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西方城市化已經經歷了數百年,城市化理論和城市發展規律已經形成體系。我國城市化驅動機理和實踐與西方城市化理論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別,具有中國特色,也存在不少問題。從西方城市化驅動機理研究入手分析我國城市化驅動機理的特點,對現階段我國城市化實踐進行理論反思,可能有這樣四個質疑:我國城市化進程一定要經歷西方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嗎?我國城市化進程是否必須經歷工業化?福特主義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起了什么作用?城市一定需要轉型發展嗎?只有為這些問題找出正確答案,才能有助于我國城市化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西方城市化;驅動機理;實踐反思;局限性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3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公報,2010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6.66億,城市化率達到49.68%。近十年來,我國城市化率在以1%左右的增長速度不斷提高。根據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一般城市化率在30%至70%時期是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雖然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城市化速度會有所降低,但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大環境下,城市化質量會更高。這是因為我國城市化加速的時期與發達國家不同,由于基本的制度不同,導致推動城市化水平的內在驅動力也不同,而內在驅動力才是推動城市化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此,我們要分析西方城市化理論在我國城市化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情況,以及我國城市化獨特的實踐規律,這樣才能創新出具有我國城市化發展特色的城市化理論。
一、西方城市化驅動機理分析
傳統西方城市化理論對城市化的驅動力研究主要有五個方面的觀點:
(一)大規模生產帶來的城市化
工業化派認為產業革命帶來大規模化生產,生產聚集帶來人口集聚,因而導致了城市化的發生。城市化的發展又促進農業與工業的分離和對農產品的需求,從而推動農業的產業升級。
(二)農業產品和勞動力剩余帶來的城市化
生產力的提高,帶來農產品和勞動力的剩余,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吸納勞動力的二三產業集中,帶來城市化的發展。
(三)產業分工帶來的城市化
基于大規模生產帶來的生產力提高,產業分工開始,而產業分工又帶動了產業在城市中的布局調整,這種在微觀層面的積累帶來了宏觀層面上城市結構和功能的豐富與多樣化。城市功能的多樣化又推動了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協作,推動了大、中、小城市體系的完善。
(四)綜合動態發展帶來的城市化
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城市化的動因因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不同、國際環境不同而不同,而且個人的理論觀點不同,其看法也不盡一致。在具體研究過程中,著重點應根據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
(五)稟賦優勢帶來的城市化
稟賦優勢帶來的城市化對城市特色和城市化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例如,世界各地由于沿海城市具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一般相比內陸地區更有利于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配置資源,先發優勢都比較明顯。世界六大城市群中,除美國-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外,其余都是沿海城市群。即使是美國-加拿大五大湖城市群,也是跨國發展的城市群,對外開放優勢也很明顯。
二、我國城市化驅動機理的特色
我國城市化驅動機理符合世界城市化發展規律,也符合西方城市化普遍理論,但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和后發城市化國家,其驅動力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一)可持續城市化是根本動力
近代西方城市化是經過了農業社會、工業革命的積累,才逐步形成比較穩定的現代城市體系,其過程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與西方城市化一樣,我國經濟發展是推動城市化的根本動力。但同時,短短十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經濟過熱延續到城市化過熱,導致城市結構和功能的不合理現象比較普遍。如何整合和優化不合理的城市化進程,是能否順利實現我國20個百分點城市化率的主要任務的關鍵。因此,可持續城市化將是我國未來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三大差異共同推動城市化
目前,我國存在城鄉、區域、稟賦三大差異。三大差異同時發生作用推進城市化,這在西方發達國家比較少見,也因此呈現諸多不利因素,需要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城鄉差異帶來的城鄉差別,導致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于是出現“城鄉二元結構”和“新二元結構”并存的現象,加大了城市管理難度,對城市化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東、中、西部發展階段差異明顯,形成了東部城市處于服務經濟的輻射能力提升階段;中部城市處于發展現代制造業為核心,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階段;西部城市處于資源及延伸制造業發展階段。區域不平衡導致優勢資源不斷向發達的東部地區集中,不利于城市化的進程,同時,在國家和區域政策制定方面帶來較大困難。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地區資源稟賦差異明顯,要充分利用稟賦資源,選擇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同時,將不同稟賦資源的城市形成分工合作的城市網絡體系,是未來我國城市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例如,我國中西部資源豐富,生產力水平較低,而且市場主要在東部,這就需要把東西部的優勢相互融合。
(三)城市發展的外部依賴性較強
在西方城市化理論中,城市空間規劃一般比較“剛性”,一旦規劃確定,往往實施多年。我國城市規劃的變動卻比較大,受外界影響也較大。目前,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等外部條件,國外城市空間規劃的變動不明顯,而我國城市空間規劃則明顯變動較大。例如,20世紀90年的代改革開放帶來經濟過熱,某些沿海開放城市由于政策優惠較大,引發對土地的過度投資現象,空間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明顯超過了我國城市發展現實階段的承受能力和需求,導致一批爛尾樓出現,這些爛尾樓甚至至今還在“消化”中。
(四)城市發展的制度性作用明顯
西方城市化理論大多數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即使政府主導,也是以市場化為大環境進行的。改革開放前,我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推行發展重化工業的政策,對城市化的支持力度較大,但同時,也導致城市化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和不平衡性,城市體系和城市結構嚴重不合理。改革開放后,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計劃經濟帶來的重視重工業、輕視服務業的產業布局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特別在中西部地區仍然比較明顯,這對現代城市化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三、西方城市化理論在我國城市化實踐中的反思
西方城市化理論反映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由于我國城市化驅動機理有自身的特色,西方城市化理論在我國城市化實踐中有指導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需要我們將西方城市化理論與我國城市化實踐相對照,才能分析出我國城市化實踐的問題。
(一)反思一:我國城市化進程一定要經歷西方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嗎?
西方城市化理論認為,城市發展一般經過集聚、逆城市化、郊區化、城市群等幾個階段。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化滯后工業化,同時,受到戶籍等制度的限制,從一定程度緩解了城市問題。但同時,城市化進入加速期后,長期積累起來的一些問題日益突出,甚至在短期內爆發出來,風險程度大大增加,而以往處理城市問題的思路和相關政策無法完全解決,這對城市化進程帶來影響。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在城市化過程中與西方先進的城市化理念還有一定差距,往往過度注重人口集中和土地城市化,忽視了城市合理布局和城市結構優化,人口的集中往往帶來比較普遍的社會管理問題。而發達國家在集聚與逆城市化相互作用的階段,規劃導向作用非常明顯。例如,韓國在城市化加速過程中,著重解決三農問題,加強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推動了人口在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合理布局,也推動了城市化的質量。目前,我國還主要處于人口集聚作用加速期,經常忽視農民、農業、農村這一“三農問題”。雖然我國城市規劃思路也開始從城市規劃向城鄉統籌規劃發展,但由于逆城市化還沒有真正出現,鄉村的需求還沒有真正展開,在實施過程中真正重視城鄉統籌發展還需要一個過程。
筆者認為,與西方城市化進程相比,我國城市化也將經歷上述過程,但其有自身特點,即進程時間將縮短,西方城市化進程的幾個階段和特征可能并行存在,甚至每個特點都不明顯。另外,在不同區域也表現出不同的城市化特征。例如,浙江北部地區,經歷了城鎮體系合并發展的階段,往往城市集聚區還沒有充分完成就開始形成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格局。因此,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階段分析研究應進一步深入,階段政策導向應更加明顯,每個階段的問題應在本階段加以解決。
(二)反思二:我國城市化進程是否必須經歷工業化?
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普遍認識是:重化工業可以較快帶來GDP,可以帶來稅收,高新技術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無法為當地政府帶來可觀的財政收入,因此,城市化進程必須要發展重化工業。這種理念導致一些旅游型城市也要上馬化工、鋼鐵等高耗能產業。根據西方城市化理論,我國城市發展首先要研究稟賦資源優勢,比較各城市自身的歷史文化積淀來確定發展方向。
因此,筆者認為我國城市化面臨后工業化城市化與工業化城市化并存的現象。“后工業社會理論”的創立者D.貝爾認為后工業社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后工業社會的經濟主要是服務性經濟;二是專業和技術人員在后工業社會占主導地位;三是理論知識是后工業社會的中軸,是社會革新和制訂政策的主要資源,其中生產知識的大學、研究部門、研究中心是社會的核心機構;四是后工業社會通過技術預測和技術評估來規劃和控制技術的發展;五是后工業社會運用新的智力技術來進行決策。
可以看出,我國東部發達城市已經初步具備后工業社會的基本特征,并且由于信息技術的推動,技術轉移已經從梯度轉移為主轉向平行轉移為主。中西部地區在技術方面已經具有一定的能力,而且利用東部技術優勢的趨勢更加明顯。這樣,后工業化的技術推動工業化的城市化成為目前我國城市化的一種特色。因此,就城市化整體或者區域而言,我國必須經歷工業化階段,但其向后工業化階段的進程會大大縮短。但就單個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而言,完全可以跨越工業化階段,向專業城市化方向發展,發展成為如會議會展、旅游休閑、文化創意、影視傳媒等特色產業的中小城市。目前,西方國家的小城市越來越成為創意產業的溫床,如傳統的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新興的新西蘭的惠靈頓。
(三)反思三:福特主義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戰以后,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入了福特主義(Fordism)時期,即以大規模生產方式為核心生產力方式,推動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工業化與城市化協調發展并成為了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的主旋律。過去20年中,由于城市化進入成熟期,發達國家為了防止壟斷,進一步優化市場機制,并明確政府應以創造條件、保證市場自由運作為角色定位,從而運用市場化機制優化城市結構,推進城市化發展。近年來,城市化又出現了后福特主義(Post-fordism)的驅動模式,即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生產過程和勞動關系都具有靈活性(彈性),從而推進了城市結構和功能向緊湊型、個性化發展。
筆者認為,我國城市化也經歷了大規模生產階段,但沒有接受真正意義上的福特主義。福特主義實質上是以大規模生產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社會發展為支撐,以人為本為原則的系統化發展模式,并且在不同階段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自我調整。我國城市化在學習西方生產方式的同時,沒有真正學到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或者說沒有創新出與之相匹配的生產管理方式,表現為我國社會發展明顯滯后于城市化進程。城市化過程中重經濟、輕社會建設、輕生態環境建設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政府職能不明確,“裁判員”與“運動員”不分的管理模式仍然普遍存在,更遠遠談不上以人為本的城市化發展進程。西部城市在學習東部發達地區城市化的經驗,但也在重復東部城市化的教訓。另外,在吸引人才方面,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已經可以提供基本的生活條件,較好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條件已逐步成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關鍵,但相當多的城市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抱著傳統觀念,認為提供就業和高收入就能留住人才。
(四)反思四:城市一定需要轉型發展嗎?
轉型發展實際上在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一直存在,但轉型的程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環境下各不相同。英國的新城運動、美國的福特主義、日本的國土規劃等城市化發展的模式和方法,都是城市轉型發展過程中重大的變革,對世界城市化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啟示。目前,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國內城市普遍提出轉型發展的理念。筆者認為,由于我國各個城市具體情況差異較大,轉型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城市,因此,在國內轉型熱的環境下,更要冷靜考慮分析。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就是“跟風轉型”,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些城市發展定位沒有完全明確就提出轉型。目前,一些城市本身具有的宜居、生態環境等軟資源優勢往往得不到重視,城市功能的定位重點沒有放在這些軟資源上,仍然追求劣勢資源。二是一些城市以固有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仍然要轉型。有些城市在市場化作用下,逐步形成了與城市特色相匹配的產業體系,但在轉型大環境下,卻舍優勢,選劣勢。三是不考慮自身發展條件,盲目跟隨。目前,許多城市不具備發展高端產業的自身條件,但卻提出發展總部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設想,其結果可想而知。
筆者認為,目前城市轉型發展對大多數城市來說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明確轉型與轉移的關系,轉型是否建立在優勢資源要素的基礎上。東部城市要明確轉型升級的產業與向外轉移的產業;中西部城市應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上做深產業,更要做深產業鏈。
參考文獻:
[1]潘孝軍.城市化理論研究綜述[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1).
[2]宗傳宏.東中西部城市“十二五”發展戰略的異同與轉型調整[J].上海城市管理,2011(4).
責任編輯:張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