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懲戒權是教師履行職責的一項重要權利,但受社會輿論、現行的教育理念以及法律法規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懲戒權沒有得到切實保障。要實現真正的教師懲戒權,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教師懲戒權的監管機制。
關鍵詞 教師 懲戒權 實現途徑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 教師懲戒權確立的障礙
1.1 法律制度層面的障礙
我國現行的有關教育法律、法規雖然規定了教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但對于教師是否具有“懲戒權”卻沒有明確的規定。由于沒有正確厘清“懲戒”與“體罰”的界限,且在實踐中存在“體罰”被擴大解讀,使得整個社會產生“懲戒與體罰相混淆”的錯誤認識。而對于“體罰”,我國現行的各項教育法律法規中都明確被禁止,如《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5條規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教師法》第37條規定:“教師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由所在學校、其他教育機構或者教育行政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此外,《教育行政處罰條例》也規定了“對于體罰學生的教師可給予撤消教師資格的行政處罰。”相反,對于老師的懲戒權則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因而在實踐中出現教師對嚴重違紀學生罰站被稱之為“體罰”,批評教育學生則被冠以“心罰”的大帽子!很顯然,由于法律規定的缺失,教師的懲戒權難以確立。
1.2 教育觀念層面的障礙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種新的教育思想與教育理念廣泛流行,如“民主教育”、“賞識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理念大受吹棒,這些教育理念都有以下兩個的特點:一是以抨擊“傳統教育觀念”來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二是過分強調“老師要尊重學生”。不可否認,上述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但由于過分抨擊傳統教育觀念的落后的一面,忽視了傳統教育觀念的優秀傳承,從而使“尊師重教”這一傳承幾千年的優秀傳統在當今社會受到了巨大挑戰與沖擊,“師道尊嚴”正在不斷淪喪。從而在教育實踐中,走進了“重表揚輕批評、重獎勵輕懲戒”的誤區。
1.3 教育環境的層面的障礙
當前面臨的教育環境也是教師懲戒權確立的障礙之一。首先,當前的家庭教育環境決定了很多學生養成了“自我中心”的性格特征,使得很多學生只能被表揚和賞識,禁不住半點批評和懲罰。其次,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發展所帶來的沖擊。由于價值觀日趨多元,整個社會對教育與受教育以及對教師職業的看法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甚至出現將師生關系解讀為“服務者與消費者間的關系”的論調,“師道尊嚴”正被無情摧殘,更談不上教師的懲戒權了。再次,是社會輿論壓力。雖然我國教師絕大多數都受過高等教育,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肯定超過社會平均水平,且絕大多數教師都具有良好的師德風范,但也難免在這一龐大隊伍中出現個別師德低下的個案。但正是這些個案卻被有關新聞媒體趨之若鶩,連篇累牘地加以報道,產生了放大的負面效果,無形中降低了教師的整體社會評價,也極大挫傷教師育人的積極性。
2 教師懲戒權確立的必要性
2.1 教師的懲戒權是實現教書育人目標的需要
一方面,教師通過行使懲戒權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德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將學生由一個自然的人轉變為一個社會的人,這一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轉化過程。教師需要從肯定與否定評價兩個方面對學生的合規行為進行肯定,同時對違規行為予以否定。而教師的懲戒權的確立是實現這一過程的重要保證,教師通過恰當行使懲戒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集體意識與責任意識。
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行使懲戒權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偉大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合理的懲戒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師在育人的過程中通過采取合理的懲戒措施有助于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勇于面對成長的過程中遭遇的各種挫折。同時使學生面對自己所犯錯誤勇于擔當,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確立教師的懲戒權,無論是對學生認知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鍛煉,還是對學生性格與氣質的形成,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①
2.2 教師的懲戒權是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需要
教育在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目前正處在向現代化國家發展的偉大進程之中,這一偉大使命迫切需要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為國家培養出大批適應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教育現代化則要求教育體制規范化,具體對各級各校學校而言,就是要建立統一的學校制度,形成規范的管理方法和教育手段,通過立法的手段使師生的權利義務、職責地位及其互動關系明確化、制度化。“作為社會的一個構成系統,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必然會使用懲罰來維護規范的嚴肅性,以有效地保證教育工作的有序運行。”②可見,要真正實現教育現代化,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來保證教育活動過程的實現,對于違反學校基本規則的學生,就理應受到相應的懲戒。通過懲戒教育的實施,最終有利于學生形成尊重社會規范的觀念,促進法律意識和道德規范的形成。
3 教師懲戒權的確立
3.1 教師懲戒權確立的法律基礎
教師的懲戒權是教師育人權的直接體現,教師懲戒權的適當行使可以維護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秩序,從而保證學校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對教師懲戒權有明確的法律規定。③如韓國幾年前通過的《教育處罰法》明確規定了在特定情況下教師可對學生進行體罰。在英國的法律中明確規定了教師的懲戒權包括罰寫作文、周末不讓回家、讓校長懲戒、停學等,并且許可教師以身體接觸的方式去懲罰學生。我國相關的教育法律法規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教師擁有懲戒權,但從相關的法律規定中可以得出我國教師也應具有教育懲戒權的一般推論。如《教師法》第七條:“教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教育法》第二十八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等。
3.2 教師懲戒權的界定
所謂教師懲戒權是指關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懲戒的權利。教師懲戒權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教師懲戒權的性質是教師育人權的一種體現;第二,教師懲戒權的實施主體是教師,是教師依法獲得的一項職權;第三,教師行使懲戒權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校園紀律與秩序, 促進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第四,教師懲戒權的依據是法律法規或學校規章制度,體現了嚴格的規范性與程序性;第五,教師懲戒權行使的對象是嚴重違規、違紀的學生。教師懲戒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批評權,這一權利體現為教師對于學生的錯誤行為給予否定性評價的權利;二是處分權,教師對于嚴重違紀且經過批評教育仍不改正的學生,可以建議學校給予學生紀律處分的權利;三是管束權,教師對具有危險性行為或有違紀違規行為的學生, 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權利;四是懲罰權,教師對違規、違紀的學生, 在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懲罰性措施的權利。④
3.3 教師懲戒權實現的途徑
3.3.1 完善現行的教育法律、法規
我國現行的《教育法》及《教師法》等教育法律、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賦予教師教育權,但在教師是否具有懲戒權卻沒有明確規定。正是由于教師懲戒權法律規定的缺失而引發的教育問題越來越突出,國家應該明確態度,通過完善及修訂現行的法律法規來為教師的懲戒權保駕護航。當前,可以考慮在《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中增加有關“教師懲戒權”的法律條文,對教師的懲戒權的界限、內容及行使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真正使教師在行使懲戒權時做到有法可依。
3.3.2 出臺《教師懲戒法》
結合我國實際,并借鑒其它國家的經驗,盡快出臺《教師懲戒法》這一單行法規。并在此基礎上由相關部門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通過專門法的形式對教師懲戒權的定義、權利性質、地位與權利行使的方式;懲戒權行使的范圍界定、權利監督與救濟渠道,以及教師濫用懲戒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使教師的懲戒權在法律設定的軌道上運行,規范教師的懲戒行為,進而達到“依法治教”。
3.3.3 完善教師懲戒權的監管機制
教師懲戒權的正當發揮,不僅需要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同時建立起包括國家監督、行政監督與社會監督在內的監督體系也尤為重要。當前應重點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門、校方、專家及家長共同參與的監督機構,對教師懲戒權的行使進行有效的監督。二是進一步完善現行的學生申訴制度。現有的學生申訴制度比較粗略,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要對現有學生申訴制度有關規則進行細化,明確受懲戒學生的申訴期限、時效和學校受理申訴的機構、申訴條件及學校行政決定的合理期間,確保學生的申訴權落到實處。
注釋
① 李戩,曾慶芳.我國中小學生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必要性探析[J].教育教學研究,2009(7).
② 朱倩.學校教育中之懲罰策略探討[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
③ 賀武華,楊小芳.試論教師懲戒教育權的理性弘揚[J].中國教育學刊,2011(6).
④ 楊秀朝.試論教育懲戒權[J].當代教育論壇,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