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民生新聞,就是關注普通人的生存和生活狀態,以及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新聞。新聞工作者應反思和校正民生新聞的誤區,不斷完善與發展民生新聞。
【關鍵詞】民生新聞 誤區 完善
一、民生新聞的誤區
民生新聞以其“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的新聞理念,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青睞。近些年來,各地民生新聞欄目設置持續升溫,但精品民生欄目并不多見,這就使我們有必要就其中出現的一些誤區進行反思和校正。
1、民生新聞的內容過于瑣碎
民生新聞的目的,應當是通過對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小事、典型細節的報道,賦予其一定的情感、意義和判斷,以倡導一種社會理智、社會觀念、社會秩序、社會道德及風尚。民生新聞因其扎根于“草根層”,題材往往具有個體、微觀、平面的特性,事件難免瑣碎,很多不具有代表性或針對性,因此在選材時我們就更應注意“典型性”。報道的事件可以很小,但揭示的道理須發人深省或具有普遍指導意義,不可過于瑣碎。報道選題,應定位于發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
2、民生新聞的表現形式應多樣化
通俗不等于庸俗,喜聞樂見不等于全盤娛樂,這是在做民生新聞時,常易進入的誤區,其表現可歸納如下:
(1)新聞表述過度追求娛樂化。如此做法既是對新聞真實性的背離,也對事件的參與者或受害方缺乏人文關懷。長此以往,對構建民生新聞的社會公信力和良好的傳播形象不利。
(2)新聞報道為追求時效,難以深入。為爭獨家首發,搶一時之快,背后所需付出的代價往往是無暇或無力作深入核查和背景分析,報道往往浮于表面,內在價值浪費流失。
(3)新聞事件過度追求新、奇、特。劍走偏鋒,在短期內或許會起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視或收聽的效果,但畢竟不是正途,很容易引起受眾的審美疲勞。須知新聞本身所傳遞的人文或社會內涵才是最終吸引并被受眾認可的價值所在。
(4)棄大放小、舍重就輕,浪費社會資源。現在有些人把媒體當成了“千手觀音”,許多只是舉手之勞或通過正常渠道就能解決的,也要找媒體。對于這樣的事件,媒體過度涉足不僅浪費了社會資源,長此以往對于媒體公信度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媒體應以有限資源,去解決、反映真正關系群眾利益的普遍性、共同性問題,而不該成為“包打天下”的利器。
(5)采訪與編輯形式的弱化。采訪與編輯形式的弱化,突出地表現在這類新聞報道的“流水賬化”。在許多地市臺民生新聞中,敘述的繁雜與拖沓、鏡頭的重復和無語義比比皆是,重復性的日常生活事件如積水、井蓋丟失等一再重復;其次是采訪上的生硬與隨意,許多民生新聞的記者只是在單一地表述事件,而不在意采訪的藝術,把采訪當成了簡單的問答或閑侃,采訪對象也是隨機隨意未予篩選和挖掘;再次是后期編輯與制作的隨意,編者似乎無意去克服采訪與拍攝過程中出現的缺點,大量素材鏡頭毫無語義、邏輯的隨意堆砌,同期中同一含義多人復述冗長乏味,缺乏精雕細琢。
造成以上這些現狀的原因,與各地民生新聞隊伍的日益年輕化不無關系。不可否認,年輕人有活力、有干勁、能沖敢拼,這是他們的長處。但這同樣也是新聞稿件難有深度的原因,沒有豐厚生活閱歷和廣博知識積淀的年輕人很難寫出有深度、有見地的作品。
二、民生新聞的完善與發展
可以說民生新聞的出現,符合了一定時期新聞節目的發展規律,但它卻并不能代表節目發展的終極價值取向,進入“后民生新聞”時代是其發展的必然。
“公共新聞”概念首先是由紐約大學Jay·Rosen提出。他認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報道新聞,更應該致力于提高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能力以及由此展開的實際行為能力;不僅僅注重與受眾交流的形式,更要關注交流的質量,幫助民眾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與途徑;不僅僅告訴公眾社會出現哪些問題,更要指導受眾如何應對這些社會問題。
因此,公共新聞在其內涵上是有所側重的,雖然也重視新聞事實,但“公共品質”對公眾生活的關注與解讀才是公共新聞理論的實質與核心所在。如果說“民生新聞”是在“國家的聲音”之外傳遞“民間的聲音”,那么“公共新聞”則把“國家的聲音”和“民間的聲音”整合為“公共的聲音”。雖說“公共新聞”的實施,目前在國內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其所倡導的理念卻給做好民生新聞,使其走出困境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參考。
1、提升節目品位,注重欄目構成
以“社會責任”為指導原則。當前民生新聞主要靠形式與趣味贏得關注,如果在內容上不加進豐富的營養,很難“更上層樓”。理智對待觀眾口味,對受眾不健康或低品味的需求不能一味迎合,應加以引導。策劃者除了選擇好的新聞由頭、策劃選題的整個流程、提供給公眾信息、引導討論的方向外,還應根據事件的性質、事態發展的狀況、公眾提供的意見質量、反映的問題等做好與政府決策層的溝通、及時派記者跟蹤深入調查,或發表言論、或提供新資料。引導討論深入,把握輿論導向。
2、選取富有“營養”的原材料
真實報道社會環境的客觀變化、文明進步的重大動向、從民生角度深刻解讀政府決策,報導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新聞。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方式,即時傳遞“有用”資訊,為受眾提供有指導性和服務性的節目。
3、加大輿論監督力度,用建設性態度披露社會陰暗面
“負面報道”要發揮正面效應,為公眾提供警示意義。當輿論強烈關注的事件未解決、難以解決或極有可能引發輿論嘩然甚至危及社會時,對于這類的報道一定要慎之又慎。監督、曝光類題材,報道需注意“度”的把握。應起到社會“粘合劑”的作用,在做到不偏不倚、張弛有度、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前提下,還應考慮到可能產生的社會影響或反彈。
同時注意不能越界,媒體不能利用自己的媒體強勢地位,打著滿足公民知情權的幌子,強行闖入社會個體的私人空間,公開個人隱私,更不能越權干預司法、立法、執法,以輿論監督代替政策執行,利用輿論干預和影響案件的偵破和審理。
4、改進報道手法,引入深度報道
以往民生新聞一味追求“短、平、快”的做法,使得很多寶貴新聞素材的“營養價值”白白流失。民生新聞應采取快慢結合、深淺交錯、長短搭配、張馳有致的手法挖掘新聞素材的每一分養料。同時加強新聞的紀實性與原生態,善于抓細節、抓情節,注重現場感和畫面感,增強可視性。
5、提高采編人員的思想和業務素質
當前,民生新聞的大部分工作人員為剛出校的年輕人,由于缺乏生活經驗、社會閱歷,欠缺以感同身受的角度表達人文關懷,導致了其在做民生節目時由于功力不足而捉襟見肘。這就對從業人員的學習培訓提出了特殊要求。同時加強采制的前期選題和策劃,也是解決這一矛盾的必然趨勢。
6、欄目品牌化經營及注重節目的營銷
新聞媒體在承擔一定政治任務的同時,還要自負盈虧。這也就意味著媒體必須要走向市場,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才能維持節目的正常運轉,才能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因此我們還需要做的是,如何探索和挖掘把本屬于一次性傳播的名牌精品節目加以市場化商業運作,進行出售或交換獲得節目的二次市場價值,既擴大節目影響與知名度,同時又取得經濟上創收。
(作者單位:河北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