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試圖對當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存在的問題和主要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民辦高校 大學生 公民素質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1 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存在的問題
(1)對公民知識的理解不夠。首先,民辦高校學生基礎較差,在公民與國家關系維度方面,大多數大學生具有愛國心、民族認同感、政治參與性,但很多表現為自發性。例如,從調查問卷結果看,選擇“日本我不捐,其他國家可以,因為小日本侵略過我國”,表現出民族狹隘性。其次,在公民與社會關系維度方面,一些學生或者把獨立自主等同于“完全自我”或“半自我”,或者認為勤儉是過去式,還存在社會與政治不分、社會與小團體不分等現象。再次,在公民與公民關系方面,雖然他們認為友善、誠信、寬容與合作是值得珍惜的美德,但是這些價值是有對象性、范圍性。
(2)公民意識傾向不明顯。首先表現為政治參與與社會參與意識不強,認為政治與社會是國家的事,與個人關系不大。其次表現為維權意識不高。再次,獨立自主、勤儉、自強、合作等意識薄弱,表現為“隨大流”。最后,遵紀守法意識不高。
(3)公民實踐積極性不高。有些學生根本不參加家鄉或學校政治選舉、社會義務募捐等活動,甚至連學校的社團協會活動都拒之門外。
2 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的主要成因分析
(1)社會原因:一是落后傳統思想依然殘留,政治制度運行機制、法律程序不健全等,阻隔了學生與政治的親近,制約了公民素質的提高;二是小農意識的存在、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使公民意識公平、合作、權利、誠信等走向另一個極端;三是間接的文化影響,如臣民文化、“馬諾”式思想文化等不良文化也是障礙。
(2)家庭原因:從調查報告中可知,其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鄉鎮。這種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經濟狀況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性,這些都是他們的政治或社會參與程度低、民主意識差、由經濟條件決定的意見表達權不充分的影響因素。
(3)學校原因:從《民辦高校促進法》看,民辦高校是“事業性質,企業運作”。這就決定了其管理、教學與服務的理念、方式、方法。比如,有的以功利目的而壓縮思想政治教育課量等。再者,教師隊伍結構不好或離職率高。另外,學科設置、相關活動與宣傳不力等都會導致大學生公民素質差。
(4)大學生自身原因:由于民辦高校招生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如學生高考分數低、理解力差、紀律約束性不強等,致使有人把民辦高校與“特種教育”等同起來。另外,從調查問卷來看,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在性別、年級、專業、政治面貌方面都表現出差異性。
3 民辦高校培養學生公民素質的對策與建議
3.1 以先進的相關理論引領整個教育的方向
第一,公民社會指的是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我國社會轉型就是以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公民社會的興起為重要標志的。其本質特征在于其相對于國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其價值包括個體權利、多元主義、公開性和開放性、參與性、法治、社會自治。①這就要求民辦高校的所有教職工意識到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公民素質培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深知我國轉型期間的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內容與公民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心存“學生都是平等的、有權利的公民”的公民觀。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也就是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②這一理論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指明了教育原則、內容、方法。鑒于其大學生整體素質低,他們難以消化理論說教,這就要求民辦高校所有教職工形成實踐教育理念,即要求教師能使有關公民的知識與生活相互轉化、學校管理者和服務者的管理或服務生活化、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第三,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將民主的精神貫徹到教育領域,認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③自由與平等是從屬于民主的兩個范疇。從教育角度來講,“教育的自由,具體講來,就意味著學生和教師的自由,”或者說培養“理智的公民就絕對需要有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方面的自由。”④民主思想貫穿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教育管理之中。
這就要求民辦高校所有教職工形成民主教育理念,在管理、教學、服務過程中注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其獨立自主性;平等尊重大學生的自由的發展;實現他們應有權利等。
3.2 知識、意識、技能相結合,增強有效參與,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
大學生公民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其公民知識、公民意識和公民技能三者一致性程度,有賴于將公民知識、公民意識轉化為公民行為的實現程度。因此,要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一要遵循“知、情、意、行”規律,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與行為的轉化模式,使公民素質的提高成為自己的內需,從而達到自動化狀態。二要貼近生活、保障參與渠道、拓寬參與領域、改善參與環境以增強有效參與。如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學生會或社團、“三下鄉”、“進社區”等。
3.3 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增進對話關系,加強法制教育,營造校園法制環境
第一,自律是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對行為主體的監督和制約,自律的形成有賴于他律。那么,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紀律約束性差等特點,應由他律為主逐漸過渡到由自律為主,并且根據公民素質培養內容作出適當選擇,如寬容、友善等采用自律,規則、制度、法律等則采用他律;第二,加強法制教育,促進法制實踐。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規則、法律意識相對淡薄,首要的是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規則、法律意識。例如利用全國“普法檢查”、思政課法律基礎課主渠道;第三,增進對話關系,加強校內法制建設。在遵照《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或規定、根據民辦高校的特殊性而制定的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話,讓學生參與,平等協商,突出并保障學生權益。另一方面,在學生違紀違章時采用“正當程序”來加強對話。
3.4 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以學校為主力,搭建三維教育平臺
第一,開拓和創新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渠道,實現家長與學校的信息對稱,形成共同育人局面。例如,江西科技學院利用電信平臺將學校的“每周一評”信息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建立互動模式;第二,因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懂權利、知義務、積極參與型的公民,所以讓大學生與社會的對接是提高其公民素質的關鍵一環。對接方式有去校外的機構、單位、公民社會組織實習或見習等。江西多所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擔任在南昌市舉辦的2011年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的志愿者,從而使大學生公民素質直接得到提升。
1 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存在的問題
(1)對公民知識的理解不夠。首先,民辦高校學生基礎較差,在公民與國家關系維度方面,大多數大學生具有愛國心、民族認同感、政治參與性,但很多表現為自發性。例如,從調查問卷結果看,選擇“日本我不捐,其他國家可以,因為小日本侵略過我國”,表現出民族狹隘性。其次,在公民與社會關系維度方面,一些學生或者把獨立自主等同于“完全自我”或“半自我”,或者認為勤儉是過去式,還存在社會與政治不分、社會與小團體不分等現象。再次,在公民與公民關系方面,雖然他們認為友善、誠信、寬容與合作是值得珍惜的美德,但是這些價值是有對象性、范圍性。
(2)公民意識傾向不明顯。首先表現為政治參與與社會參與意識不強,認為政治與社會是國家的事,與個人關系不大。其次表現為維權意識不高。再次,獨立自主、勤儉、自強、合作等意識薄弱,表現為“隨大流”。最后,遵紀守法意識不高。
(3)公民實踐積極性不高。有些學生根本不參加家鄉或學校政治選舉、社會義務募捐等活動,甚至連學校的社團協會活動都拒之門外。
2 影響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的主要成因分析
(1)社會原因:一是落后傳統思想依然殘留,政治制度運行機制、法律程序不健全等,阻隔了學生與政治的親近,制約了公民素質的提高;二是小農意識的存在、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善,使公民意識公平、合作、權利、誠信等走向另一個極端;三是間接的文化影響,如臣民文化、“馬諾”式思想文化等不良文化也是障礙。
(2)家庭原因:從調查報告中可知,其絕大多數學生都是來自鄉鎮。這種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經濟狀況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性,這些都是他們的政治或社會參與程度低、民主意識差、由經濟條件決定的意見表達權不充分的影響因素。
(3)學校原因:從《民辦高校促進法》看,民辦高校是“事業性質,企業運作”。這就決定了其管理、教學與服務的理念、方式、方法。比如,有的以功利目的而壓縮思想政治教育課量等。再者,教師隊伍結構不好或離職率高。另外,學科設置、相關活動與宣傳不力等都會導致大學生公民素質差。
(4)大學生自身原因:由于民辦高校招生入學門檻低,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如學生高考分數低、理解力差、紀律約束性不強等,致使有人把民辦高校與“特種教育”等同起來。另外,從調查問卷來看,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在性別、年級、專業、政治面貌方面都表現出差異性。
3 民辦高校培養學生公民素質的對策與建議
3.1 以先進的相關理論引領整個教育的方向
第一,公民社會指的是圍繞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上的非強制性的集體行為。我國社會轉型就是以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公民社會的興起為重要標志的。其本質特征在于其相對于國家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其價值包括個體權利、多元主義、公開性和開放性、參與性、法治、社會自治。①這就要求民辦高校的所有教職工意識到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公民素質培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深知我國轉型期間的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內容與公民社會價值的一致性,心存“學生都是平等的、有權利的公民”的公民觀。
第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也就是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②這一理論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指明了教育原則、內容、方法。鑒于其大學生整體素質低,他們難以消化理論說教,這就要求民辦高校所有教職工形成實踐教育理念,即要求教師能使有關公民的知識與生活相互轉化、學校管理者和服務者的管理或服務生活化、學生參加社會實踐。
第三,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義教育思想主張將民主的精神貫徹到教育領域,認為“民主主義不僅是一種政府的形式;它首先是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種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③自由與平等是從屬于民主的兩個范疇。從教育角度來講,“教育的自由,具體講來,就意味著學生和教師的自由,”或者說培養“理智的公民就絕對需要有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方面的自由。”④民主思想貫穿于課程和教材、教學方法、教育管理之中。
這就要求民辦高校所有教職工形成民主教育理念,在管理、教學、服務過程中注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其獨立自主性;平等尊重大學生的自由的發展;實現他們應有權利等。
3.2 知識、意識、技能相結合,增強有效參與,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
大學生公民素質的提高有賴于其公民知識、公民意識和公民技能三者一致性程度,有賴于將公民知識、公民意識轉化為公民行為的實現程度。因此,要提高民辦高校大學生公民素質,一要遵循“知、情、意、行”規律,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心理與行為的轉化模式,使公民素質的提高成為自己的內需,從而達到自動化狀態。二要貼近生活、保障參與渠道、拓寬參與領域、改善參與環境以增強有效參與。如引導學生參與學校的學生會或社團、“三下鄉”、“進社區”等。
3.3 自律與他律相結合,增進對話關系,加強法制教育,營造校園法制環境
第一,自律是行為主體的自我約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對行為主體的監督和制約,自律的形成有賴于他律。那么,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紀律約束性差等特點,應由他律為主逐漸過渡到由自律為主,并且根據公民素質培養內容作出適當選擇,如寬容、友善等采用自律,規則、制度、法律等則采用他律;第二,加強法制教育,促進法制實踐。由于民辦高校大學生規則、法律意識相對淡薄,首要的是進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規則、法律意識。例如利用全國“普法檢查”、思政課法律基礎課主渠道;第三,增進對話關系,加強校內法制建設。在遵照《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或規定、根據民辦高校的特殊性而制定的規章制度的制定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對話,讓學生參與,平等協商,突出并保障學生權益。另一方面,在學生違紀違章時采用“正當程序”來加強對話。
3.4 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以學校為主力,搭建三維教育平臺
第一,開拓和創新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渠道,實現家長與學校的信息對稱,形成共同育人局面。例如,江西科技學院利用電信平臺將學校的“每周一評”信息反饋給家長,與家長建立互動模式;第二,因為高校實施大學生公民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得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個懂權利、知義務、積極參與型的公民,所以讓大學生與社會的對接是提高其公民素質的關鍵一環。對接方式有去校外的機構、單位、公民社會組織實習或見習等。江西多所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擔任在南昌市舉辦的2011年全國第七屆城市運動會的志愿者,從而使大學生公民素質直接得到提升。
注釋
① http://q.sohu.com/topic/1951862
② 鄭守華,汪立夏.民辦高校德育探索與研究[C].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③④[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