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今的大學生群體中,“90后”已經成為主體。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成長的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現了諸多新特征,其中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缺少自我判斷能力、學習不積極、功利性強等制約著大學生的正確世界觀的形成,壓制了大學生個性的發揮以及創新性的培養。如何引導并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成為當前大學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 大學生 獨立思考能力 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獨立思考指的是一種洞察力思維,是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考。只有具備了獨立思考能力,才能在遇到問題時自己找到答案,找到正確的答案。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大學生作為已成年的個體,應當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由于我們教育制度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很少受到這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在從相對封閉的高中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之后,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載體,讓缺乏獨立思考的大學生變得茫然。
1 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
1.1 對外界的依賴性
現在的大學生,在娛樂方面都很有自己的主見,然而涉及到專業選擇、就業、深造等對他們的將來影響比較大的事情時,就變得茫然,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選擇,甚至不知道都有哪些選擇。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今大學生對外界的依賴性太強。從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習課程的安排都是學校、老師做的,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他們很少思考學習的知識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要學習,學習的知識將來有什么用。絕大多數同學學習只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即使考上大學,選擇什么專業,選擇哪個學校都有可能是家長代勞。這種培養方式形成了學生學習、思考的慣性。進入大學后,需要學生自己選擇要學習的課程,自己規劃將來的學習目標,自己考慮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時,他們往往變得無從選擇,無法做決定。但畢竟,當今的大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特點,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強,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多。面對需要做出選擇的事情時,他們首先會選擇從外界獲取相關的信息,從網絡上吸取別人的經驗。這本是無可厚非,因為從外界獲取信息,參考別人的經驗也是獨立思考的一個前提。然而,由于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別人的選擇往往成了學生們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很可能是不合理的。例如,有的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比較關心將來的就業,就問他們高一級的同學,高一級的某些同學告訴他們某個專業將來就只能干某個職業。然后問的學生就向老師傾訴,說他們專業沒前途,將來只能干某個職業,他對這個職業不感興趣,所以覺得學習沒興趣了。這類學生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典型代表。首先咨詢對象的選擇就沒考慮清楚,咨詢就業問題卻選擇向沒畢業的學生咨詢,得到的反饋信息肯定不合理。其次,別人給出答案,都不加以考慮就信以為真,不進行任何形式的獨立思考,最終影響到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可見對外界過度的依賴往往會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喪失,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又往往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不便,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學習成績的滑坡。
1.2 “自我中心”的個性
強烈的“自我中心”同樣會導致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 “90后”的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個性強烈,自信并崇尚自由,同時也十分自我和功利。信息化時代發達的網絡、電視、報紙等信息渠道為學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使學生能夠快速地了解世界每個角落發生的任何事情。然而泛濫的網絡、媒體并不都能準確地傳遞信息,甚至被故意摻雜諸多負面信息。當學生習慣了從這些渠道信息來判斷事物的時候,他們的價值觀有可能出現偏差。但是,他們唯我獨尊,認為學校的規定,政府的宣傳才是對他們的束縛。時代獨有的叛逆使得他們愿意不假思索地相信他們認為“絕對自由”的網絡宣傳,而不是通過獨立思考來判別自己所見所聞。這種“自我”造就了個人主義,造成了責任感的缺失。混淆了固執己見與獨立思考的內涵,違背了獨立思考的真正含義。最終會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欠缺以及個人價值觀的偏頗。
1.3 “隨波逐流”的思想
隨波逐流思想也是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大學校園是一個相對開放、自由的學習場所。學生要能夠在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生活,就要學會自我管理。然而有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就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對自己的事、班級的事、學校的事都漠不關心。班長、輔導員一遍遍地催他們才勉強把事情處理掉。平時的學習生活隨波逐流,看別人怎樣做,自己也跟著照做,不管事情好壞。從而導致了現在大學校園里曠課以宿舍為單位,遲到以班級為單位,考試作弊屢禁不止的怪現象。這些同學不會獨立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不會獨立思考自己的人生,讓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緊張忙碌的大學生活變成了消磨時光的游戲。
1.4 大學教育和老師的忽視
如果說教育制度和社會的原因導致了剛進入大學的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差,那么大學教育和大學老師的忽視則是導致大學生在邁出大學校園后仍然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原因。經濟社會導致大學教育和大學老師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知識傳授和就業指導上面。忽略了對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大學老師在上課期間和課余時間很少主動地去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大學培養的并不只是學習書本知識的學生。在大學里,有的學生甚至已經到達了知識的頂端,他們將來的工作有可能是創造新的理論,提出新的想法來改變現在的世界。因此,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應該貫穿在大學教育的課堂上,讓學生能夠認真地思考所學的知識,進而在知識的殿堂創造出新的人類文明。所以在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老師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獨立思考就好比我們用慣了右手現在讓你一下子用左手一樣,你會不習慣,甚至會很不習慣。在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過程中,即使你拋開了外部的答案,你也會不自覺地受到你記憶中內在已有知識、認識、偏見的影響而失去思考的獨立性,這個時候你就需要有老師來給你幫助,及時發現你思考上存在的問題,發現你是否學會真正的獨立思考。
2 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教會學生認識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教會學生對知識的追求與探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要開發、培養、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2.1 以寬闊扎實的知識為基礎,不斷更新和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科學知識的創新沒有捷徑,也來不得半點虛假。只能憑借扎實的知識,寬闊的視野,刻苦的鉆研才能取得創新性成果。知識的創新是在前人智慧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離開扎實寬闊的知識基礎,不可能產生創造性的成果。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學習方式的融合、碰撞往往會激發出創新的火花,因此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盡量多的掌握科學知識,尤其是跨學科的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豐富知識結構。如此,才會多一種專業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會比知識結構單一的人更容易產生豐富的聯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維。在這個過程中,大學老師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識的傳授是大學老師的分內的事情,自不必多說。除此之外在學生的知識結構安排上,老師應該發揮更大的指導作用。盡管每個學校的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學生培養方案,但是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在安排自己的知識結構的時候除了專業知識之外會變得無從下手。因為大多數學校沒有規劃學生的跨學科知識的學習。盡管這種自由增加了學生的選擇范圍,但也造成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學生在知識學習階段的無助與迷茫。因此大學老師應該適當的增加大學跨學科知識結構搭配方面的指導。此外,知識的更新也與大學老師課堂教學息息相關。
2.2 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開發
創造性思維是創造力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對大學教育來說,培養創造性思維方式意義重大。在大學學習的初期,學生往往沒有就業、深造等壓力,因此學習積極性并不能完全發揮,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出現懈怠,很容易陷入一種惰性思維模式之中。這種惰性思維模式會將常識和前人的經驗作為金科玉律,事事以此為基準。不求發展,不求進步。這是阻礙獨立思考能力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大學教育階段一定要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使學生在思維上能夠注重求異,善于聯想。鼓勵學生適當地進行幻想,不要輕視直覺和靈感。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只有充分學習利用相關的非邏輯思維才能實現思維的突破。當然,創新性思維的培養過程也離不開嚴格的邏輯思維,任何創新都是在正確的、科學的結論的基礎上發展來的。形成創新性思維的同時也就打破了惰性思維模式,這個過程也是獨立思考能力形成的過程。
2.3 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
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與個人個性有極大關系。自信、勤奮、求知欲強、富有幽默感、頑強的毅力等個性對于獨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有促進作用。反之,以自我為中心,固執、懶惰、隨波逐流的個性則往往不利于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大學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專業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術,更重要在于使學生學會認識自我,使其成為有知識、有思想的社會一分子,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關注學生的學業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能力,使他們能形成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該成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 程斯納.成長的思考——淺談當代大學生自主獨立能力的缺失與培養[J].科教導刊,2012(2):4-6.
[2] 錢玉峰.創造性思維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對立統一[J].2001.17(1):26-28.
[3] 陽劍蘭,馬軍.人的現代化與大學生自主意識培育[J].學理論,2009(2):84-85.
[4] 李素卿.淺析增強“90后”大學生自主管理的措施[J].成功(教育),201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