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由知識課堂向生命課堂轉變勢在必行。本文在對生命課堂的內涵進行解讀的基礎上,審視當前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以此為依據嘗試探索生命課堂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 課堂 生命課堂 生命課堂建構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項直面人的生命的事業——教育理應擔負起促進人類生命發展、實現人類生命價值的重任。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學校教育似乎忘卻了這一神圣使命,由此導致了對生命的壓抑、扭曲甚至殘害,使原本應當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淪為師生厭惡的冰冷世界。基于此,站在關懷生命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探尋生命課堂的建構策略,其意義非同小可。
1 生命課堂的基本內涵
在借鑒了已有關于生命課堂定義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生命課堂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根基,通過師生的直接經驗不斷豐富與完善個體的認識,使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相互融合,在此基礎上全面關照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因素,使“唯知”的課堂向“為人”的課堂轉變。
2 當前課堂中生命活力缺失的表現
學者郭元祥認為,“教育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①然而,教育的實際樣態卻與人們的理想背道而馳。
2.1 課堂教學中生命意義的蒙蔽
當前,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師為知識而教,學生為知識而學的現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師生則淪為知識的奴隸。事實上,知識的作用在于為智慧的人生服務,獲取知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尋求知識背后所隱匿的智慧,從而不斷提升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現實中的課堂教學卻完全背離了這一初衷。尤其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之下,教育的本真意義越發消解,使原本應該“為人”的課堂演變成了“為知”的課堂,課堂的生命意義消失殆盡。
2.2 課堂教學中生命價值的缺失
當前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系統化,為了能夠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一個個本應鮮活的課堂日益被打造成一間間死氣沉沉的“知識加工廠”。于是,可以看到課堂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都被刻以標準化管理的烙印,對于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學生群體均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由此造成了師生生命價值的缺失,進而使課堂失去了生命活力。
2.3 課堂教學中精神世界的荒蕪
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師生身在其中充分展現生命情態、煥發生命光彩,體驗純粹的生命本真的過程。然而,現實中的課堂卻將師生完整的生活割裂開來,課堂中一切環境與條件的營造無一例外地為學生排除“求知”以外的雜念。似乎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足夠多”的知識以便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做準備,課堂中完全忽視了師生的精神世界進而導致了師生創造美好生活能力的喪失以及內在精神世界的荒蕪。
3 生命課堂建構策略之探索
3.1 創建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文化
生命課堂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具備探究、創造與超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但是,現有的課堂文化明顯與生命課堂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文化勢在必行。
首先,構筑人文性的師生文化。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生命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要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一方面,教師必須在地位上與學生保持平等。受傳統二元論觀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常被視為“我—他”關系,以此為基礎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典型的權威型師生關系。然而,要構筑起富有人文氣息的師生文化就必須從傳統的師生關系當中解放出來,積極尋求“我—你”型師生關系的重構。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生命課堂承認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主動性,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敞開心扉”創造條件,以最大的熱情和耐心來傾聽學生不同的想法。因為教師的態度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下轉第77頁)(上接第72頁)為,“當學生從教師的話語中讀出激勵和鼓舞時,他將學會樹立信心;當學生從教師的微笑中讀出寬容和尊重時,他將學會善待他人。”②
其次,構筑學習共同體的行為文化。所謂學習共同體即由許多個體一同組成的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長期從事共同的學習任務并逐步形成同一性文化的組織體系。這里所說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是針對教師與學生而言的,旨在強調教師不能以知者自居,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行為表現,自顧自地傳授知識。教師必須同學生一起,協商制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傳統的教師獨占課堂模式,鼓勵師生共同參與、一同進步。
3.2 探尋極具生命意義的教學過程
首先,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生活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作為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也應該充滿活力。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多樣的需求。但總體上應該把握學生主體性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讓學生掌握學習步驟和學習方法近而獨立地制定學習計劃、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法遠比灌輸式教學受用得多。
其次,運用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選取與之相應的組織形式。有時候,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領師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充分展現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活力。
3.3 確立彰顯生命光輝的評價目標
所謂彰顯生命光輝的評價目標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打破了原有單一的、以學習成績為唯一依據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應做到:
首先,評價目標由認知領域向非認知領域擴展。生命課堂的評價目標由傳統注重知識的傳授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轉變。課堂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教學的更高追求在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確保學生生命的完整性,引領學生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其次,評價目標應人而定,既有共同目標又有個人目標。學生的發展既存在共性,又彰顯個性。因而,教師必須在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制定出適應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目標。這樣才能夠確保目標的設立既關注到學生的整體發展,又照顧到學生的個體需要。
總之,生命課堂的建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筆者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生命課堂將會日趨完善,課堂終有一天會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樂園。
作為一項直面人的生命的事業——教育理應擔負起促進人類生命發展、實現人類生命價值的重任。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學校教育似乎忘卻了這一神圣使命,由此導致了對生命的壓抑、扭曲甚至殘害,使原本應當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淪為師生厭惡的冰冷世界。基于此,站在關懷生命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探尋生命課堂的建構策略,其意義非同小可。
1 生命課堂的基本內涵
在借鑒了已有關于生命課堂定義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生命課堂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根基,通過師生的直接經驗不斷豐富與完善個體的認識,使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相互融合,在此基礎上全面關照學生的認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因素,使“唯知”的課堂向“為人”的課堂轉變。
2 當前課堂中生命活力缺失的表現
學者郭元祥認為,“教育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喚醒人的生命意識,啟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構人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人的價值生命的活動。”①然而,教育的實際樣態卻與人們的理想背道而馳。
2.1 課堂教學中生命意義的蒙蔽
當前,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師為知識而教,學生為知識而學的現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居于核心地位,師生則淪為知識的奴隸。事實上,知識的作用在于為智慧的人生服務,獲取知識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尋求知識背后所隱匿的智慧,從而不斷提升個體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然而,現實中的課堂教學卻完全背離了這一初衷。尤其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之下,教育的本真意義越發消解,使原本應該“為人”的課堂演變成了“為知”的課堂,課堂的生命意義消失殆盡。
2.2 課堂教學中生命價值的缺失
當前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系統化,為了能夠提高知識的傳授效率,一個個本應鮮活的課堂日益被打造成一間間死氣沉沉的“知識加工廠”。于是,可以看到課堂中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到教學過程、教學評價都被刻以標準化管理的烙印,對于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學生群體均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由此造成了師生生命價值的缺失,進而使課堂失去了生命活力。
2.3 課堂教學中精神世界的荒蕪
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師生身在其中充分展現生命情態、煥發生命光彩,體驗純粹的生命本真的過程。然而,現實中的課堂卻將師生完整的生活割裂開來,課堂中一切環境與條件的營造無一例外地為學生排除“求知”以外的雜念。似乎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學生獲得“足夠多”的知識以便為將來的“幸福生活”做準備,課堂中完全忽視了師生的精神世界進而導致了師生創造美好生活能力的喪失以及內在精神世界的荒蕪。
3 生命課堂建構策略之探索
3.1 創建富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文化
生命課堂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要求學生具備探究、創造與超越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但是,現有的課堂文化明顯與生命課堂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創建一種新型的課堂文化勢在必行。
首先,構筑人文性的師生文化。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生命課堂不可或缺的因素。要使課堂充滿人文關懷,一方面,教師必須在地位上與學生保持平等。受傳統二元論觀念的影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常被視為“我—他”關系,以此為基礎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典型的權威型師生關系。然而,要構筑起富有人文氣息的師生文化就必須從傳統的師生關系當中解放出來,積極尋求“我—你”型師生關系的重構。另一方面,教師應當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生命課堂承認學生生命的完整性與主動性,作為教師應該為學生“敞開心扉”創造條件,以最大的熱情和耐心來傾聽學生不同的想法。因為教師的態度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下轉第77頁)(上接第72頁)為,“當學生從教師的話語中讀出激勵和鼓舞時,他將學會樹立信心;當學生從教師的微笑中讀出寬容和尊重時,他將學會善待他人。”②
其次,構筑學習共同體的行為文化。所謂學習共同體即由許多個體一同組成的為了實現共同的學習目標而長期從事共同的學習任務并逐步形成同一性文化的組織體系。這里所說的學習共同體主要是針對教師與學生而言的,旨在強調教師不能以知者自居,忽略學生的認知水平及行為表現,自顧自地傳授知識。教師必須同學生一起,協商制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等,在教學方式上打破傳統的教師獨占課堂模式,鼓勵師生共同參與、一同進步。
3.2 探尋極具生命意義的教學過程
首先,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生活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作為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教學也應該充滿活力。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以滿足學生多樣的需求。但總體上應該把握學生主體性原則,即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讓學生掌握學習步驟和學習方法近而獨立地制定學習計劃、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法遠比灌輸式教學受用得多。
其次,運用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選取與之相應的組織形式。有時候,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領師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充分展現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活力。
3.3 確立彰顯生命光輝的評價目標
所謂彰顯生命光輝的評價目標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打破了原有單一的、以學習成績為唯一依據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應做到:
首先,評價目標由認知領域向非認知領域擴展。生命課堂的評價目標由傳統注重知識的傳授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轉變。課堂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不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目的,教學的更高追求在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確保學生生命的完整性,引領學生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其次,評價目標應人而定,既有共同目標又有個人目標。學生的發展既存在共性,又彰顯個性。因而,教師必須在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制定出適應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評價目標。這樣才能夠確保目標的設立既關注到學生的整體發展,又照顧到學生的個體需要。
總之,生命課堂的建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筆者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生命課堂將會日趨完善,課堂終有一天會成為師生共同發展的樂園。
注釋
① 郭元祥.論教育的生活意義和生活的教育意義[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0(6).
② 夏晉祥.“生命課堂”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的探尋[J].課程·教材·教法,2008(1).
參考文獻
[1] 王昭君.論生命課堂及其建構[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