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意識形態理論,大學校園文化構建創新型大學文化理念,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氛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對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
關鍵詞 意識形態 大學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1 意識形態理論
馬克思在1845年的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完成了對以前意識形態的清算,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①馬克思主義還認為作為精神現象的意識形態,以“社會水泥”和“社會炸彈”的功能既可以凝聚人心,促進社會的穩定,又可以激蕩人心,導致社會的動蕩。”②恩格斯在大會中指出:“希望你們的努力將使大學生們愈益意識到,正是應該從他們的行列中產生這樣一些腦力勞動無產階級,他們負有使命同自己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兄弟在一個隊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將來臨的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③這就需要我們發揮“社會水泥”的作用,對各種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及其內容進行整合,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并在實踐中全面貫徹這一重要思想,對于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意識形態理論對大學校園文化構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 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
2.1 一般內涵
從內容來看,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內容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下,文化育人,以人為本的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從形式來看,社會主義性質的大學校園的理念文化、校園環境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活動文化為基本形式;從特征來看,大學校園文化是從特征來看,大學校園文化與社會有著緊密的聯系,具有民族、科學、先進的特點;從功能來看,它是培養對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對黨和政府充滿信心,堅信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再者,我們具有理論的高度和實踐的深度,保證大學校園文化健康成長。從性質上看,基于意識形態理論,其基礎是以無產階級利益為出發點,大學校園文化是一種以經濟基礎、政治為導向的意識形態。
根據恩格斯所言“每一個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確立的基礎。”④它是社會經濟形態的反映和政治形態的體現,在社會精神生活領域占統治地位。所以說校園文化也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2.2 新時代的大學文化——“和諧”與“創新”
“和諧”與“創新”是我國新時期在選擇大學的發展戰略中作為國家社會發展的知識核心力量,提升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結合全球性政治、經濟、文化競爭發展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戰略任務。同時打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僵化和保守,重建有利于“和諧”與“創新”的文化氛圍。
由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要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在這個環境中,老師和領導、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要有和諧的關系,在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尊重的環境中盡顯和諧,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化相協調,形成“和諧”的校園文化。
3 大學文化構建
3.1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立足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大學文化的一般指導意義以及對大學文化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觀、管理觀的特殊指導意義;先進的大學文化建設對于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積極的校園文化具有激勵凝聚等功能,進入21世紀以來該校開展的特色文化建設,我們要堅持這個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就是把握社會主義主旋律,根據學校的辦學章程,完善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形成機構、崗位精簡,職責明確,注重效能節約,考評科學、獎罰得力,科學高效的管理機制與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激勵機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地位。
3.2 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和德育的有利平臺,它有利于大學生的智力開發,身心健康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首先,高校社團活動應根據時代步伐,開展校園文化教育。組織學生到革命烈士紀念園、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片;利用各種紀念日,組織開展讀書宣傳活動,敬老院慰問活動。舉辦各種知識競賽或演講會等活動,還可以舉行“紅色文化進校園” 活動,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革命時期發揮了重大的歷史作用。增強教育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驗、感悟和發揚紅軍精神,進一步加強廣大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統一思想。以選擇各種重要節目,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日,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主要載體,以藝術表演以及攝影、美術作品展的形式展現出一片溫馨、祥和、和諧、融洽的景象,營造了積極向上、民族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
3.3 教育層面
應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職工中樹立起實事求是、艱苦奮斗、 勤政廉政、團結協作、高效嚴謹、服務周到、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和在教師中樹立起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治學嚴謹、認真負責、耐心細致、開拓進取的教風,才能引導和促進勤奮學習、積極向上、嚴謹求實、尊師重教、遵紀守法、舉止文明的優良學風的形成。高等學校是意識形態領域最活躍的地方,是思想、學術、文化交匯的重要場所,也是西方敵對勢力同我們爭奪青少年一代交鋒最激烈的陣地。所以在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允許各種學術觀點討論的同時,必須堅持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前提,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文化建設中的指導地位,認真做好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決不允許指導思想的多元化。
因此,基于意識形態的角度,中國校園文化具有和諧與創新特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文化建設,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和心理認同,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校園文化,對于提高青年綜合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② 董崗彪,劉瑩.意識形態理論視角的大學校園文化.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9.12(12).
③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87.
④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英文版序言.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