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地下空間呈現出大規模、綜合化、集群化的開發建設趨勢,地下空間人口流動大,人員密度高,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地下空間的安全問題現已引起政府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一旦地下空間遭受火災、水災、交通事故、或恐怖襲擊,如何及時有效地疏散人群,已成為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降低災害影響的關鍵所在。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06
一、城市地下空間的現狀與特點
早期城市地下空間以人防工程為主,80年代以來逐步與經濟建設相結合,城市地下空間的使用功能與建設規模不斷擴大。90年代以來地下商業街、地下車庫和地下變電站投入運行,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十一五”以來,城市地下空間進入快速發展期。城市地下空間的特點,以上海為例,可概括為:
(一)規模體量大,結構復雜化
截止2010年底,上海已建成、投入使用的各類地下空間設施近3萬個,總面積達5200萬m2,單體的地下工程面積也屢創新高,金茂大廈、正大廣場、環球金融中心、上海火車南站等建筑的地下空間面積均突破了5萬m2,越來越多集商業、娛樂、交通等多功能的地下綜合體出現,地下空間被分割為眾多單元,分隔多、通道多、門禁多,內部構造越來越復雜。
(二)人員高密度,成份多元化
一方面,地下空間人群活動密集。據不完全統計,上海人民廣場、徐家匯兩大地下商圈的日均客流量均已超過30萬,節假日日客流量更是突破110萬。另一方面,地下交通已成為現代城市交通中的重要環節,截止2012年9月,上海軌道交通全路網已開通11條路線、287座車站,運營里程達420公里,世博期間上海地鐵日客運量突破了700萬人次。同時,地下空間活動的人員成分復雜,流動人口占了相當部分,這部分人群不熟悉地下空間的地形、設施,應急基礎也相對薄弱,對災害和自救互救的知識儲備也相對欠缺。
(三)主體多樣化,管理多頭化
城市地下空間涉及單位眾多,如規范方、建設方、施工方、權屬方、租賃方、物業方、管理方等。各類地下設施的管理主體不同,例如上海市,規劃、建設部門負責對地下工程安全審批,民防部門負責民防工程的安全,申通公司負責地鐵、隧道的安全,電力、煤氣、通信部門負責地下管線的安全,安監、衛生、工商等負責地下商場、地下旅館及娛樂設施的監管,物業公司、建筑物所在的管理單位對下屬的地下車庫負有安全管理責任。
二、城市地下空間面臨的災害威脅
地下空間面臨的災害主要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類。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洪澇、臺風、海嘯、地質沉降引起的災害等,人為災害包括戰爭、恐怖襲擊、爆炸、化學泄漏、火災、交通事故等。
(一)火災是地下空間最為多發的災害
火災是地下空間最為多發的災害,約占總災害發生率的30%以上。地下空間構造復雜環境特殊,導致其設備設施老化、腐蝕、電線短路、人為破壞等引發的火災越來越多。因其封閉性,火災發生時形成不完全燃燒,比完全燃燒時更易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加之排煙途徑少,對受災人群傷害更大。大量煙霧迅速降低能見度,一旦應急照明失效,人群難以辨別方向。高密度人群與有限的疏散出口形成強大反差,加上疏散路徑與熱氣煙霧升騰的方向重合,救援通道往往也是疏散通道,人流交叉延誤滅火時機,這些因素都增加了逃生和疏散的難度。
(二)水患是地下空間較為常見的災害
地下空間因為其建筑特點,水平位置較低,在防洪防汛方面處于天然弱勢。上海市區陸地的平均海拔高度在3-4米,地下水位在0.5-1米,地下空間防洪防汛任務艱巨。2003年7月1日地鐵4號線的施工事故,引發了附近黃浦江防汛堤的坍塌,幸好不在汛期,且搶救及時,才未發生江水倒灌進地鐵站事故,否則江水將因地鐵系統的四通八達流入其它路段,后果不堪設想。由于地下空間的排水系統能力有限,在汛期和臺風等極端天氣下,積水無法及時排出。各類通風、采光孔口的遮蔽措施不到位,容易導致雨水進入,地下水位的抬高、地下工程沉降縫止水帶老化破裂等也容易引起地下水涌入。
(三)地下交通的安全壓力日漸增大
現代城市對地下交通的依賴與日俱增,地下交通面臨的安全壓力也越來越大。以上海地鐵為例,2011年全年客運量達21.01億人次,日平均客流量達555萬人次,隨著客流負荷不斷增長,地下交通設備設施面臨著極大的考驗,除了之前提到的火災、水患以外,還容易發生以下故障:車門屏蔽門故障,緊急裝置異常啟動導致的急剎車,信號、供電、線路等設備故障導致的事故等,另外還有因異物侵入線路、人員進入線路導致的故障事故。2009年12月22日,上海地鐵1號線因信號故障導致兩車側面碰撞停運,所幸被撞列車為空車,沒有發生傷亡;2011年9月27日14時許,上海地鐵10號線因信號故障發生追尾事故,致使270多名乘客受傷;2011年11月,除地鐵5號線與11號線外,其他地鐵線路在一月中共發生過34次故障,不少故障發生在上下班高峰時期,大量乘客滯留,考驗著地下交通的應急和疏散能力。
(四)地下空間是恐怖襲擊的重要目標
除人為縱火導致的火災外,地下空間恐怖襲擊主要還可能是炸彈爆炸、毒氣和化學品泄漏以及核生化武器等。恐怖分子可能會選擇情況復雜的地鐵、地下商場,采用欺騙偽裝手段,隱藏實施犯罪,給災害防范帶來了一定難度。一旦遭受恐怖襲擊,其出入口相對狹窄,空氣流動速度慢,有毒氣體或化學危險物滯留時間長,災害損失也增大,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惡劣的社會影響。如1995年3月20日日本東京數個地鐵車站遭遇沙林毒氣襲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療。2005年7月7日英國倫敦地鐵連環爆炸案造成56人死亡,700多人受傷。
三、城市地下空間應急疏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疏散是指將密集的人員、物資、工業,分散轉移的行動。在地下空間發生災害時,政府動員和組織受災民眾有序地先從受災害嚴重的地區轉移到安全避難區域,進而從地下撤離到地上,這是地下空間應急疏散的主要思路。
(一)地下空間涉及災害廣救援難度大,迫切需要應急疏散
在封閉的地下環境中,人的心理方面容易產生壓抑、閉塞、陰暗等感覺,以致產生方向不明、情緒不安、煩躁恐懼等不良反應。同時,有限的應急出口、密集的人流和商家,以及災害的不可逆性和疊加效應等因素導致救援工作難度極大。一旦發生停電、火災等事故,信息公開的不透明不及時、群體性騷亂等會加劇這些潛在的心理問題,極易產生群體性擁擠踩踏事件。面對嚴峻的災害形勢,如何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應急疏散工作責無旁貸。
(二)應急疏散是地下空間防災減災的最簡單、最有效方式
由于普通人群對地下環境的熟悉程度遠低于地面,在災害情況下,面對復雜的地下狀況,普通民眾很難在第一時間作出最科學、最正確的判斷,直接影響了應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效果,因此,地下空間有計劃、有組織的疏散工作尤為重要。濟南銀座購物廣場是一座超大型地下綜合購物廣場,2007年7月18日遭受特大暴雨襲擊,護城河水暴漲,沖破廣場北側防汛設施,商場內積水達到1.6米,最深處達2.2米,管理方及時啟動預案,將商場內的一萬多名顧客及上千名員工安全疏散轉移,無一人傷亡。科學及時的應急疏散,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帶來的影響和損失。
四、國外城市地下空間人流疏散的主要經驗
從國外城市地下空間疏散工作的現狀看,各國做法各異,總結主要經驗如下:
(一)在規劃前期就充分考慮人員疏散需求
加拿大多倫多在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中,巧妙利用PATH這個地下標志,P紅色代表朝南,A橙色代表朝西,T藍色代表朝北,H黃色代表朝東,通過城市地下標志系統,避免人流過于集中,災害時可以最快速疏散人群。日本在人流量大的地下街配置中央廣場,通過自然采光的天窗避免停電時黑暗給人心里上造成的不安情緒;地下行人道每50米配置一個隔離區,地下街每30米就設一個直通地面的通道。
(二)組建強有力的應急疏散管理隊伍
英國倫敦地鐵常設的緊急處置小組是地鐵災害事故的應急協調機構,它積極應對各類地鐵災害事故,接受專業救援培訓,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成為處置地下空間災害的專業隊伍。日本也設立了專門的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維護警察。
(三)利用先進科技實現數字化應急管理
以日本大阪市中央體育館為例,體育館的主館裝備了7套現代化的深測設備,多角度探測,一旦出現明火,經監控人判定人工開啟滅火裝置,通過誘導技術,如光誘導、聲誘導系統迅速誘導人流疏散到安全地方。加拿大則通過三維地下空間安全信息體系,加強災害預防和信息整合,在應急疏散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健全法律法規,加強應急演練和教育
大部分國家通過立法的方式,加強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管理,定期組織演練,加強避難引導,提高民眾的防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
五、地下空間人流應急疏散的難點
上海意識到地下空間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2006年開始實行上海市地下空間安全管理聯席會議制度,2007年起組織開展地下空間的防災減災演練,2009年頒布了《上海市地下空間安全使用管理辦法》,2010年舉行了地下空間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和人員疏散演練。上海正試圖通過實踐逐步摸索地下空間應急疏散工作規律,但地下空間的應急疏散工作仍面臨以下難點:
(一)內部環境問題
上海的防災規劃水平遠遠達不到地下空間疏散需求,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大部分地下空間的地面出入口數量在2-4個,環球金融中心6.5萬m2的地下空間安全出口只有11個。同時,日常的運營管理工作不到位,或疏于例行檢查、日常維護,部分地下空間存在應急疏散通道受阻,應急標識遺失、通風設施老化、應急設備失靈、應急照明不夠等現象,甚至部分人員密集型地下空間無明顯的疏散平面指示圖,造成了應急疏散工作難以正常開展。
(二)應急預案問題
雖然上海大部分城市地下空間都編制了疏散的應急預案,但真正做到了科學評估風險,預案實用可靠的卻寥寥無幾。一是沒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各自特點的應急預案,同時分散的單項預案也無法滿足地下空間特殊性和災害疊加特征的需要。二是缺乏疏散演練和專家評估,預案僅僅停流在紙質層面,只是建立了粗線條的協議,脫離了基層民眾,忽略了地下空間災害應對的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在災害發生時無應急反應的行動基礎。
(三)信息溝通問題
由于管理機制原因,缺乏系統規劃,導致地下空間分布數據不完備,信息缺乏共享,地下臨時隱蔽場所、疏散通道、資源儲備、救援力量等信息處于分散的狀態。經營單位之間信息平臺少,發生災害時,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如地鐵與商場之間,商場之間,商鋪之間都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加上地下空間由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金屬對電磁輻射有屏蔽作用,存在信號盲點,地面救援人員與地下受災人群無法及時溝通信息,增大了疏散救援難度。
(四)組織指揮問題
地下空間管理方眾多,公安、消防、民防、環保、防汛部門分別對單災種進行管理,一旦發生災害,成立的臨時性應急指揮機構,時常并不能很好地發揮應急處置的作用。部門分割造成綜合管理的難度,降低了應急效率。加上運營方各自為政,綜合災害發生時,多重管理引發一系列問題:“向誰報警”、“由誰決策”、“誰來指揮”、如何第一時間獲知災情。而綜合預測可能造成的危害,確定合理可行的一體化應急疏散方案,下達疏散指令,科學傳遞信息,快速有效地組織地下受困人員有序安全疏散是地下空間應急疏散中的又一難題。
(五)民眾執行問題
目前上海地下空間的防災教育以及疏散演練、逃生技能的培訓開展得比較少,地下空間的防災演練還是在探索階段,尚未常規化、規模化,群眾接受這方面的教育較少,應急疏散預案流于形式,廣大民眾的心理素質和防災技能都遠遠達不到地下空間應急疏散工作的實際需要。
六、開展地下空間應急疏散工作的對策措施
為確保地下空間疏散工作順利開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強地下防災減災規劃,健全安全技術標準
政府應在地下空間的設計、建設、管理各階段各環節實現災害預防和人性化服務的理念。打破部門局限,建立規范統一的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建設、使用、管理標準。加大科研開發力度,提高預警報警系統的準確性,加大安防監控系統的設置,防范風險隱患,對險情能及時提供可靠和準確的定位信息,設置聲光電的疏散引導系統,通過清晰、可靠統一的地下空間引導系統,在災害發生時快速疏散人群。應急、民防、消防、地震部門要加強地下空間疏散理論研究,指導地下空間的運營方針對不同類型的地下空間的特性,制定不同災種的應急疏散預案,建立專家認證機制,探索和規范地下空間在平時和應急情況下,應急資源、設施設備、人員配備等方面的具體標準和調動機制。
(二)建設執法和處置兩支隊伍,打破多重管理格局
上海在地下空間的管理上,一直奉行“誰建設誰負責,誰管理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但筆者認為,即使這樣仍存在責任盲區,多頭管理也將導致使用單位的無所適從。筆者認為可以在地下空間建立兩支專業隊伍。一是成立地下空間綜合執法隊伍,直接對上海市地下空間聯席會議制度負責,打破原有的部門割裂、重復建設、管理脫節、效率低下的局面,深入不同類型的地下空間,實行統一管理,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工作,監督使用方保證疏散通道暢通,保證疏散設施處于正常狀態,開展應急疏散演練,熟悉預案內容,確保應急組織響應能力。確保地下空間從業人員熟悉疏散預案、流程和個人職責,熟悉安全出入口和疏散通道的位置,具備組織、協調、疏散引導能力。二是成立地下空間應急處置隊伍,負責對地下空間災害事件的處置,配置救援器材裝備,建立地下應急網點,實施就近保衛,確保快速響應。發生災害事故時,地下空間的使用方直接向最近的地下空間應急處置隊伍報警,應急處置隊實行網格化管理,最大限度地調動轄區內應急救援資源,開展現場疏導和救援工作。
(三)優化信息管理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及聯防聯動
上海已建設全市一體化的地下空間信息管理系統,但是現有數據仍無法滿足地下空間防災減災形勢的需要。建議進一步完善電子信息系統,將全市地下空間的基礎數據、建設圖紙、規劃信息、應急救援及疏散預案、人員管理等資料納入其中。地下空間安全管理隊伍的日常安全檢查和運營方的日常運維信息也應及時匯總更新,確保應急救援和疏散相關管理措施執行到位,設備設施運行良好。提高電子信息系統的職能化水平,對不同環境、不同形態、地域的災害事故進行分析整理,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應急疏散處置方案,作為科學決策的依據。同時,集群化高密度地下空間的管理各方,能夠從一體化的信息管理平臺中獲得集群內各部分相關信息,確保在預警和聯防上緊密協作;在災害發生時,利用信息集成的優勢,聯調聯動,做出最優的疏散決策并組織實施。
(四)開展防災減災公共教育,提高民眾應急響應能力
一方面,政府及地下空間管理部門可以結合特定區域地下空間的實際情況,印制完備的地下空間應急疏散指導手冊,張貼路標,定期組織演練,加強對行人的避難引導,針對性開展安全宣傳教育工作。也可以結合防災減災日、消防安全日、國防教育日,發放地下空間安全宣傳資料,宣傳地下空間應急疏散及災害防護常識,定期組織開展特定時間、特定災種、不同人群、大規模的應急疏散演練,提高全社會地下空間安全防范和公共參與意識,強化普通民眾的應急疏散能力,將地下空間安全宣傳教育融入全社會安全教育的大平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機構的巨大力量和積極作用,借助有一定資質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針對不同對象,如設計方、承包方、權屬人、使用者、管理者、從業者等,組織開展不同類型不同系列的安全培訓,內容涉及法律法規、建筑知識、應急處置、疏散逃生等知識技能,全方位提高地下空間安全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施增福,楊松林.淺談城市地下空間應急管理[C].上海市地下空間綜合管理學術研討會材料匯編.2006:73-78.
[2]薛華培.簡述地下空間的防火與安全疏散設計[J].地下空間.2003(3).
[3]陳志龍,劉坤,伏海艷,楊紅禹.城市地下公共空間防災廣場初探[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6(2).
[4]周蕾.城市地下空間災害事故綜合管理對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MPA學位論文.2008.
[5]郭大德,周建中,祝賢高,朱志祥,朱偉峰.地下空間災害事故應急救援對策研究[C].地下空間公共安全風險抵御理論研討論文選編.2011:17-27.
責任編輯:王 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