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基礎,是基礎教育的質量的保證。教師教育是師范生教育、教師崗前培訓與教師在職教育三者的結合,體現了教師培養的整體性、專業性、開放性和終身性,體現了教師連續性、一體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特征。教師在職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重視教師在職教育是保證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教師 在職教育 教師教育 中小學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 教師在職教育的必要性
1.1 終身教育的要求
“終身教育”是1965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保羅·朗格朗提出的。終身教育在時間上是指人的一生,在空間上不僅僅是指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成人教育等。它主張學習者不僅要學習已經掌握了的文化,而且還要培養個人適應壞境的變化,并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做出的相應的改變。在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信息爆炸的時代,教師更應該是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的實踐者。
1.2 教師專業發展的要求
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有求生期、鞏固期、更新期和成熟期。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僅是時間上的延續,還包括專業素養的提升,專業素養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感。教師在在職過程中應該接受繼續教育,以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和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
1.3 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電腦和互聯網的教育內容更新和教育形式變革的過程。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發展,只有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知識,不斷掌握新的技能和手段,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2 我國教師在職教育的現狀
2.1 忽視教師主體性
我國教師的在職培訓模式主要有:校本模式,高校組織的研修班、輔導班等;從時間上分,教師在職教育的培訓形式可分為脫產培訓、半脫產培訓和不脫產培訓;從空間上分,可以分為校本培訓和“走出去”。絕大部分都是以講習班的形式進行培訓;學習方式以培訓教師主講為主,忽視了教師的主體性與個體差異性。
2.2 教師在職教育意識淡薄
教師在職教育意識淡薄包括培訓時功利性意識比較濃厚和接受培訓意識淡薄。49.3%的教師的職業規劃行為是源于“自身興趣或發展需要使然”,50.7%的教師職業規劃行為是源于外在的誘因——“晉升職稱的需要”、“迫于社會或學校的要求”、“獲得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或同行的認可”。
2.3 經費不足
今年中央財政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編制預算。但這其中用于教師在職培訓的到底又占了多少?江西省修水縣2005年財政總支出為55,360萬元,其中用于教育支出為15,182萬元,其中用于培訓的費用僅為28萬元,僅占公用經費的0.84%。
2.4 輕視操作性知識的講授
當前針對教師在職教育所辦的培訓班、講座等,普遍重視系統理論知識的傳授,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重視系統理論知識而輕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現代教育技術知識。隨著社會發展,在職培訓時應重點講授增進教師教學技能方面的知識,應重點教授教師如何將學習到的系統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2.5 培訓效果不明顯
培訓知識陳舊、脫離實踐需求,培訓方式單一、枯燥也是教師在職培訓效果深受影響的原因之一。教師在職培訓是成人教育,應該更多的是案例教學、問題探究、討論式教學。培訓內容必須是當前參加培訓的教師所需要的或者是感興趣的,應該充分發揮受訓教師的主體性。
3 教師在職教育的對策
3.1 根據需要選擇培訓內容
1999年9月13日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在培訓前應調查教師需要加強的地方,根據教師的需要制定培訓計劃、培訓方案,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2 走向校本培訓
校本為“以學校為本”、“以學校為基礎”,鄭金洲先生認為校本它包含三方面的含義:一是為了學校,二是在學校中,三是基于學校。由于校本培訓的質量普遍不高,培訓形式單一,主要采取聽專家作報告的形式,培訓之間缺乏溝通;因此我們在進行校本培訓時應根據存在的問題,以教師為中心進行有效的改進。校本培訓必須體現本校的特色,根據教師的要求、需要制定有效的培訓計劃并給予實施。
3.3 轉變觀念
廣大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首先要意識到在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應明白教師在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應該充分激發教師學習的熱情,使他們對于培訓有正確的認識,用先進的在職教育觀念來指導行動,才會最終會提高培訓質量。
3.4 根據不同的培訓對象采取不同的培訓方式
培訓對象可以分為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師、骨干教師、老教師等。不同的培訓對象有各自的特征,在制定培訓計劃時應根據培訓對象的特征作針對性的培訓。在進行教師的在職培訓時應記住:教師是培訓的主體,一切活動應以教師為中心。在培訓時我們也可以請優秀校長、優秀教師講授經驗。
3.5 重視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術是利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方法來實現信息的采集、存儲、傳輸、處理、使用等功能一類技術;它主要包括用于信息采集的感測技術、用于信息傳遞的通信技術、用于信息處理的計算機技術和用于信息使用的控制技術。利用信息技術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學實踐,它可以幫助教師充分有效地利用時間進行學習,可以隨時隨地請教專家、學者、同行。
綜上,我們應該從終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發展來考慮和安排教師在職培訓,更應該立足于教師的需求不同的培訓對象等選擇培訓內容進行教師在職培訓,另外,轉變教師和教育管理者的觀念是促成培訓有效的關鍵因素,因為資金和精力,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在職培訓工作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修訂版.
[2]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EB/OL].
[3] 師書恩,王慧芳,武法提.信息技術教學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