(3)代表群體的符號:標志或其他的代表物,使成員感到自己與集體相關。(4)道德感。
在對互動儀式的分析中,柯林斯特別強調了情感能量概念。他把情感看做是互動儀式的核心組成要素和結果,但他所說的情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具體情感,而是長期穩定的社會情感,即情感能量。他還指出,情感能量是一個連續統一,從高端的自信、熱情、自我感覺良好,到中間平淡的常態、再到末端的消沉、缺乏主動性與消極的自我感覺。
究竟什么樣的互動儀式能夠得到最大的積極情感能量呢?在柯林斯看來,那些具有權力與地位的人最能夠帶來高額的情感回報。柯林斯所謂的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別人的行動的力量,地位則表現為受到關注和接受榮譽。
二、互動儀式鏈理論給傳播研究的啟示
自施拉姆宣稱的四大奠基人開創傳播研究伊始,傳播學已走過了六十余個年頭。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1959年貝雷爾森得出“傳播學已死”的可怕結論后,學界對于傳播學研究困境的探討就從未停止。當前傳播學面臨的一大困境在于:忽視了對“人”的關注。在現代學科體系中,傳播學的定位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這意味著從本質上來說應是人類自我認識的知識體系和價值體系。然而當前傳播學在這方面卻顯露出了嚴重的缺陷:主流經驗學派研究的出發點和目的不是認識人類自身,缺乏人的研究的自覺意識。相對而言,批判學派對人的存在與發展、意義與價值等問題給予了深切關注,但是該范式中的“人”卻沒有體現出傳播學應當具備的獨特的人性視野。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互動儀式鏈理論可以為傳播研究走出“缺乏對人的關注”這一困境提供參考。雖然從性質上來說互動儀式鏈理論是一種社會學理論,但它實際上分析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乃至大眾傳播基于互動儀式的鏈式結構,進而挖掘了人類傳播行為在社會心理學層面上的根本動因——獲取情感能量。
就目前而言,“互動儀式鏈”對傳播學界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但可以預見,隨著越來越多的傳播學者對互動儀式鏈理論了解的深入,這一重要且獨到的當代情感社會學理論必會被吸納到傳播研究中來。畢竟,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它自身的發展離不開其他學科及其理論的支持。
三、互動儀式鏈理論在新媒體研究中的前景
如上文所述,作為一種研究人類傳播行為和動機的社會學理論,互動儀式鏈理論能夠為傳播研究提供新的思維方式。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新媒體研究早已成為當代傳播學研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
近年來,迅猛發展的微博和SNS為網民的互動提供了強大的平臺支持。在傳播學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呈現出多元化、深入化的特點。但是,對于社交網絡的使用動機研究,雖有涉及但并無重大突破。筆者認為,互動儀式鏈理論可以為新媒體研究(尤其是社交網絡和手機的使用動機研究)提供一種新的理論支持。
雖然,SNS是一個虛擬平臺,用戶之間無法彼此面對面,但是他們之間的互動仍然滿足了柯林斯所謂“儀式”的大部分條件,如都聚集在同一場所——SNS平臺、共同的關注點——共同的興趣愛好或公共事件等以及能夠分享共同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所以,SNS平臺上發生的單獨的用戶互動(如發布照片且其他用戶對其進行評論)可以看作是一次“互動儀式”;而從現實時間延續的層面上看,這種不斷發生且為數眾多的“互動儀式”,構成了一條條彼此關聯的“互動儀式鏈”,進而形成虛擬空間中的社交網絡。以人人網為例,作為國內典型且用戶最多的SNS網站,它的功能齊全,而用戶最常用的是加好友、分享、狀態、日志、圖片五大類。SNS用戶使用其中任何一項功能時,他都在進行一種基于虛擬平臺的自我呈現。如果作為該用戶好友的某個用戶對該用戶的行為作出了回應(如同意加為好友、留言、轉發等),那么他們之間就產生了互動關系。大多數情況是,該用戶在人人網上的好友并不止一個,那么就有可能出現兩個及以上的人參與這一次互動,甚至該用戶其他好友作為旁觀者也間接參與了這次互動。由于SNS中“轉發”功能的存在,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互動會在SNS這一虛擬平臺上不斷擴散且累積,最終形成“互動儀式鏈”。那么,根據互動儀式鏈理論,參與“虛擬互動儀式”的網民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最大程度的情感能量。
“獲取情感能量”的假設還有待驗證,但毋庸置疑,互動儀式鏈理論為社交網絡用戶的使用動機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①蘭德爾·柯林斯、邁克爾·馬科夫斯基 著,李霞 譯:《發現社會之旅——西方社會學思想評述》,中華書局,2006
②喬納森·特納 著,邱則奇、張茂元 等譯:《社會學理論的結構》,華夏出版社,2006
③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商務印書館,2009
④于婷婷、竇光華,《社交網絡服務興起的社會學意義》,《當代傳播》,2011(6)
⑤梅瓊林、陳旭紅,《人即信息:傳播學的新生之路——從傳播學的困境談起》,《甘肅社會科學》,2010(6)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