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高等教育也逐漸向國際化方向邁進,首先顯示于外的是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頻繁與增多,進而呈現為各種交流與合作模式的涌現。作為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美術設計專業院校,廣州美術學院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也日益頻繁,其合作模式也更加多樣化。在此過程中,學校專業教學與科研水平的發展,必然要求國際化水平和層次的提升。基于此,我校要不斷開創國際化的新思路,探索美術院校教育國際化的新路子。
關鍵詞 美術院校 教育國際化 辦學理念
中圖分類號:G40-03 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現象可追溯到古希臘和古埃及,那時跨國的“游教”、“游學”之風盛行,因此高等教育自古代萌芽之時便具有了‘國際性’這一特征。”①中外專家學者對“國際化”的含義有諸多解釋。弗里曼·巴茨在《教育百科全書》中指出:“國際教育是本國學校觀念和課程的國際化;是某個國家的師生到其它國家教育機構學習或研究,即師生的國際流動或跨國教育交流。”在2004年亞洲大學校長論壇上,30多所大學的校長也達成共識:經濟全球化要求高等教育國際化。“目前,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及墨西哥等拉丁美洲的頂尖大學突破傳統,在研究生交流方面越來越國際化。2008年,智利政府撥款60億美元供智利學生出國攻讀碩士學位。”②綜上所述,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
1 廣州美術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現狀
我校在穩步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快教育國際化步伐,使國際化從經驗性的實踐上升到理論性的探討,再到制訂具體的策略,從而推動實踐發展的新階段,不斷推進學校的國際化進程。
廣泛建立合作伙伴。我校先后與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德國、日本等國的院校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相繼開展了工作坊、交換師生、展覽等交流與合作。
實施國際交換項目。根據我校與國外合作院校簽署的合作協議,我校自2005年開始推進交換項目,制訂了《國際交換生管理條例》,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修改完善。國際交換項目使我校師生有機會“走出去”開闊眼界,并且拉近了我校與國外藝術院校的距離,使我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得到提升。
舉辦高水平、有影響力的繪畫、設計藝術作品展和研討會。“藝術無國界”,藝術能跨越時空,打破人們心理上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陌生感。我校對于在專業領域內有較大影響力,對教學科研有重大意義的展覽,都會給予重視及資助。我校師生通過觀看作品展,參與研討會,對國外的文化藝術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展覽和研討會是生動的藝術課堂,這里沒有教室墻壁的桎梏和填鴨式的灌輸,沒有枯燥的文字敘述和間接的圖片影像,只有主動、純粹的藝術享受和藝術創作靈感的碰撞。在輸入的同時,我們也向國外民眾展示了本國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傳達了中國藝術的發展現狀。
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策略。“走出去”,就是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到國外進修、講學或合作研究。這不僅能開闊他們的國際視野,而且能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如我校盧瑞祥教授于2006年3月赴英國鄧迪大學講授書法,吸引了各階層人士前來觀摩學習書法,在英國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鄧迪大學網站、鄧迪藝術報網站、鄧迪市議會網站、蘇格蘭藝術協會網站、蘇格蘭《藝術品》雜志、BBC電臺等網絡和媒體都進行了跟蹤報道和專訪。“請進來”是聘請國外知名的藝術家、設計師來我校教學,舉辦講座、工作坊等,以充實我校的科研、師資隊伍。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創作理念,幫助我校開設新課程,編寫新教材,填補專業領域的空白。通過引智工作,提高了我校師生的專業和外語水平,活躍了學術氛圍,為我校的專業教學、青年師資培養和國際交流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我校的來華留學生教育與國內外諸多院校相比有較大的差距。現在校外國留學生人數較少,且增長速度緩慢。
2 廣州美術學院教育國際化進程對策
我校提出建設“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藝術類大學”的目標,積極推進教育國際化進程將有助于實現上述辦學目標。
2.1 樹立國際化的辦學理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思想決定行動”。因此,要推動我校的教育國際化進程,必須首先確立國際視野和國際觀念。首先,學校領導的重視是影響教育國際化進程最重要的因素。學校領導必須具有先進的辦學理念、戰略思維、科學決策能力和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其次,師生員工對國際化的理解和支持也至關重要。如果教師、員工、學生都具有國際性的思維和意識,那么國際化氛圍就很容易營造和形成,國際化項目的實施將會更加順利,理所當然地對教學和科研的促進作用會更大。目前,國內眾多高校都試將國際化納入到學校的整體規劃當中,并對各二級教學和科研部門提出了與國際化相關的量化考核要求,這無疑將對國際化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2 建立組織與制度保障
“無以規矩,不成方圓”,要推進國際化進程,就必須有相應的組織與制度保障。國際交流事務雖屬行政范疇,但又具有特殊性,即與教學科研緊密相關。因此,必須建立系統的管理機構,以確保國際化進程規范、有序地進行。
(1)成立“國際化工作協調小組”(以下簡稱“協調小組”),作為我校國際交流與合作事務的決策和協調機構。協調小組對學校國際化進程發展規劃的制訂與實施進行全面指導,并協調涉及多個部門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
(2)各二級院系成立由院長或系主任為組長的國際化工作小組,指定相對穩定的工作人員兼管國際化事務。教務處、研究生處、科研處、學生處、人事處、后勤處等部門應有兼管國際事務的負責人,以形成完整的組織機構體系。
(3)國際交流處要在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事務中擔負起更大的責任,提供“政策支持、管理服務、資金支持、信息支持”等服務職能。變“行政性服務”為“專業型服務”,變“促進交流”為“推動合作”為主,變“接待和事務性管理”為“為教學科研提升服務水平”為主。
2.3 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國際化進程可持續發展
二級院系是我校國際化工作的主體,教師、科研人員是最重要的角色。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提高院系、教師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國際化對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研能力的重大意義,他們才能主動制訂相關激勵政策,將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納入到對教師的考核中,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
(1)增加外國留學生培養經費的劃撥額度,以鼓勵二級院系接收外國留學生,并支持外國留學生的招生和教育培養工作。
(2)鼓勵各二級院系結合自身學科建設和英語師資能力開設全英專業課程。其所需師資的配備可通過以下渠道獲得:引進獲得國外大學博士學位,具有英語授課能力的人才;選派校內具有較好英語基礎和較強學術能力的中青年教師到國外大學進行英語課程進修或培訓。
(3)加大派出力度,支持學術科研項目。在“協調小組”的指導下,制訂教師出國進修計劃,選派優秀專業教師和雙語教學教師赴國外進行專業進修和外語能力培訓;鼓勵在職教師參與國際學術機構的活動,如會議、展覽等;鼓勵專業學術帶頭人、研究生導師、教授出國拓展或鞏固我校與國外院校的合作伙伴關系,開展合作研究,洽談新項目等,擴大教授層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4)學校加大聘請外國專家經費的投入,提高聘請外專的學歷層次和學術水平的條件和要求,對做出重大貢獻的外專,提高其工資待遇。
(5)學校鼓勵和支持各二級院系主辦或承辦高水平的國際學術會議,以促進我校的學科建設,提升我校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6)鼓勵和支持交換學生項目的實施,對接收交換生的院系,以及由學校派出赴國外參加學術活動的學生給予經費資助。
2.4 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保障重點項目的實施
要推進國際化進程,不僅要鞏固已有的合作伙伴關系,還要擴展新的合作伙伴;在增加合作數量和專業領域的同時,一定要保障重點項目的實施。
2.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的國際流動
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人才的質量決定著學校乃至國家的競爭力。“面向世界招聘師資和經常輸送本國教師出國培訓是提高高等院校國際化水平,擴大教師視野的重要方面。1993年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所作的調查中,有183所大學的90%回答者認為,在推進高等院校國際化的過程中,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③而“凡是那些教師對國際化事務不感興趣的學校,基本上都遠離國際化的軌道。”④因此,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師資隊伍,要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教師的國際流動。加強對國際一流專家、學者和高層次出國留學人才,特別是能夠填補我校空白、薄弱專業的優秀人才的引進;支持重點學科、工作室的人才引進,增強和優化教師、科研隊伍的國際化結構。
2.6 重視對管理層干部的培養
中層管理干部是國際化進程的執行者和推動者。為使他們具備國際化意識,學校要定期選派管理層干部出國考察、培訓,學習國外大學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帶動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2.7 加強課程建設,增加通識教育內容
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高水平美術設計人才,我校要不斷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更新教材和教學方法,課程設置“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增開國際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國歷史、地理等方面的課程。
2.8 加快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
留學生教育及其規模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重要指標。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既能帶來經濟效益,增強學校的國際化氛圍,提升學院的國際知名度,又能為學校提供多元化的國際人文環境,促進學校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管理機制、服務功能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2.9 嘗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它能較快地了解、吸取并實踐國際上通行的辦學模式、專業課程設置、師資配備等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我校將有選擇地引進外資與“外智”,嘗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3 結語
我們可以預見到,大學之間的競爭必將會越來越激烈,我們也認識到,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人力資源的共享,學科增長點的培育與凝聚,科技項目和成果的質量,學校的國際認可度等都有賴于高水平的國際合作。因此,推進國際化進程對于提高學校在國際教育市場中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促進我校教育體制的變革與創新等具有積極意義。同時,也為我校現行的辦學體制、專業結構、管理方式、教育價值取向等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注釋
① 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從歷史到理論策略.上海高教研究,1999.11.
② 國際教育交流.拉丁美洲力求大學國際化.2010(5).
③ 陳昌貴,謝練高,著.走進國際化——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④ 高淑賢.加強高等教師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途徑.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