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筆者因多年從事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對就業市場和就業現狀有一定的把握。本文主要針對高校青年人就業難的心理因素,即個體在就業過程中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出現的主要問題做逐一分析:如沒有充分的社會適應能力;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不能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沒有從實踐中學習的能力;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等諸多因素,以及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就業難 心理健康管理 社會適應能力 人格 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西方國家一權威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對4000名下崗的員工做了失業原因分析,結果顯示:其中10%是因為技術原因下崗;其中90%是因為人際、個性等主觀因素導致失業,即就業困難。而材料中所提到的主觀因素,在此不妨引用美國思想家和心理學家卡耐基的成功公式:成功=IQ20%+EQ80%。可見在成功就業的道路上IQ是進入職場的名片,而EQ的妥善管理是在職場進一步發展提升的關鍵。可見主宰命運的是后者,即情商的管理。
筆者現從社會適應管理、情商管理、社會實踐管理、人格管理、人際管理等多方面的青年心理健康管理現狀探詢分析就業難的因素。
1 沒有充分的社會適應能力
沒有充分的社會適應能力在青年就業難的諸多心理因素中占了首位。而社會適應又是個體心理健康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個青年在進入社會之前由于長期生活在象牙塔里,再伴以中國特色的名為素質教育,實為應試教育的傳統模式,人生二十載使青年人對世界、對社會知之不多,對于殘酷社會、職場中的規則和潛規則難以理解和接納,不能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辯證看待事物和現象,于是對待事物態度非左就右,只看到社會的積極面或陰暗面,一葉障目。
佛語曰:人生是修煉。從現代青年要對自己進行健康管理,不斷提高生命質量的視角來看,人一生的發展包括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系統、龐大的生命工程。
在佛經故事中有一“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的”經典故事:有一弟子向白隱禪師問禪。大師笑曰:對面有一座大山,你相信嗎?我可以叫它過來。弟子信以為真,耐心等待。等了半天還是紋絲不動。弟子問大師,大師不語。又等了半晌,山還是沒過來,弟子耐不住了,又問師傅。大師笑然,起身就往外走去,弟子不解,又問。師傅說:山不過來我就過去嘛!弟子此時大悟——外界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作為個體只有具備不斷適應的積極心態,才能永立于不敗之地。
人貴為高等動物,之所以有別于一切低等動物是因為首先人有思想,包括認知、情緒、意識等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和諧、積極的心理過程的產生又與人之社會性密切相關。因為每一個個體都生活在由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職場生活、社會生活構筑起來的社會體系里。這決定了一個生命必然經過從呱呱墜地到進幼兒園、進小學、進中學、大學,最后進入職場,到社會大課堂中去修煉人生的必然過程,說明了人必然要由家庭,走向學校,最后進入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違背。
心理學界有名的“狼孩”的事例可以作為明證:倆狼孩被狼叼走后在山洞里喂養到五歲和九歲。當人發現他們時就帶他們回歸社會生活。接著教他們吃飯、語言、學習等事務,但無濟于事,因脫離社會太久,且已錯過了個體社會化的最佳時期0~6歲。所以狼孩只會像狼一樣嗷叫、爬行,且無法適應人的語言及生活方式,最后11、12歲就死去了。
可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何等重要。且不說狼孩,就是一個正常生存在人群中的個體,假如父母在培養教育期,即12歲以前錯過了口腔期0~1.5歲、肛門期1.5~3歲、性蕾期3~6歲、潛伏期6~12歲四個關鍵階段的正確的廣義上的“性心理”發展的培養,必然導致其進入青春期后迷茫和手足無措,甚至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里所言及的青年性心理是引用費洛伊德的著名《性學三論》中的廣義上的性分析理論,即個體一生的發展都離不開性的發展,它包括性生殖的生物的性;心理的性—— 個體對性別的認同、適應;社會的性,即不同社會角色的扮演。而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包括責任、堅持、謙讓、忍讓、包容、節儉、感恩、吃苦、耐勞等諸多方面的素質。這三方面的發展都舉足輕重,尤其青年初涉社會的職業發展期20歲~35歲,正是社會性發展、穩定的關鍵時期。而由于諸多因素,長期只重視智商的培養,忽略社會性教育的培養模式導致部分青年一進入社會就陷入困境。
提高青年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只有三結合,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實踐密切結合,且重點要始終貫穿在個體在六歲以后的人的社會性的教育點滴中,時時滲透。尤其父母要承擔起主要責任,使個體心理發展進入青年期后逐漸能達到童年自我、成人自我、父母自我的“三我”的動態平衡,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打好基礎。
2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
不能充分了解自己,不能對自己的能力做恰當的估計也是導致青年就業困難的因素之一。
《普通心理學》中,對個體情商的管理內容做了五個方面的界定,其中放在首位的是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其次是管理自己的情緒。可見這是個體生命心理發展的基本元素。既然是元素,就是不可缺少的,否則就會陷入困境。
在青年就業困難群體中筆者接觸了不少類似個案,即由于缺乏職業指導心理學的基本常識和意識,不知道該怎樣充分了解自己,即不能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量學的方式了解自己,即自身心理發展方面的規律,如自己的性格、氣質、情商、智商等方面的狀況。尤其氣質類型的把握也就決定了個體適合從事的職業類型。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于1959年就提出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人業互擇理論”,首先根據勞動者的心理素質和擇業傾向,將勞動者劃分為六種基本類型,相應的職業也劃分為六種類型(社會型、實際型、常規型、藝術型、管理型、研究型),實質在于勞動者與職業的相互匹配。他認為,同一類型的勞動與職業相互結合,便是達到適應狀態,其才能與積極性會得到很好發揮。即一個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和適合的職業才會全身心投入,且能用超人的毅力克服挫折和失敗,走向職業生涯發展的高峰。
曾有一案例:某本科高校外語專業的大學生小姜性格內向,進入社會后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外企辦公室做文員。一段時間后她感到郁悶糾結,因為她工作很努力,但上司卻經常不滿意,同事也覺得她工作能力低下,看不起她。她很苦悶抑郁。后來她咨詢了學校里的專業人士。專業人士在為她經過系列科學測評后,診斷其主要屬于對外界反應神經活動遲緩的抑郁質氣質類型,不擅長人際交往的她主要適合研究型工作,而不適合從事主要與人打交道的社會型、管理型工作。并結合她的專業,建議她主要從事人際交往比較少的文字翻譯類工作,把自己的專業和內心世界豐富、考慮事情慎密、細心周到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建議她樹立起職業生涯的發展觀,嘗試改變自己,多參加社團活動,在人際交往中體驗職場。在與人合作中成就自我。其按照指點重新調整并實施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后,整個人像換了天地,在職場中終于找到了價值感和成就感。
實際上,如小姜的類似案例不勝枚舉。有部分青年由于缺乏科學就業觀作為指導,在就業時就跟著感覺走或盲目跟從他人。在社會上轉了一大圈后還不知道自己喜歡做、能夠做、適合做的職業,沒有樹立起通過科學的手段在充分了解自己后,在進入職場前就做出一份適合自我職業生涯發展的職業規劃意識,沒有能把個體的“人”成功轉換為服務社會、造福社會、成功自我的“人力資源”。
可見,在這方面就業困難的青年第一必須具備理性判斷和職業發展規劃意識,第二要擅長借助專業人士的就業指導幫助。當一個青年的人生走到這個階段時的確很需要旁觀者的指點迷津,“一語驚醒夢中人”,以到達成功的彼岸。
3 不能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
不能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使得部分青年脫離社會,老是沉浸在學生時代的輝煌,沒有樹立起“活在當下”的時代意識。
筆者曾看到過一個鮮活個案——一成都優秀女孩香港大學畢業后在一家門檻很高的外企工作,僅僅因工作一年后沒能獲得去法國培訓深造的機會就辭職在家兩年做宅女,用消極頹廢的方式處理自己所遭遇到的職場不順。其母無奈之下到《成都晚報》尋求心理援助,希望她能正視現實,活在當下,重新找回自我。
佛經中有供花的故事在此分享:弟子梵志在供花時向佛問禪。佛對手拿鮮花的弟子說,放下。弟子就放下了倆手的花。佛又繼續說,放下。弟子問之,兩手皆空,還放下什么?佛說,你應當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 ,一時舍卻。到了沒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別的境界。
思考佛所言的“放下”的內涵,至少包括放下過去,放下未來,只活在活生生的當下。尤其是就業困難的這部分青年群體,如不能對生命的意義大徹大悟,就很難走出心理困境。過去的歲月不管是輝煌的還是不堪回首的,那都只能代表過去了,絕對不等于現在;也不管對未來是憧憬滿懷還是躊躇迷離,一定要做現實主義者。
并且作為當代青年對于當下所發生的任何現象,都要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之。正如諸葛亮在《告誡子書》中所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至遠”,“吾日三省其身”,對當下都要用淡泊心、平常心對待。
類似這方面就業困難解決的思路只有讓青年人樹立起“辨證唯物主義觀”,同時多多接觸“積極心理學”,樹立起活在當下的時代理念,從中吸取心理學的精髓。即了解既然世界是無常的,是隨時處于變化中的,時時刻刻都處于變幻之中,就要建立起積極的“時空觀”——逝者不可追,來者不可及,活在當下!
4 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諧
近幾年在社會上連續出現的幾起大學生校園血案,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還有西安音樂學院的藥家鑫事件。究其背后的原因,無不與其人格的不健全,即個體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人格的缺陷密切相關。
因為個體發展到6歲以后,如家庭和社會一味只重視學習成績,即IQ的管理,而忽略了個體健全人格的培養和發展,必然對其進入青年期后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嚴重障礙。普通心理學中人格的內涵是很多的。人格(Personality),來源于拉丁語Persona,是個體心理特征的綜合,是個人固有行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的方式,具有顯著的慣常性和恒定性。人格在個體發育中逐漸形成其心理屬性。是先天素質和后天環境共同影響而形成的結果。幼年早期,特別在6歲以前,有較大的可塑性,環境與教育對其影響較大,但一經成熟定型,又有較強的穩定性。
人格障礙是指不可改變的嚴重社會適應不良模式,會導致社會適應功能明顯減弱或主觀上的苦惱,或使其他人也遭受痛苦,其結果是給個人與社會造成不良后果。人格障礙通過這些對立的傾向表現出來孤獨或合群;智慧的高與低;情緒的穩定性;順從或好勝;嚴肅認真或隨便放任;隨和或挑剔;靦腆或膽大;嚴厲或體貼;信任或多疑;務實或喜空想;直率或精明;平靜或焦慮;保守或激進;依賴集體或獨立行動;馬虎或嚴格;松弛或緊張……常起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持續至一生,與主流的社會規范相悖。
馬加爵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之所以走向深淵,就是因為他因家境的貧寒而自卑,孤獨而不合群,社會功能嚴重缺失,長期封閉自我,猜疑他人,錯過了大學階段這一個可以充分修煉自身社會化的黃金時段,本應輝煌燦爛的人生陷入絕境,可惜!可悲!可嘆!
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生物因素,但后天環境的培養和影響也是很重要的。即青年人格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存在這方面就業障礙的青年不妨在充分了解自我人格的優劣長短后,有意識地樹立起心理學中健康人格標準中的“三好”意識,即我好、你好、大家好的和諧世界意識。
5 沒有從實踐中學習的能力
就筆者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經驗,沒有從經驗實踐中學習的能力是導致部分青年不能順利就業的一個直接因素。
因為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是非常重視青年的社會實踐經驗這一方面的素質的,因為注重經濟效益的公司、企業都不愿花費更多精力在員工的培養上,基本上把員工當掙錢的機器。而在青年就業困難群體中這是一個主要因素,即社會實踐太少,基本和社會沒接觸,是完全的自然人,這自然導致了招聘單位的厚此薄彼——注重校內外社會實踐鍛煉的青年就能順利就業,而由于各種原因沒參加社會實踐的就成了困難戶。
造成沒有實踐學習能力的原因也是多樣,有個體性格的因素,尤其屬于抑郁質的青年,不喜歡與外界接觸,而自身也不知道如何揚長避短,整天封閉自我,在游戲或網絡世界虛度青春;也有的是因為缺乏自信,惟恐在實踐中暴露真實的自我,所以固步自封,失去很多和社會接觸的機會,也就失去了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機會;也有的家庭環境優越,對家庭依賴性很強,父母錯誤的“寵物式”的教養方式導致其在成年后不能成功社會化,最終成為就業困難戶。
存在這類就業困難的青年唯有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癥結所在,勇敢地走出第一步,在一次又一次地實踐中“學中做,做中學”,不斷變理論為實踐,變實踐為經驗,使自己能成功地由與社會零接觸的“自然人”轉型為動手能力極強的“社會人”。
6 不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這也是導致青年不能順利就業的主要原因。
馬加爵走向深淵的心理原因,是其性格的內向抑郁,使其雖然智商很高,卻在人際關系的管理上出現障礙。自我封閉,過分自尊,遠離團隊生活,使其形成致命的性格缺陷——過分思慮,猜疑抑郁,完全隔絕和人、和社會的交往,導致人生的悲劇發生。
“人際關系”在心理學中定義為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系。包括血緣關系、業緣關系、地緣關系、社會關系等。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個個體都有他獨特的思想、背景、態度、個性、行為模式及價值觀,然而人際關系對每個人的情緒、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甚至對組織氣氛、組織溝通、組織運作、組織效率及個人與組織關系均有極大的影響。這是因為每個人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人際。人除了睡眠時間不與人打交道,其余時間百分之六七十都在與人打交道。
導致青年人際交往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生物因素;也有自身心理因素,如個體太自卑、自賤或太自大、自狂,導致和周圍世界不和諧;也有社會因素,如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中存在不利于個體健康人際心理成長的元素。
隨著社會發展步伐的加快,現代青年人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團隊時代。存在這方面就業困難的青年要想縱橫天下,實現夢想,一定要認識到靠個體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并掌握人際交往的規律和黃金法則,即最起碼的“尊重他人和自我保護”的原則,誠信做人,寬容忍讓,才能使自己在社會化這一個坎上邁出關鍵的一步。
綜上所述,筆者就青年就業困難的諸多影響因素,從心理健康管理的角度做了一定分析。可見,要想讓就業困難的青年走出職業生涯的低谷,只有不斷強化社會適應、認識自我、活在當下、實踐學習、和諧人格和人際關系等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修煉,才能使自身的生命質量不斷提升,個體不斷地成長壯大,創造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的輝煌!
參考文獻
[1] 霍蘭德百科名片.
[2] 余則成.EQ與情商管理.潛伏商務網.
[3] 蔡鵬飛,劉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科協論壇,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