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三人效應理論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戴維森于1983年提出,多應用于對負面新聞、選舉新聞、災難新聞等的傳播研究中。本文以“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為例,試從第三人效應理論分析“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的受眾心理效應。
【關鍵字】第三人效應 受眾 災難報道
一、“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回顧
本文以“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為例,分析第三人效應在受眾對于負面報道內容的選擇上有何作用,通過分析災難性新聞傳播的特點,以及分析第三人效應的產生和強弱程度與哪些因素有關,探討如何強化受眾的媒介認知能力。
《華商報》8月26日報道,凌晨2點40分許,包茂高速公路安塞段發生一起客車與運送甲醇的貨運車追尾碰撞交通事故。引發甲醇泄漏起火,并導致客車起火,造成36人死亡,3人重傷的特大交通事故。事故發生后相關報道迅速占領各大報紙、網絡新聞的頭幾條,并登上當日央視午間的“新聞30分”節目,其嚴重程度引起廣泛關注。
很多人在關注這次車禍始末的同時,一方面表示惋惜與同情,另一方面流露出一種僥幸心理,覺得這種級別的車禍不會輕易發生,認為這樣的小概率事件不會落到自己頭上。也許還有很多人會說:不管死傷多少人,那是在遙遠的延安發生的事情與我何干?!這種級別的車禍不會恰好發生在我頭上的。就算此次特大車禍報道出來,也不會對我以后出行選擇交通工具產生什么影響,但對于其他人,可能他們會害怕乘坐高客,以后出行可能會有不少人盡量避免選擇乘坐高客,他們會害怕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看到“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的人不覺得會對自己產生什么影響,反而認為他人會因此深受影響,或者認為這種報道是徒勞的,對他人,對自己都不會產生影響。究竟是什么心理因素導致這種現象呢?
二、第三人效應產生的原因
第三人效應理論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教授戴維森于1983年提出的,戴維森認為“第三人效應”是很多方面因素所致,最主要有三點:
首先,當今媒介的表現使人們普遍對之存在很大程度的不滿。受眾認為媒體報道的反面性質事件會造成人們悲觀的情緒蔓延,消極看待事物,影響人們對一件事物的正常判斷,所以人們對媒介沒有應有的好感。“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屬于負面性、災禍性新聞報道,如果人們從媒介中接受到過多的負面信息就會對媒體產生抵觸心理,幸福感降低,覺得生活中充滿了危險,進而影響人們對事物的正常、正確的判斷,第三人效應也漸漸增強。
其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們在潛意識中普遍對自己有著較高的評價,往往會高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傾向于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比別人強,總覺得他人得到的信息不如自己全面,因而產生較高的優越感,相應地在第三人效應理論中分析,即造成受眾無法正確地理解和對待傳播內容的結果。
第三,人們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或理解是正確的,獨一無二的,卻往往不知道他人也會有相同的見解和認識。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分析,只要群體中無人表示反對意見,普通的社會成員就會產生同樣一種錯覺,以為大家的觀點大同小異,是差不多一致的。雖然“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的受眾是多元化的人群,但根據人們“多元主義無知”的心理特征,當災禍事件被曝光后,其影響程度在各個階層中是差不多的,都不會受到強烈影響而不去乘坐高客。
三、影響第三人效應的因素
首先,媒介傳播的內容。第三人效應呈現的重要一點是:如果媒介報道的內容是陰暗的、不健康的(如暴力、色情等)或者不需要的,受眾就認為自己不會受到該媒介內容的影響,不會相信也不會去模仿,而會認為他人會輕信媒體的報道,會受到較大影響。并且負面影響越大,第三人效應越明顯。反之,如果媒介內容是正面的或者被需要的,受眾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對自己起到了教育作用,而對他人影響較弱;或者認為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差別都不大。由此可以分析“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案例中,由于該報道是災禍性質的負面新聞報道,不少受眾會不自覺地認為這種新聞影響力對自己很低,對他人影響較大,根據第三人效應理論可以分析出是由于人們自身潛在的優越感和自信造成。因此類似“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不會對社會產生大面積的負面影響,如無人再選擇高客做為出行工具等。
其次,信源的可信度。這也是影響第三人效應產生和強弱程度的一項重要因素。信息傳播來源的公信力越高,第三人效應就越低,反之,信息傳播來源的公信力越低,那么第三人效應就越高。如“8·26包安特大車禍”報道中,第一時間發出該新聞報道的新聞媒體是“華商報”,隨后在互聯網絡上搜索該新聞報道出現的第一條是在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的粵語臺。華商報是陜西僑聯主管的一份綜合類城市生活報,是西安、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發行量、閱讀率、影響力最大的報紙,每日發行量超過66萬份,輻射寶雞、咸陽、渭南、漢中、銅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九個中等城市及周邊縣城的發行網絡,鑒于華商報是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報,因此當“8·26包安特大車禍”發生后,最權威、最具有資格報道,且讓受眾相信的便是華商報。另外,中國網絡電視臺是中國國家網絡電視播出機構,對國際國內重大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活動和事件以網絡視聽的形式進行快速、真實的傳播。它對于“8·26包安特大車禍”進行了真實、詳細的報道,不僅能讓更多人知情,還因其可信度高的信源降低了謠言產生的可能性,也能避免第三人效應的負面作用產生。
第三,時間和空間距離。第三人效應的產生與時間和空間距離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包括受著和“其他人”的地理距離,也包括受者和信息的空間距離。“第三效應的強度隨著受者和‘其他人’的地理距離的增加而增加。同時受眾與信息的空間距離與第三人效應的認知成正比,受者距離信源越遠,第三人效應越強,反之,受者距離信息來源越近,第三人效應就越弱。”“8·26包安特大車禍”發生在陜西省延安包茂高速公路安塞段,非當地人尤其是空間距離較遠的受眾在讀過這條新聞報道之后不會受到大的影響,不會擔心、害怕哪天這種事發生在自己頭上,反而認為這種重大車禍發生在離自己很遠的延安而非周邊地區,不會正巧自己碰到,且對于受眾出行的交通工具的選擇不會有較大影響,很多人不會因為這條報道而不敢再乘坐高客。所以說受眾距離信源越遠,第三人效應越強。
第四,個人特點。個人特點也對第三人效應有著重要的影響。有研究表明那些不易受到他人意見影響的受眾更容易產生第三人效應,且第三人效應的發生也和個人人生閱歷有關。年齡和教育是其中兩個重要的方面。“關于第三人效應中教育變量的研究一直是不確切的, 有些研究發現教育與第三人效應呈正相關,但卻沒有實證的支持,然而也有研究卻發現教育不是第三人效應的重要影響因素。多學者認為自尊是造成第三人效應的原因,但很少對自尊與第三人效應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即使是少數分析自尊和第三人效應關系的研究,也只驗證了高自尊者認為媒介對自己的影響較小,低自尊者認為媒介對自己的影響較大。”
“8·26包安特大車禍”新聞報道的受眾面向社會各個階層,閱讀該新聞的讀者可能是各個行業、各個年齡段的人群。如果是高學歷受眾,其自我效能較高,對自身能力常常做肯定的判斷,受新聞報道的影響就會較小,故第三人效應較強。反之,當一個社會層次較低,自我喜好、自我效能都比較低的受眾,閱讀報道后的反應就會是受到負面報道的比較強烈的影響,會恐懼、擔憂發生類似新聞報道中的事情,此時第三人效應相應的較弱。
綜上所述,第三人效應的產生是受眾在閱讀媒體報道內容后在心理上將自我與他人置于一種對立的雙方,在潛意識中強調與他人的差異,強化自己的優勢。而現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強調和諧與共贏的時代,只有意識到自我對他人認知的局限,不斷求同存異,才能建立真正平等、友善的關系,媒體傳播信息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參考文獻
①盧珂,《植入式廣告與第三人效應》,《新聞傳播》,2010(8):19
②王娜:《從第三人效應理論談對受眾媒介認知能力的培養》,《東南傳播》,2011(1):96
③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④羅文輝、牛隆光:《自尊、第三人效果與對限制媒介支持度的關聯性研究》,《新聞學研究》,2003:141-167
⑤蔡騏,《論媒介認知能力的建構與發展》[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4384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2011級傳播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