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頻率專業化發展是廣播人在深入認識廣播傳播規律,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中做出的一種必然選擇。但怎樣優化頻率資源、推進廣播節目專業化,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馬鞍山廣播電視臺交通音樂頻率通過實踐表明,一個定位準確、科學性和有深層次的專業化頻率將不僅有利于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廣播媒介的特色,而且為擴大地方廣播整體實力和推進廣播科學發展做了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關鍵詞】廣播頻率 音樂 專業化
多年前,廣播頻率精細化、節目內容專業化成為廣播改革的熱點之一,在全國大中城市電臺中作此改革的不在少數。可以說,頻率專業化發展是廣播人在深入認識廣播傳播規律,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中做出的一種必然選擇。但怎樣優化頻率資源、推進廣播節目專業化,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2001年12月,馬鞍山人民廣播電臺將僅有的兩個頻率分別設置為新聞綜合頻率和交通音樂頻率,運行多年后,無論是節目收聽率、廣播媒體影響力、還是廣告收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電臺整體實力進一步得到夯實。但在運營數年后,節目的收聽率出現下降趨勢,收聽市場呈現萎縮,頻率發展停滯不前,與當前受眾市場的真實需求產生了不小的距離。為何在實施了頻率專業化改革的多年后,又遇到了老問題,走上回頭路?2011年在馬鞍山廣播電視臺交通音樂頻率成立十周年之際,電臺在充分調研當地收聽市場的前提下,對該頻率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整改革。改革的重點是將過去頻率模糊定位、不切實際的盲目專業化以及專業化淺層次所帶來的問題一并加以解決,通過一年多的實踐證明,一個定位準確、科學性和有深層次的專業化頻率將不僅有利于整合優勢資源,突出廣播媒介的特色,而且為擴大地方廣播整體實力和推進廣播科學發展做了一次有意義的探索。
頻率定位須合理明確
近年來,在廣播趨于弱勢的情況下,“用音樂節目收復廣播失地”的聲音愈發強烈。細細地想來,不無道理。因為現代廣播離不開四要素:即天氣、新聞、交通和音樂,而音樂又是這四要素中唯一能讓受眾娛樂并欣賞的內容。但我們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淺嘗則止的話,那么頻率專業化改革就必然會走進誤區。2001年12月,馬鞍山人民廣播電臺交通音樂頻率成立,在當時的指導思想下,該頻率將交通類節目與幾檔音樂節目進行混合交叉播出,即:一個頻率中加上幾檔音樂節目就算是給該頻率貼上了音樂臺的標簽。在十多年前,人們對于頻率專業化的要求不高,對交通音樂這樣帶有一定專業性質的廣播頻率的出現似乎期待已久,因此人們對于這樣的新生事物還是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所以在運作的頭些年,交通音樂廣播在當地的受眾市場占有較高的份額,頻率的傳播力和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都較強。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近些年來廣播市場的高歌猛進,原先標簽式的頻率專業化改革出現了短腳的跡象。由于緊鄰南京,在南京廣播頻率專業化高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聽覺沖擊后,馬鞍山本土頻率市場份額不斷受到擠壓,受眾市場逐步縮小,馬鞍山廣播發展呈現停滯不前的狀況。
其實,這樣的事例并非馬鞍山臺一家。因為在頻率專業化改革之初,認識不到位、定位不準也在所難免。比如,有的專業音樂頻率的細分不甚考究和徹底,通常是各個時代不同音樂類型的大雜燴,專業不專,特色不特。再比如,有的頻率為了專業化而專業化,脫離實際,盲目專業化,造成節目類型重疊,內容過于狹窄,從而流失聽眾群。
專業化辦臺的動力實際上是明確定位于受眾市場,專業化辦臺的基礎應該是量化的受眾調查和市場分析。在廣播電臺的自我宣傳中,常常以擁有多少聽眾為訴求點,事實上這并不是一個精確的統計。還有的是把覆蓋面等同于收聽面,而不去統計實際的收聽率到底是多少。至于對每個節目的聽眾構成,其收聽習慣和生活方式,更是知之甚少。如果沒有明確的聽眾構成分析,節目的設置就缺乏針對性。眼下的一些專業化音樂頻率就缺少這些方面的調查研究,他們對目標受眾的收聽需求和收聽方式并不十分明確,傳播者的主觀因素依然占據著主導地位,個人的創作理念和靈感構成了節目主要的創作點,采、編、播人員的個人情趣決定著節目的基調和風格,而目標受眾的關注點和實際需要則放在了次要位置。試想:離開了受眾的實際需求,即便節目豐富多彩,又怎樣能獲取預期的效果?
盲目專業化,欲速則不達
目前一些專業廣播電臺由于盲目追求“專業化”,取消了一些原本很受歡迎的非“專”節目,表面上看好像是向專業化又邁進了一步,但聽眾卻紛紛流失。美國有11000多家電臺,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綜合性電臺已逐步退出市場,專業臺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其中又以音樂臺為主。一家音樂電臺一般只播放一種類型的音樂,這些音樂電臺包括古典音樂臺、鄉村音樂臺、流行金曲臺、美國黑人音樂臺、爵士音樂臺、途中音樂臺、動感搖滾音樂臺、懷舊金曲臺等。類型化使美國廣播電臺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在激烈的競爭中不但生存下來,而且生機勃勃。近十年來,廣告收入一直保持上升勢頭。基于美國聽眾的需求和接受水平,他們如此的細分化很有必要。但是,中國聽眾真正能夠欣賞諸如古典音樂、爵士音樂等音樂類型的畢竟是少數,我國受眾的欣賞和接受水平現在還沒有達到一個相對穩定較高的狀態,因此從實際條件出發,把握專業化的“度”是我們專業化辦臺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馬鞍山市廣播電視臺交通音樂頻率自2011年全新調整改革后,確立了為交通人服務的理念,但并非是將交通人的生活概念化、單一化,而是通過合理的節目設計不斷豐富交通人的生活。上午播出的休閑聽賞類節目《我來送音樂》就是為交通人包括與交通生活有關的群體提供的音樂交流節目。聽眾可以將自己喜歡的音樂曲目和播放的理由發送到節目論壇上,主持人從中挑選并整合,將多位聽眾的想法進行有機串聯,形成一個有思想主題的節目與聽眾進行互動交流。在這檔節目中所播放的音樂并非都是交通人所喜好的,但經過主持人有機的編排和詼諧的調侃,情趣橫生、韻味無窮。因此,盡管上午9至10點并非是廣播的黃金檔,但改版后這檔節目做的一直是有聲有色,好評不斷。
頻率專業化須齊頭并進
國外成熟的廣播電臺頻率專業化經驗告訴我們,真正的專業化不僅僅局限在我們現在所說的內容及形式上的專業化、受眾群體的細分,更應該是節目生產制作、節目運營、內部管理乃至節目主持人的專業化的綜合產物。我國現在絕大多數廣播音樂節目并不是按照規范的專業化市場規律進行的,個人因素仍占據地位。此外,廣播音樂節目的靈魂人物——主持人,也需要具備與節目相適應的音樂文化方面的素養。作為新聞從業人員,無論是記者還是主持人,我們都應當用廣博的知識武裝自己,力爭做一個雜家。但隨著時代發展,尤其是媒體傳播的實際需求,僅僅當好一個雜家是遠遠不夠的。廣播頻率精細化和廣播節目專業化,已明確要求我們還要做好某一領域甚至是某些領域內的專家內行。作為專家型主持人在節目策劃、制播過程中,從專業角度出發,以理性的思維、編排出感性的內容,用專業的智慧向受眾傳情達意,這對目標受眾來說既是一次探索該領域的良好機會,又是一次充分鑒賞并在該領域內自由享受的美好旅程。以往,馬鞍山交通音樂頻率的主持人在音樂素養上的缺乏導致一批音樂節目量大質卻不高,聽眾在節目中感覺不到主持人存在的價值。因為主持人不能完全專業性的理解音樂內涵,便無法掌控節目的走向,因此主持人與音樂、與節目、與聽眾漸行漸遠。
不僅如此,眼下不少音樂臺所謂的“DJ”在音樂素養上不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卻更多的關注形式上是否時尚,語言上是否流暢等,而對于其節目核心的專業化問題則沒有給予多少關注和探究。對于音樂頻率的主持人而言,一定的文化底蘊,語言表達流暢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迅速掌握所在頻率的專業知識,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人,盡快進行專業化的角色轉換才會增加節目的權威性,加強受眾的信任度,同時也提升了節目本身的價值,打造了專業電臺的實力。馬鞍山交通音樂頻率在2011年改版前便對所有節目主持人在專業方面進行了不間斷的培訓學習,使他們掌握一定的音樂專業知識,為以后培養他們的音樂素養,加深其對音樂節目的理性思考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也為頻率成功改版發揮了積極作用。
筆者主持的音樂節目《經典情未了》有著較詳實的主要是文稿編寫、豐富的音樂資料,介紹播放的主要是是聽眾耳熟能詳、樂于接受的華語流行歌壇經典懷舊音樂歌曲,并及時對本市及周邊地區重要文藝演出活動和藝術家及演藝明星做采訪報道。然而,僅僅拘泥于稿件和資料,即便是有采訪錄音也會造成節目的深度不夠。為此,本人在頻率改版前培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工作實際所需自修了大學音樂藝術的相關課程,對自己加深音樂作品的理解以及對音樂現象發表個性的見解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此,筆者認為一般在專欄節目中出現的主持人或品牌節目出現的主持人已非一般意義上的主持人,而是成為了某種類型專業節目的發言人,如果處理好角色轉換過程,則主持人與節目真正溶為一體,也突顯了音樂電臺的本色,從而解決了節目的指向性收聽和持續性收聽的諸多問題,這也是音樂電臺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和方向。
(作者單位:馬鞍山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