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春節有豐富多樣的民俗活動,包含著科學的生活知識和深邃的優秀思想,為思想政治教學提供了獨特的教育資源。然而,我國春節慶典中出現的庸俗化、腐敗化、形式化,極大地影響了大學生對春節的態度,啟示我們應采取有效措施,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深入分析我國春節節慶的來歷以及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基礎上,文章從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層面探析春節節慶期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方式,以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路徑選擇。
關鍵詞 春節 文化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中國人就有過“春節”的風俗。國家以法定假日的形式把這古老的傳統節日固定下來了,這舉措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而且對于現在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有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1 春節的來歷及風俗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老百姓俗稱做“過年”。 這是中國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春節一般從正月初一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春節在中華文明的歷史可謂是悠久,據記載,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春節”的雛形。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重修歷法,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一月初一為歲首,為新年,由此,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在這時就已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源遠流長的春節歷史鑄就了豐富多彩慶典風俗,概括起來大致包括潔凈衛生、裝飾門戶、團年守歲、燃放爆竹、做享美食,祭拜祖先、穿戴新衣以及拜訪親朋好友等活動,每一種活動均包含著講究和相應的禮儀,為國民享受傳統文化,特別是為大學生認識我國的文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資源。
2 春節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1 春節友好祥和的氣氛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
春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如中國春節在節日的選擇上取——正月正,這是中國文化中自然與人和諧、人與人和諧的和諧思想反映。這對當今大學生們為人處世無疑是有著積極的價值導向。在中國傳統的春節習俗上,如迎春、對聯、水餃、花糕這些習俗活動都是古代的中國人希望上天能保佑世間人們的平安與幸福,所以都蘊含著對人文的終極關懷精神特征。烏吉安先生曾說的“這種節日……以吉慶豐收,祝賀人畜兩旺、平安幸福為主題,往往構成吉慶活動的連續性和系列化,時間上也形成一組節日……年節即屬于這一類。”這說明了中國春節蘊含著辭舊迎新,對新一年生活積極展望的樂觀自信心,并且春節中的甜食表達了人們希望生活甜甜蜜蜜的樂觀自信心。這對大學生自信樂觀心態的培養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中國傳統的春節也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意識。在大年三十或初一的祭祖活動,是寄托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以及先人的追思之情,這與中華民族尊重歷史,敬仰先人的傳統是密切相連的。春節的這些精神內涵,對于大學生學習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著重要的價值。
2.2 春節禮尚往來的活動,有助于培育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現代工業社會的競爭壓力讓人們處于如商品一樣互相競爭,相互敵對的狀態。人與人之間往往感到溝通理解困難。而傳統的春節是人們溝通的理想場所。在春節,外地的親人回鄉探親。人們平日繁忙的工作暫時休歇,在與親人團聚中尋找到親情。同時朋友之間互相拜年新年祝福,可以尋找到平日繁忙所忽略的溫情。拜年的一句“新年好”“恭喜發財”的祝福話,讓很多人感到重回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寧靜與和諧狀態,許許多多的矛盾與隔膜就在這新年的祝福話中消磨了,中國的古人創造了春節,也是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富含著人性的溫情場所。從傳統春節這些回家探親和拜年的習俗中,大學生可以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和理解,如何去關愛他人與人溫馨相處等等這些人文理念。所以,春節是教育大學生為人處事的最好教材。
2.3 春節傳統風俗活動,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在春節,流動的人群回到了故鄉。人們在春節里把行為更多用在“饋贈”和友好的祝福問候上,“共同體”的意識也就形成了。并且在春節里人們通過各種傳統的風俗活動,比如“舞獅子”、“踩高蹺”增進了人們彼此間的交流,彼此的祝福促進了原來差異性的人們得以融合和認同,這也促進了“共同體”的發展。在春節融合的“共同體”中,人們體會到家、村、地方以及國家的存在,在現代社會漂流他鄉的人們精神上得到了歸屬和親情、友情的關愛。尤其是在海外的華僑們,在春節的時候他們就會升起了認祖歸宗和民族的認同感。所以,春節具有著強大的親和力,是滋養中華文明人性的資源,讓中華民族在春節時找到了精神的升華和民族自豪感。這對大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
3 春節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我國春節節慶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充滿著祥和、美好與歡樂的氣氛,在整個過程中貫穿著尊老愛幼、團結向上、勤勞持家的理念,還包含著對未來寄予美好愿望的憧憬。然而現實生活中,不少大學生稱“年味越來越淡,沒有意義”。那么,春節文化的哪些變化導致了我們的大學生的態度和行為與節日本身的價值相去甚遠呢?
(1)庸俗化:在一些大學生的心目中,春節假期的主要活動就是吃喝玩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飛速提高,春節消遣時有許多浪費奢侈現象。如過節時的狂喝暴食,不僅對人們身體不利而且也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人們在物質生活過好的同時攀比心理也流行。這對世界觀人生觀尚在雛形的大學生們影響是很不利的,容易誤導大學生們形成奢侈浪費的不良生活習慣。
(2)淡漠化:受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傳統根基少的青年人更易于接受西方節日的快節奏和異域情調的新鮮感,他們對春節的感覺是形式單一、內容單調、少了新穎性。現在我們的很多大學生熟悉情人節、圣誕節的活動環節,而不記得本國春季的來歷,春節期間很多大學生以網絡游戲、看電影為主,不愿意從事訪親拜友,他們以為大多節日慶典可以借助現代工具完成任務,例如群發短信息代表拜年,叫上外賣應對年夜飯,通過百度猜出字謎……在這種心理下,“過年沒有意思,過年看了什么片”成了春節后大學校園的流行話題。
(3)腐敗化:春節是古代勞作的中國人總結過去一年的收獲,慶祝新一年到來的節日。為了放松一下平日勤儉的生活,所以才在春節里享受豐富的物品已求得快樂。隨著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今天人們在春節上奢侈浪費的行為與傳統的春節精神是相違背的,而且這些奢侈行為也違背于中華民族艱苦樸素的傳統美德。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極其不利。春節期間另一個與春節文化背馳的現象就是行賄受賄。現在有些人“假拜年”,以過節送禮祝福為名,打著“禮尚往來”的稱號,通過給孩子壓歲錢、送祝福等干著行賄受賄的腐化行為,以此達到“巴結權貴”討好領導的勾當。這腐敗現象現象的盛行,很容易把大學生們引向腐朽的一面,必須加以杜絕。
4 改革春節方式,發揮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舉措
我們要發揮傳統春節對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須要改革目前不良的過春節方式。為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改進:
4.1 提倡低碳的春節方式,發揚簡樸的傳統美德
我國現在提倡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平日要節約,春節更要倡導勤勞節儉。過度的浪費和燃放大量鞭炮后滿地的紙屑與提倡的低碳經濟是迥然不同的。這些無謂的浪費對于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春節的奢侈行為造成了資源大量的揮耗,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錢財不用在刀刃上顯然不利于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還導致了人們鋪張浪費這些惡習性的滋生,更阻礙于節約型社會的建立和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形成,就是將來富裕了,仍然需要以節約為主,創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為此,我國應該發揚中華民族的勤勞節約美德,大力建立低碳型經濟模式和節約型社會。歡度春節時,采用節約且健康祥和的方式,如舉辦秧歌互動、腰鼓等文化活動。這樣,不僅教育了大學生樹立艱苦樸素的價值觀,更無形中向大學生們了解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有利于他們的思想建設和道德素質建設。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俗話說“廉不廉,看過年,潔不潔,看過節”。春節作為節日味最濃,親情、友情等最集中的傳統佳節,人們互相往來拜年是應該的。但黨員干部必須時刻牢記:權力效用要有限,交往應當有個度,一切都要有原則。國家要采取具體有效嚴厲的措施,加強監督,個別干部如果身心不正,一旦發現貪行,則讓其付出沉重的代價。
4.2 借助現代科技,實現春節節慶多樣化
春節節慶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現代化的步伐的推動下,我們的衣食住行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受時間和地理等因素的所限,我們的春節節慶形式似乎落后于時代。為了讓傳統節日的價值能維持和發展下去,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傳統節日精神與時代需要相結合,讓傳統節日價值在新時代下重放光芒。
信息化的時代,我們也要在保持我國春節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做到與時俱進,與世俱進。因此,推出一些新的,能體現傳統春節精神,又符合時代發展的節慶形式,讓大學生們領會到新時代春節的豐富內涵。如現代互聯網上的電子賀卡、電子郵件拜年,開展“走親串友”網站,以區域為標志,展示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包括基礎設施、街道變化,并做到不斷更新資料,讓大學生在春節期間通過網絡關注我國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感受我國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的現實,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
4.3 學校家庭共聯手,促進優良傳統的行為化
所有物質的東西可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精神卻是永恒存在的。我們要發揮春節對大學生人文觀和價值觀上的教育,高校應該開設包括春節在內的我國傳統節假日的課程,使廣大青年大學生知曉春節風俗習慣形成與變遷,了解該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了解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它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青年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春節豐富多彩的活動中來,加強大學生的文化活動的主體性。
要發揮春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必須引導大學生們一個文明、健康、愉快的春節,第一,開展家人團聚、親友禮尚往來的傳統習俗中讓大學生們從中領會到溫暖大家庭的力量,促進他們對家庭、對社區、對國家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第二,在春節提倡送鮮花、贈送書籍等培養豐富大學生情感、培養大學生良好素質的文明交往方式,讓大學生們在春節中感受到“真情不奢侈,真愛不夸張”的濃郁人文價值,理解春節的去舊換新、溫馨、和諧的理念,促進清正、廉潔、勤儉的優秀品質向大學生行為的轉化。
總之,春節期間,正值大學生的寒假,他們有較長的自由時間,大學生的這段生活會遇到多種多樣的與大學校園不一樣的現象,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應該涉及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高校應該采取措施,我們的家庭、社會也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形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體系。同時,給大學生充分的自由和選擇空間,讓他們感觸傳統春節文化價值的意義,采用自己喜聞樂見的方式度過這段美好的節日。這樣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有助于傳承并創新春節節慶的形式,可謂是一舉兩得。
參考文獻
[1] 烏吉安.中國民俗學[M].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2] 艾君.中國年[M].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5.
[3] 高丙中.圣誕節與中國的節日樞架[N].民俗研究,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