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許多高校普遍存在重視專業技能培養忽視思想品德、職業素質教育,重視知識與技能傳授忽視學習能力培養,重視專業素質教育忽視綜合素質培養等問題,導致部分大學生就業難,而同時不少企業卻招不到合適人才。面對高校學生就業市場不斷變化的挑戰,高校必須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
關鍵詞 大學生 就業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很突出,造成就業難的原因除了供求關系總量失衡是客觀原因以外,其余諸如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適應能力不強、就業觀念不正確等無不與學校的素質教育有關,因此,高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必須以就業為導向樹立新型的的素質教育觀念。
1 轉變重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輕思想品德教育,堅持素質教育德育為先的原則
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指出,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學歷層次有多高,個人價值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市場競爭機制來實現的,只有在人才市場的就業競爭中獲得成功才能有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而這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理想信念的水平,當然這就涉及主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責任感等觀念水平問題。我國現代教育之父蔡元培認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是人類不斷進化的動力,他說:“進化史所以詔吾人者:人類之義務,為群倫不為小己,為將來不為現在,為精神之愉快而非為體魄之享受,固以彰明而較著矣。”①微軟亞洲研究生院亞太高校及商務總經理陳宏剛博士從企業的角度認為:挑選員工的第一標準是應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品質是職業道德的基礎。②
當前在高校領域,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是學校工作中的一個薄弱環節,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輕視思想品德培養的情況普遍存在。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不少大學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對工作沒有責任心、奉獻意識,缺乏為集體、為社會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這樣的人才即便成功就業也不會長久,更無法實現事業成功。因此,在高校素質教育中加大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緩,各高校應努力做到:第一,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營造良好氛圍,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第二,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專業課教學之中,使學生接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的熏陶;第三,德育課程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道德踐行,學生獲得了切身體驗的東西,才能入腦入心,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2 轉變重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輕職業素質教育,突出素質教育的職業性
計劃經濟體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是一種行政行為,個體沒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而市場經濟體制下,“供需見面,自主擇業”,畢業生有自主擇業的權利,但同時也承擔被用人單位選擇的風險。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調查顯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素質最看重的五個指標是:專業知識與技能;敬業精神;學習意愿強、可塑性高;溝通協調能力;基本的解決問題能力。從這一調查結果來看,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排在五個指標的第一位,但并不是衡量大學生素質的唯一的指標。從近些年大學畢業生就業過程來看,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高低和大學生就業順利與否并不存在正相關關系,相反,能夠順利就業并發展態勢良好的學生大多數并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高的學生。由此可見,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障礙并不是專業知識與技能,而是包含職業理想、職業態度、敬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等職業素質的缺乏。
在信息快速更新,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大學生在高校里學到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僅僅是從事實際工作的基礎,大量的知識與技能需要其在工作中進一步學習,因此,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更看重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學習能力、溝通協調能力、職業道德等職業素質。因此,高校應在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同時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將職業素質教育貫穿和滲透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最終實現畢業生正確擇業觀的確立和良好的職業素養。
3 轉變重專業知識與技能傳授輕學習能力培養,突出素質教育的可持續性
高校教育離不開知識的傳授,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有些工作崗位知識與技能更新迅猛,這就使得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畢業生不斷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應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第一,幫助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即根據自身的基礎和主客觀條件,學會自主選擇學習目標,比如確立考研、就業以及輔修第二專業等,以適應自己進一步學習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第二,幫助學生學會高效學習,即運用科學的策略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第三,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方法”,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一個有創造性的教師應能夠幫助學生在自學的道路上迅速前進,教會學生怎樣應對大量的信息,他更應該是一名向導、顧問,而不是機械傳遞知識的簡單工具。”③法國哲學家、數學家笛卡爾有兩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像瞎子一樣盲目探索”。如果中小學階段教師教的重點只是在于知識的傳授,那么大學階段教的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啟發大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獨立遨游,使學生既得到“金子”和“魚”(知識),更要學到點“金”之術和捕魚的方法,真正地使他們終生受益;第四,幫助學生學會學以致用,學習的實質在于靈活應用知識并且在實踐中進一步學習,不斷豐富和深化學到的知識。
高校肩負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
4 轉變重專業素質教育輕綜合素質教育,突出素質教育的全面性
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思想道德素質、身體與心理素質、人文素質和專業素質。綜合素質教育強調的是通才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綜合能力,而專業素質教育強調專才教育,根據學生專業不同,培養學生從事某項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相應的專業能力。
在計劃經濟時代,狹窄的專業教育的高等教育模式最大弊端在于將人與專業工作崗位實施固化培養,對于學生適應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動十分不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和經濟結構的變動日益加快,高校只重視專業素質教育的傳統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沖擊。因此,在高校倡導綜合素質教育不僅是對狹窄的專業教育思想的反正,而且是基于一種朝向完善人格,促成人的全面發展的新理念。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專業素質的提高和發揮需要其他素質的配合,與其他素質水平密切相關,如果缺少這些素質,既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也很難正常發揮。例如,在體育比賽中,一流高手之間的較量不光是技戰術水平的較量,也包含心理素質的比拼。同樣,大學生在就業后,專業能力發揮如何,能否實現預期職業目標,主要取決于其綜合素質水平的高低。從畢業多年的學生反饋的信息來看,事業有成者往往是在校期間學習成績中等、業務能力一般,但綜合素質較強者。在現實中,懷才不遇的人或多或少在非專業素質方面都存在缺陷。
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就業率不高的現象。除了高校擴招引起的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現在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求比較強烈,希望畢業生能夠充當多面手的角色。因此,在提高大學生專業素質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其他素質的培養。
5 轉變重學生素質培養輕教師素質培養,強調素質教育中教師引領的重要性
很多人認為高校素質教育就是加強學生素質教育。實際上,素質教育的實施要靠教師,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勢必影響到素質教育實施的效果,正所謂名師出高徒,高素質的人才要靠高素質的教師來培養,有精彩的教師才會有精彩的學生。2003年9月,北大圍繞著教師的聘任和晉升制度實行改革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爭論,雖然已時隔多年,但對當時改革的主持者張維迎教授談及改革的原因至今記憶猶新,他說:大學的教師隊伍在一個大學里發揮著核心的作用,如何選拔教師、如何激勵教師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可見,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的辦學質量,更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成敗。
筆者認為提高教師素質應主要從兩方面著手,第一,加強師德建設。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職業精神,必然會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第二,提高專業素質。學高才能為師。素質教育對教師的各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除了應具備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功底之外,還應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不斷應用,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應具有較高理論水平,而且應掌握先進的工藝和流程,具備“雙師型”業務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理論聯系實踐、指導實驗、實訓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向“職業人”角色的過渡。“學生的精彩是教師的未來,教師的精彩是學生的未來”, 因此,對于高校來說,推進素質教育應重視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建立一支師德好、業務精的師資隊伍。
注釋
①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18.
② 劉世昕.走進微軟,國內學生還要補哪些課[N].中國教育報,2003-01-22(12).
③ S.拉塞克,G..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參考文獻
[1] 蘇君陽.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阻滯因素與誤區分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0(7).
[2] 劉長平,傅承濤.拓展大學生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J].中國校外教育,2008(8).
[3] 劉玉泉,李一鳴.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素質培養的重要性及途徑[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3).
[4] 尤佳.淺析大學生素質教育和就業問題[J].法制與社會,2009(9).
[5] 畢華林.學習能力的實質[J].教育研究,2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