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信仰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是面臨的主要問題。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信仰教育狀況的調研,分析了大學生信仰危機的影響因素,提出了信仰教育的分層遞進式方式,并對分層遞進式教育的內容作出選擇。以期提高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 大學生 遞進式 信仰教育 教育內容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 大學生信仰危機的闡釋
信仰是指特定社會文化群體和生活于該社群文化條件下的個體, 基于一種共同價值目標期待之基礎上, 所共同分享或選擇的價值理想或價值承諾。①每個正常的人類個體都會以某種方式遭遇信仰、體悟和踐行信仰。它不僅對人的現實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起著指導和鉗制作用,還指引人朝著價值理想不懈奮斗。是人對自然生存有限性、自我能力有限性和社會存在有限性的一種精神上的超越。無論是對于社會共同體, 還是對于社會個體, 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構成了人類文化本身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要有效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引導,不能不對形成大學生信仰危機的背景作一分析。
1.1 理性泛化背景下的現實沖擊。
主要指工具理性的強化擴張和價值理性的貶抑,從而形成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空間擠壓。我們用科學與技術為代表的工具理性,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但人類在享受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不能滿足精神的需求,工具理性創造的快節奏的現代生活方式,日益讓我們的身心感覺疲憊、精神緊張。人類對信仰、價值理想等超越現實的精神需求,高尚的道德動機、善良意志和價值永恒,無法用工具理性得到滿足。馬克思、恩格斯曾感嘆,康德用理性殺死了上帝,卻又從道德的后門請回了上帝,使上帝在“ 純粹理性” 的知識世界里死亡,在“實踐理性”的價值王國中復活。
在近百年的工業現代化的高歌猛進中,價值理性日漸被工具理性所邊緣化。人們一邊在創造著高度發達的物質財富并充分享受它們的同時,一邊卻日益喪失了人的主體性,人被物化、異化。這種世界范圍內的理性主義思潮,無疑深刻而又廣泛地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1.2 市場經濟的影響
其核心是導致團體價值認同讓位于個體價值認同。市場經濟奉行的最高原則是自由競爭和利益最大化。計劃經濟時代,每個人隸屬一個集體,集體主義至上是最高價值取向。市場經濟讓個人成為追逐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單一利益追求者。早期的探險者財富的膨脹,推動了整個社會求利于市的浪潮和價值觀念變化。人們已很少去探究在財富積聚過程中對道德規范和社會正義的踐踏,卻更多將目光聚焦在財富所帶來的社會地位變遷和物質享受上。為了快速致富,少數企業無視社會責任,一些人更不惜跨越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毒奶粉、地溝油等屢見不鮮。
1.3 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削弱
筆者認為,傳統文化受到沖擊至少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一是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洋務運動,表現為對西方理性的推崇和對傳統文化的揚棄;其二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封建傳統的沖擊;再有就是十年文革,基本割裂了歷史文化傳承。土耳其伊斯蘭文明的失落就是源于對表征文化的符號—文字的改變,導致一代人對伊斯蘭文明的不認同。事實上,整個20世紀,都表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否定。對自身文明的否定,就意味著在多元文明的沖突中可能被異化,而文明的滅絕,其實質就是種族的滅絕。
傳統文化影響削弱,當然也有傳統文化價值中的固有不足的因素影響。以儒、道、佛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在的成圣、成仙、成佛的要求與客觀現實之間的存在張力。這種傳統理想人格的塑造,超越了尋常百姓的精神價值追求的現實性。可謂“內在性”有余而“超越性”不足,重精神輕欲望道德要求也影響人的健康發展。②
1.4 信仰作為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性被過度放大
信仰之于個體,具有善值定位、情感純化、意志整合功能。③對社會而言,信仰又具有凝聚功能。社會凝聚可以通過制度設計等剛性力達到,也可通過精神認同即社會共同信仰確立這一軟性力達到。占據統治地位的政治集團普遍重視社會成員的精神認同,政治教育與思想教育就成為必然手段。但是,作為人們公共角色和社會身份的政治教育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等同于可以超越政治的精神價值、人生意義、基本道德的思想教育。普遍價值教育和政治價值教育適當分開,有助于恒久精神價值的傳承,有助于隔離政治事件、腐敗因素等與政治有關的負面評價對精神價值產生不敬和不信。④
1.5 社會轉型的影響
隨著現代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并伴隨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的雙重轉型,現代社會的人們也正經歷馬克思所說的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的發展的三個階段中“對物的依賴”伴隨走向自由人聯合體的階段。⑤以政治和道德為中心的價值觀讓位于以人為本、以人的存在幸福為中心的價值觀。⑥人的物質享受為基礎的經驗性幸福得到空前的現實關切。這種物質滿足帶來的經驗性幸福的凸顯,無疑削弱了人對終極價值關懷追求的情感和意志,不僅使現代人們沉湎于階段性的感覺滿足之中,而且加重了對現實的功利關切。
1.6 學校信仰教育的內在不足
國家培育與鞏固國族認同與社會核心價值的能力稱為濡化能力。⑦濡化的作用就是使政治社會化,學校教育是政治社會化的最重要渠道和手段。學校信仰教育引導的不足,是導致主導信仰邊緣化的重要原因。這種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渠道過于單一。大學生信仰教育主要通過一課堂進行。信仰是對人的終極價值關懷,是超越現實的未來價值預設,在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背景下,沒有現實的價值關切,很難讓人理性地接受信仰教育內容,應更多注重實踐與體驗式教育。其二,教育內容過于空洞、脫離現實。內容大而空,沒有針對性是目前信仰教育中碰到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其三,忽視主體的需求。片面追求信仰的社會功能,忽視信仰對個體的價值引領,忽視個體自身發展對信仰的選擇需求,針對性不強。
2 大學生遞進式信仰教育的可能
所謂信仰的遞進式教育,就是在尊重教育主體的基礎上,以國家主導信仰為目標,按信仰內在邏輯關系,逐層推進的教育方式。
2.1 大學生在國家主導信仰的認知存在差異性
我們國家的主導信仰或者是共同信仰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作為信仰群體的大學生,其對信仰對象的認知是存在差異的,調查結果前文已述。濡化的作用,就是要將這一主導信仰內化為主體的自覺認同。但主體由于自身社會經歷的差異、周圍群體的影響、自身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接收信仰教育程度的不同等,都會導致其對國家主導信仰的認識差異和接受程度的不同。遞進式教育方式就是要基于這種認知程度的差異,作出差別化的教育內容選擇和形式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濡化。
2.2 信仰具有層次性
就某一信仰本身而言,按其在主體中的存在方式,趙志毅等研究認為信仰具有三層次四維度的立體架構。三層次:可信—確信—堅信。四維度:分別為理性、非理性、相信、懷疑。⑧在不同的信仰之間,潘維認為,對社會關系的基本是非判斷就是社會價值觀,而依據基本社會關系,可以劃分為個體對他人、自然、群體、群體與社會、人民與政府、人民與民族國家、國家與國際體系等,可以劃分7層核心價值觀,即道德觀、自然觀、群體觀、社會觀、政治觀、民族觀、國際觀等。⑨事實上,信仰的本質是人們高度自覺的價值意識。價值意識有兩方面內容構成,一是價值心理、價值觀念;二是價值認知、價值知識。信仰是人們各種價值觀念中居于支配、統攝作用的價值觀念。對社會而言,它通常表現為某一社會、民族和社群所選擇并確定的一以貫之的價值理想和終極目標。對個體而言, 它總是顯現為某一特殊的成熟個體在其生活實踐中所選擇并堅信不移的主導價值觀。而價值觀是關于一般價值的基本觀點或根本觀點,它總是存在于具體的價值觀念、價值知識之中。豗從這個意義上說,潘維所劃分的7層價值觀,就是7種不同的信仰。這7大類不同的信仰,按照與主體的關系緊密程度和認知程度逐層向外拓展。
2.3 層次遞進式是教育的內在規律性要求
人類知識的傳承總是由易及難,由基礎而前沿。觀念的確立也是由感性而理性,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是個逐步深化的過程。教育要遵循這個規律,層次性理論為信仰教育的遞進式設計提供可能。
3 馬克思主義信仰遞進式教育內容選擇
3.1 遞進式教育主要解決的兩個問題
一是教育的有效性問題;二是教育的針對性問題。通過教育的實施者即教育主體對受教育者信仰確立狀況的了解,人為將受教育者劃分為若干層級,實施分層教育;通過對信仰解讀,我們已經發現主體對信仰的認知是個漸進過程,主體信仰的確立也是理性認知的深化和情感的升華的漸進過程。
3.2 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相結合
當前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即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和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將表征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并通過教育有效儒化青年大學生群體。
注釋
① 萬俊人.信仰危機的‘現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釋[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
② 梅萍.中國傳統和諧倫理的歷史局限于現代轉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③⑥黃明理.社會主義道德信仰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47,58,76.
④⑦⑨潘維,廉思.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30年[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45, 57.
⑤ 徐貴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價值觀范型的轉換[J].探索與爭鳴,2004,5.
⑧ 趙志毅,蔡衛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
豗 王玉.論理想、信念、信仰和價值觀[J].東岳論叢,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