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90后大學生已成為當前高校在校大學生的主體,90后大學生鮮明的思想特征,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正確分析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
關鍵詞 90后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90后大學生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成長于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社會結構轉型劇烈,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多元化文化強烈沖擊的時期。特殊的成長環境,賦予他們深刻的時代烙印,塑造了90后大學生有別于其他年代人的思想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根據其思想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教育。
1 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
1.1 社會環境
1.1.1 豐富的社會物質生活
9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極大改善了90后的生活狀況,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作為改革開放成果的優先享用者,信息時代的率先體驗者,90后大學生未遭遇過社會重大變革,他們安于享樂,缺乏抗挫折能力。
1.1.2 多元的社會文化生活
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伴隨著文化意識全球化,當代中國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歐美文化、日韓文化、網絡文化等各種文化形態,對90后大學生形成了種種文化沖擊,導致其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發展。
1.1.3 穩定的社會政治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90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日趨提高,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發射神舟八號、圓滿舉辦北京奧運等,都影響了90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會由人治轉向法治,使90后大學生更注重維護自身權益。
1.2 家庭環境
目前,很多90后大學生成長于“4+2+1”的家庭環境,四個老人與父母共同養育一個孩子,過多的關懷導致90后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體感受,缺乏團隊合作意識。90后大學生承受關愛的同時,也擔負著家長的重望和期盼,沉重的壓力下使90后大學生具有敏感的性格特質。
1.3 教育環境
90后成長的年代,穩定的政治環境保證了青少年培養目標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得教育工作得以有序開展,教育環境的軟件和硬件的進一步提高,使90后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網絡的迅速普及,改變了90后受教育的途徑,從原先被動接受老師的“填鴨式”教育,發展為主動接受網絡源源不斷的信息。
2 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
不同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構成了90后大學生獨特的成長環境,賦予他們區別于其他年代人的鮮明思想特征。
2.1 個性自由,過于自我
90后大學生出生趕上改革開放,成長遇到國際化,交往碰到互聯網。在家里有長輩寵,在學校有老師愛,在社會有大人護。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多,90后大學生掌握了大量信息,在言談舉止上,90后大學生希望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毫無顧忌地表現自我,有時不分長幼尊卑,甚至為堅持已見,在老師和長輩前表現粗野、無禮的言行,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在90后身上逐漸消失。
2.2 追求物化,價值取向功利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90后大學生把金錢作為衡量標尺,作為價值取向,過分注重個人利益與眼前利益,容易產生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等思想。90后缺乏對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國家、集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已淡出90后大學生的思想。
2.3 時代感強,易于接受新事物 (下轉第65頁)(上接第28頁)
信息時代的變革,深刻影響著90后的思想觀念,網絡的普及,使90后大學生無時無刻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海量網絡信息,及時全面的信息大大開闊了90后大學生的眼界。開放多元的社會為90后大學生成長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為他們展示自我能力創造了更寬闊的平臺。90后大學生不喜歡因循守舊,渴望標新立異,突破傳統,張揚個性。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 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途徑
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決定了其特有的行為方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90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特征,探索教育對策,量身定制,以滿足其成長成才的需要。
3.1 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應用相結合
90后大學生對網絡有較大的依賴性,網絡在學生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載體,發揮網絡的滲透功能,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了解和引導學生,借助學生的自我管理達到對大學生網絡教育的掌控。如建立思政工作網站、班級主頁、班級空間、學生QQ群、飛信、微博等形式,了解90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解除學生在思想方面的疑慮和困惑。
3.2 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簡單灌輸的教育方式,輔以生動活潑的案例,言簡意賅的教育語言,注重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通俗化。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動手能力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社會實踐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整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學校要拓展社會實踐渠道,組織動員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和社會管理,調動90后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在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體會和諧社會的真諦,形成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3.3 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
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改變人。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隱形滲透的重要教育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圍繞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結合其關注熱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效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通過舉辦“愛校愛班愛集體”主題團日活動,全員參與的“紅歌會”活動,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學生體會到“班榮我榮,班強我強”的觀念。通過舉辦優秀志愿者事跡匯報會、年度感動人物評選活動,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激發學生關愛社會、奉獻社會的熱情。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業能力,提高就業質量。
4 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過程,要尊重90后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注重其個性特征、成長特點和興趣愛好,針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在思想方面的新特點,開展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90后大學生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后,成長于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社會結構轉型劇烈,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多元化文化強烈沖擊的時期。特殊的成長環境,賦予他們深刻的時代烙印,塑造了90后大學生有別于其他年代人的思想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根據其思想特征,探索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和教育。
1 9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
1.1 社會環境
1.1.1 豐富的社會物質生活
90后大學生成長于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極大改善了90后的生活狀況,為其健康成長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作為改革開放成果的優先享用者,信息時代的率先體驗者,90后大學生未遭遇過社會重大變革,他們安于享樂,缺乏抗挫折能力。
1.1.2 多元的社會文化生活
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伴隨著文化意識全球化,當代中國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歐美文化、日韓文化、網絡文化等各種文化形態,對90后大學生形成了種種文化沖擊,導致其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發展。
1.1.3 穩定的社會政治生活
20世紀90年代以來,穩定的政治環境,促進了90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國家綜合實力日益增強,國際地位日趨提高,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發射神舟八號、圓滿舉辦北京奧運等,都影響了90后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社會由人治轉向法治,使90后大學生更注重維護自身權益。
1.2 家庭環境
目前,很多90后大學生成長于“4+2+1”的家庭環境,四個老人與父母共同養育一個孩子,過多的關懷導致90后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注重個體感受,缺乏團隊合作意識。90后大學生承受關愛的同時,也擔負著家長的重望和期盼,沉重的壓力下使90后大學生具有敏感的性格特質。
1.3 教育環境
90后成長的年代,穩定的政治環境保證了青少年培養目標和教育政策的一致性,使得教育工作得以有序開展,教育環境的軟件和硬件的進一步提高,使90后受到了良好的學校教育。網絡的迅速普及,改變了90后受教育的途徑,從原先被動接受老師的“填鴨式”教育,發展為主動接受網絡源源不斷的信息。
2 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
不同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構成了90后大學生獨特的成長環境,賦予他們區別于其他年代人的鮮明思想特征。
2.1 個性自由,過于自我
90后大學生出生趕上改革開放,成長遇到國際化,交往碰到互聯網。在家里有長輩寵,在學校有老師愛,在社會有大人護。由于信息渠道的增多,90后大學生掌握了大量信息,在言談舉止上,90后大學生希望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毫無顧忌地表現自我,有時不分長幼尊卑,甚至為堅持已見,在老師和長輩前表現粗野、無禮的言行,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在90后身上逐漸消失。
2.2 追求物化,價值取向功利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9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90后大學生把金錢作為衡量標尺,作為價值取向,過分注重個人利益與眼前利益,容易產生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急功近利等思想。90后缺乏對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關系的認識,國家、集體利益至上的觀念已淡出90后大學生的思想。
2.3 時代感強,易于接受新事物
信息時代的變革,深刻影響著90后的思想觀念,網絡的普及,使90后大學生無時無刻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海量網絡信息,及時全面的信息大大開闊了90后大學生的眼界。開放多元的社會為90后大學生成長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為他們展示自我能力創造了更寬闊的平臺。90后大學生不喜歡因循守舊,渴望標新立異,突破傳統,張揚個性。90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 9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途徑
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決定了其特有的行為方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據90后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思想特征,探索教育對策,量身定制,以滿足其成長成才的需要。
3.1 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應用相結合
90后大學生對網絡有較大的依賴性,網絡在學生心目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學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網絡這一載體,發揮網絡的滲透功能,深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網絡了解和引導學生,借助學生的自我管理達到對大學生網絡教育的掌控。如建立思政工作網站、班級主頁、班級空間、學生QQ群、飛信、微博等形式,了解90后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解除學生在思想方面的疑慮和困惑。
3.2 課堂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課堂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在教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變傳統的簡單灌輸的教育方式,輔以生動活潑的案例,言簡意賅的教育語言,注重教育形式和內容的通俗化。90后大學生普遍缺乏社會閱歷,動手能力不足,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通過社會實踐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有機整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知行合一。學校要拓展社會實踐渠道,組織動員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和社會管理,調動90后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在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過程中體會和諧社會的真諦,形成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
3.3 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結合
馬克思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改變人。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隱形滲透的重要教育力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圍繞9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征,結合其關注熱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環境育人效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通過舉辦“愛校愛班愛集體”主題團日活動,全員參與的“紅歌會”活動,增強學生集體榮譽感,班級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學生體會到“班榮我榮,班強我強”的觀念。通過舉辦優秀志愿者事跡匯報會、年度感動人物評選活動,弘揚志愿服務精神,激發學生關愛社會、奉獻社會的熱情。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創新精神,提升創業能力,提高就業質量。
4 結束語
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過程,要尊重90后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注重其個性特征、成長特點和興趣愛好,針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在思想方面的新特點,開展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陳錫敏,張云蓮.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討會綜述[J].理論動態研究,2011.147(3):120-122.
[2] 李東明,劉家竹.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創新多元價值觀與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N].光明日報,2010:2-3.
[3] 李玲. 90 后大學生與高校德育途徑[J].新學術,2008(2):239.
[4] 常嚴.“90后”大學生思想特點成因分析及教育方法改革初探[J].中國科技博覽,2009(10).
[5] 閆鵬.開展90 后大學生思想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