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的融合問題是合并高校學科建設所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學科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合并高校的學科水平。本文主要通過對學科融合可能性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現階段合并高校學科融合存在的問題,并對其應采取的具體措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 合并高校 學科建設 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高校合并的逐步推進與不斷深入,高校合并漸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高校的合并還僅僅是第一步,它的內部調整與融合才是最重要的,學科融合問題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對合并院校學科問題的研究,從而提高合并高校的學科水平,對當今的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學科融合的可能性
1.1 學科門類齊全,專業種類多
學科門類是指學科的種類,很多高校合并前,都經歷過幾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都擁有了自身獨特的學科門類,通過采用不同學校合并的方法,使高校在學科數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對那些實力雄厚,學科門類較齊全的大學合并后的學科數量增加的更加明顯。如,合并后的武漢大學,除了軍事學科外,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學科專業。①如新組建的吉林大學現有學科覆蓋文史哲、理工醫、經濟,歷史,法學等九大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130多個,碩士博士學科點共250多個。如此齊全的學科門類為開展學術活動,進行學科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2 名師云集,學科實力急劇增強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名師是學科資源的重要方面,是學科融合的積極推動者。高校合并匯集了大量的名師,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增強學科實力,促進學科融合。如,合并后的長江大學現有教師3149人。其中有教授274人,副教授753人,碩博導師達470人;全國優秀教師和湖北突出貢獻專家70余人,此外,另有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合并后的吉林大學有教師6540人,教授近1200余人,院士20 多人,另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優秀教師。大師的匯集,不僅大大增強了合并高校的科研實力,而且為學科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2 合并高校學科融合存在的問題
2.1 學科院系、專業設置不合理制約學科融合的發展
現如今,在教育組織形式的變革下,很多高校將原來的“校-系-教研室”三級建制改為“校-學院-系”三級建制。這一改革的實行,取消了原來傳統的專業對應的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在系科之上建立的大口徑學院制。學院制的建立是將小專業合并成為系,將系合并為學院。然而,在一些合并后的高校中,他們并不是通過系的合并組建學院,而是較為簡單的將系直接升為學院,以至于在一些高校中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招牌,如“物理學院”、“哲學學院”等。如此看來,專業牌子是變大了,可實質上專業口徑在一定程度上被進一步細化了。這顯然與新一輪院系調整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馳,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使專業的更進一步的細分。采取這種所謂的學院制顯然是不可取的,不但無法促進學科間的融合,甚至與國際慣例也嚴重脫軌。②
2.2 教師隊伍結構的欠合理對學科融合的制約
合并高校教師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對合并高校學科融合產生很大影響。教師隊伍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上三個方面:首先,學緣上的近親繁殖是合并高校目前出現的一個共同問題。如相當一部分教師從本科到博士和從教都是在同一高校甚至同一專業領域,這種學緣上的近親繁殖容易限制教師思路,不利于新思想的萌芽,從而阻礙了學科的融合。其次,在年齡結構上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中青年教師過多,老年教師過少或者相反現象,這兩種現象在如今很多高校都較明顯。這樣就容易導致造成創造活力的缺失或者豐富經驗的缺失。這兩種狀況對學科創新點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③此外,學科帶頭人的缺(下轉第18頁)(上接第10頁)失也是阻礙學科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
2.3 學科文化的制約阻礙學科整融合的發展
學科文化是學科的靈魂與生命,是學科融合的根本。合并高校學科門類眾多,學科文化豐富多彩,各學科都有著自身的文化特性,學科文化的穩定性,從心理學角度看就表現為一種學術忠誠。“很少有哪些現代機構像學科那樣顯著而順利的贏得其成員的堅貞不二的忠誠和持久不衰的努力。”④這些文化特性在相異或矛盾的學科文化特質的相互摩擦與碰撞下,對學科融合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大大延緩了學科融合的進程。這樣的學科融合方案往往脫離高校合并的學科實際狀況,不利于學科融合的發展。
3 合并高校學科融合的具體措施
3.1 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結構
學科布局不僅決定一所大學的學科結構,還影響著學科水平的提升。合并高校要實現學科融合,就要調整其學科布局。其一,要進行科學的校區定位。一所大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的校區定位是關鍵。每所合并高校的各個校區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的特點,它們在學科傳統、學科結構上也各不相同,學校因根據各個學科的學科性質對校區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如學校不宜將醫科設在郊區、不宜將農學院設在繁華的鬧市。⑤其二,要制定合理的學科規劃。合并高校學科布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科設置上的多、散、以及不協調。對于這種情況,在學科設置上,高校應根據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特點進行合理規劃,使各個學科間能夠相互交叉和滲透。因此,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都應根據自己的學科實際,有選擇的調整學科布局。從而使學科結構合理,比例適當,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
3.2 組建學科隊伍,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科隊伍是學科建設的主體,它必須依靠學科隊伍來實現,毋庸置疑,學科的融合更是需要從事學科的教師去推動和實現。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就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合并高校應注重教師的學緣結構。不同學緣結構的教師匯集可以博采眾長,開闊思維,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從而促進學科融合的發展。其次,要注重合并高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高校應保持適當比例的教師年齡結構,保持老年、中年、青年教師合理分布,形成既有深厚科研經驗,又有青春活力的教師隊伍。再次,學術帶頭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拿破侖有這樣一句名言:“一群由一只獅子率領的綿羊能夠打敗由一只綿羊帶領的獅子。”這就充分說明了學科帶頭人在學科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3 創建學科文化,促進學科的融合
學科文化,作為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科文化涉及很廣泛,包括學科建設環境、科研態度、教學學風、創新意識等等。建立良好的學科文化,推動學科融合就是要極力發展校園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軟環境對硬環境起著一定的支撐作用。軟環境的營造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崇尚學術自由是大學的靈魂,一所大學的好壞從其自身的學術氛圍中也能體現。良好的學術氛圍不僅能培養學者們對學科新趨勢的敏銳洞察力、學術價值的深刻見解,而且還敢于打破傳統封閉的學科體系,進行開放式的學術思想交流。此外,營造有利于學科融合的學術氛圍,還要注重各個院系,各個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廣泛交叉和融合,每個學科都有它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和特色,合并高校應采取“軟”和“硬”環境的相互支撐,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交流互補,促進學科的融合與發展。
隨著我國高校合并的逐步推進與不斷深入,高校合并漸漸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高校的合并還僅僅是第一步,它的內部調整與融合才是最重要的,學科融合問題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對合并院校學科問題的研究,從而提高合并高校的學科水平,對當今的高等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學科融合的可能性
1.1 學科門類齊全,專業種類多
學科門類是指學科的種類,很多高校合并前,都經歷過幾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都擁有了自身獨特的學科門類,通過采用不同學校合并的方法,使高校在學科數量大幅度增加,特別是對那些實力雄厚,學科門類較齊全的大學合并后的學科數量增加的更加明顯。如,合并后的武漢大學,除了軍事學科外,幾乎覆蓋了所有的學科專業。①如新組建的吉林大學現有學科覆蓋文史哲、理工醫、經濟,歷史,法學等九大學科門類,有本科專業130多個,碩士博士學科點共250多個。如此齊全的學科門類為開展學術活動,進行學科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2 名師云集,學科實力急劇增強
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名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名師是學科資源的重要方面,是學科融合的積極推動者。高校合并匯集了大量的名師,有利于提高師資隊伍,增強學科實力,促進學科融合。如,合并后的長江大學現有教師3149人。其中有教授274人,副教授753人,碩博導師達470人;全國優秀教師和湖北突出貢獻專家70余人,此外,另有一大批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合并后的吉林大學有教師6540人,教授近1200余人,院士20 多人,另有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和優秀教師。大師的匯集,不僅大大增強了合并高校的科研實力,而且為學科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2 合并高校學科融合存在的問題
2.1 學科院系、專業設置不合理制約學科融合的發展
現如今,在教育組織形式的變革下,很多高校將原來的“校-系-教研室”三級建制改為“校-學院-系”三級建制。這一改革的實行,取消了原來傳統的專業對應的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在系科之上建立的大口徑學院制。學院制的建立是將小專業合并成為系,將系合并為學院。然而,在一些合并后的高校中,他們并不是通過系的合并組建學院,而是較為簡單的將系直接升為學院,以至于在一些高校中出現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招牌,如“物理學院”、“哲學學院”等。如此看來,專業牌子是變大了,可實質上專業口徑在一定程度上被進一步細化了。這顯然與新一輪院系調整的初衷完全是背道而馳,所導致的結果必然是使專業的更進一步的細分。采取這種所謂的學院制顯然是不可取的,不但無法促進學科間的融合,甚至與國際慣例也嚴重脫軌。②
2.2 教師隊伍結構的欠合理對學科融合的制約
合并高校教師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對合并高校學科融合產生很大影響。教師隊伍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教師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能力結構上三個方面:首先,學緣上的近親繁殖是合并高校目前出現的一個共同問題。如相當一部分教師從本科到博士和從教都是在同一高校甚至同一專業領域,這種學緣上的近親繁殖容易限制教師思路,不利于新思想的萌芽,從而阻礙了學科的融合。其次,在年齡結構上的不合理主要表現為中青年教師過多,老年教師過少或者相反現象,這兩種現象在如今很多高校都較明顯。這樣就容易導致造成創造活力的缺失或者豐富經驗的缺失。這兩種狀況對學科創新點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③此外,學科帶頭人的缺(下轉第18頁)(上接第10頁)失也是阻礙學科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
2.3 學科文化的制約阻礙學科整融合的發展
學科文化是學科的靈魂與生命,是學科融合的根本。合并高校學科門類眾多,學科文化豐富多彩,各學科都有著自身的文化特性,學科文化的穩定性,從心理學角度看就表現為一種學術忠誠。“很少有哪些現代機構像學科那樣顯著而順利的贏得其成員的堅貞不二的忠誠和持久不衰的努力。”④這些文化特性在相異或矛盾的學科文化特質的相互摩擦與碰撞下,對學科融合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大大延緩了學科融合的進程。這樣的學科融合方案往往脫離高校合并的學科實際狀況,不利于學科融合的發展。
3 合并高校學科融合的具體措施
3.1 調整學科布局,優化學科結構
學科布局不僅決定一所大學的學科結構,還影響著學科水平的提升。合并高校要實現學科融合,就要調整其學科布局。其一,要進行科學的校區定位。一所大學的學科發展,科學的校區定位是關鍵。每所合并高校的各個校區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都會形成自身的特點,它們在學科傳統、學科結構上也各不相同,學校因根據各個學科的學科性質對校區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如學校不宜將醫科設在郊區、不宜將農學院設在繁華的鬧市。⑤其二,要制定合理的學科規劃。合并高校學科布局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科設置上的多、散、以及不協調。對于這種情況,在學科設置上,高校應根據基礎學科,應用學科的特點進行合理規劃,使各個學科間能夠相互交叉和滲透。因此,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學校,都應根據自己的學科實際,有選擇的調整學科布局。從而使學科結構合理,比例適當,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
3.2 組建學科隊伍,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
學科隊伍是學科建設的主體,它必須依靠學科隊伍來實現,毋庸置疑,學科的融合更是需要從事學科的教師去推動和實現。建立合理的師資隊伍就應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合并高校應注重教師的學緣結構。不同學緣結構的教師匯集可以博采眾長,開闊思維,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從而促進學科融合的發展。其次,要注重合并高校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高校應保持適當比例的教師年齡結構,保持老年、中年、青年教師合理分布,形成既有深厚科研經驗,又有青春活力的教師隊伍。再次,學術帶頭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拿破侖有這樣一句名言:“一群由一只獅子率領的綿羊能夠打敗由一只綿羊帶領的獅子。”這就充分說明了學科帶頭人在學科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3 創建學科文化,促進學科的融合
學科文化,作為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是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因素。學科文化涉及很廣泛,包括學科建設環境、科研態度、教學學風、創新意識等等。建立良好的學科文化,推動學科融合就是要極力發展校園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其中,軟環境對硬環境起著一定的支撐作用。軟環境的營造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開放自由的環境。崇尚學術自由是大學的靈魂,一所大學的好壞從其自身的學術氛圍中也能體現。良好的學術氛圍不僅能培養學者們對學科新趨勢的敏銳洞察力、學術價值的深刻見解,而且還敢于打破傳統封閉的學科體系,進行開放式的學術思想交流。此外,營造有利于學科融合的學術氛圍,還要注重各個院系,各個學科和專業之間的廣泛交叉和融合,每個學科都有它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和特色,合并高校應采取“軟”和“硬”環境的相互支撐,在自由開放的氛圍中交流互補,促進學科的融合與發展。
注釋
① 龐青山等.學科融合高校合并的高層目標[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② 梅秀文.我國多校區大學學科重組與融合研究[C].中南民族大學,2003:15-16.
③⑤杜建華.合并高校學科融合問題研究[C].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3:30-31.
④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王承緒,徐輝,譯.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