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無數事實證明,盡管中國的高速城市化有其獨特的內在需求、外在條件、歷史必然,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瑕疵,即某種程度上的不經濟、不協調、不平衡、不適應、不可持續。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城市化可以也應該遵循有質量的可能快速的準則,這既是應有的擔當、大國的責任,也是人類發展的理智選擇。
關鍵詞:城市時代;內在需求;結構轉型;智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01
當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終于由農業時代步入理論意義上的城市時代(2011年城市化率達到51.3%),并且僅用不到8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20至50年高速城市化路程的時候,人們理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肯的質疑與設問:中國的城市化何以如此迅速、還能繼續如此高速嗎?中國的城市化應該這樣大規模、高速度嗎?中國未來的城市化該有怎樣的內涵與質量?又該如何實現科學的結構轉型?
無數事實證明,中國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不同的社會需求和經濟動力來源基礎上實現的高速城市化,并將繼續高速推進。首先,中國的城市化是在十年動亂結束、生產力大解放、改革開放的大推動、世界幾百年科技積累成果逐步為我所用的基礎上推進的,所以,其速度、規模要大大超過當年西方發達國家的城市化。其次,中國的城市化,不僅有自身階段性經濟發展的需求,有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需求,還有巨大的國際資本投資(1萬億美元以上)、產業轉移、市場擴張的需求,所以,其動力來源于國內外、城內外,勢頭猛、速度快、規模大、持續久。第三,中國由于上世紀50年代人口出現大增長,到80年代城市化加速時,眾多的人口成為轉向城市勞動力市場巨大的廉價紅利,這種廉價勞動力紅利優勢成為加速城市化的天然的資本支撐。根據預測,這種勞動力紅利還可以持續20年(每年還將有1000余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城市),加之基礎設施投資、國民消費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的興起、大量累積外資的盤活、國際資本的熱投、產業調整中新興服務業的劇增,使中國的高速城市化仍將持續15至20年,直至2025年或2030年前后中國城市化達70%左右時才可能放緩。
然而,盡管中國的高速城市化有其獨特的內在需求、外在條件、歷史必然,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諸多瑕疵,即某種程度上的不經濟、不協調、不平衡、不適應、不可持續,通常表現為:土地城市化了,設施、產業不配套;人口城市化了,服務、素養跟不上;經濟城市化了,結構、模式難適應;投資城市化了,效率、效益上不去;居住城市化了,就業、消費難滿足;交通城市化了,污染、排放難承載;形態城市化了,內涵、文化有距離。
有鑒于此,未來的中國,既需要有城市化的速度,更需要有城市化的質量,即:必須是有條件、有需要、有可能、可持續的城市化,應該是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優質高效的城市化,而且是以人為本、和諧共生、持續生態的城市化。
實現上述高質量的城市化應確立六大理念。其一是人本的理念,包括:以人為本——在自然許可的條件下尊重人性、造福市民;以被管理者為本——在有序、規范的前提下服務大多數;以便捷為本——重實用不重形式、講簡潔不擺花架子、求最佳不求最大。其二是可持續的理念,包括:以夠用為本——不鋪張浪費、不張揚擺譜、不過度消費;以低碳為本——無污染、少排放、循環利用;以可持續為本——代際公平、不吃祖宗、不毀子孫。其三是整合的理念,包括:以多樣為本——文化多樣、需求多樣、形態多樣;以協調為本——人與自然、人與人、愿望與可能的協調;以平衡為本——消耗與提供、排放與承載、擴張與允許的平衡。其四是“三適”的理念,包括:以適應為本——與時俱進;以適合為本——因地制宜;以適度為本——循序漸進。其五是和諧的理念,包括:以平等為本——不分貧富、貴賤,不講層級、權職;以共生為本——形成共識、共享空間、互動包容;以匯智為本——匯聚天下智慧、尊重大眾意愿。其六是法本的理念,包括:以規范為本——遵章、守法、履約;以嚴謹為本——縝密、合規、誠信;以效益為本——簡約、低耗、高效。
實現上述有內涵的城市化須推進多重結構轉型。第一,城市發展結構要從出口、基建拉動為主,轉向穩定、真實、適應的內需拉動為主。第二,城市經濟結構,要從傳統勞動密集、相對低端、模式粗放的產業為主,轉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創新型產業和智慧型產業為主。第三,城市社會結構要從城鄉二元、地域分割、貧富懸殊,轉向城鄉融合、地域聯動、中產為主。第四,城市人力結構要從通用的資源型轉向特定的資本型,從體能為主轉向技能和智能為主。第五,城市管理結構要從傳統的直接管理、行政包辦,轉向戰略掌控、公共服務,從條塊分割的粗放管理轉向多元統籌的智慧管理。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她既需要有一定的速率,以適應人類進步的階段性、滿足人類發展的地域性需求;她更需要有實在的質量,以符合自然存續的內在機理、人類可持續的整體要求。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的城市化可以也應該遵循有質量的可能快速的準則,這既是應有的擔當、大國的責任,也是人類發展的理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