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智慧城市建設是繼互聯網以后世界城市發展載體的又一次革命性升級,它將伴隨人類生存與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革,目標是在城市網絡、交通、醫療、教育、商貿、生產等各領域,運用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傳感等技術,實現生產、生活的全方位增能、提速、便捷、優質。新近舉辦的“智慧城市建設的國際比較與上海踐行專家論壇”,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諸多富有前瞻性的學術對策;同時,論壇也為專家學者營造了智慧城市建設理論與實踐案例共享、交互的平臺。
關鍵詞:智慧城市 信息技術 物聯網 網絡機制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8
為了更好地落實《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為上海轉型發展、接軌國際創造更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后續產業升級、新區開發、民生改善增加強大的科技支撐,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上海市科技咨詢服務中心、上海市企業科技管理協會承辦的“智慧城市建設的國際比較與上海踐行專家論壇”,2012年10月31日在上海城市管理學院舉行。
論壇盛邀了在戰略規劃、建設管理、交通通信等領域的智慧城市理論與踐行的專家學者,就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傳感等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理論,及其在城市網絡、交通、醫療、教育、商貿、生產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進行了多視角的論證與展示,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富有前瞻性的學術對策。同時,論壇也為專家學者營造了學術理論與實踐案例共享的交互平臺。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以及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城鄉建設交通委、上海市交通港口局、上海市城鄉建設交通黨校、上海城市管理學院、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上海市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上海城市管理雜志社等的領導、專家、學者出席了論壇,有6位專家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就智慧城市及其建設的理論與踐行路徑發表了演講。
一、架構智慧平臺,實現城管變革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戴偉輝副教授作了題為《智慧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生態鏈》的演講,從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趨勢及其困境、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鏈、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模式與驅動機制等三個角度闡釋了智慧城市的綜合建設問題。他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應該依據本地社會經濟總體發展戰略和地方特色,針對城市社會未來所面臨的各類矛盾與問題,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充分運用和系統性創新,實現城市的包容性、可持續發展,從而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新生活。戴教授還通過生態群落的演替引申闡釋了數字社區的發展趨勢,認為,新型社區應構建突發事件預警和輿情引導機制、公眾監督機制、公眾協商機制、公眾學習教育機制、居民情感交流機制等五大網絡機制。
二、建設智慧城市,通信網絡先導
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學院現代通信研究所的何晨教授作了題為《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的演講,并就物聯網的基本內涵、物聯網涉及的關鍵技術、物聯網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物聯網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以及物聯網在中國發展的現狀等議題作了闡述。他認為,從技術層面看,智慧城市是以物聯網、互聯網等通信網絡為基礎,通過多種信息的智能共享,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體現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征的城市發展新模式。何教授還介紹了我國四大產業空間格局的物聯網發展現狀,認為物聯網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包括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電網、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水利、智能旅游、智慧校園等,因此,在技術上將呈現融合化、嵌入化、可信化、智能化的特征,在管理上將呈現標準化、服務化、開放化、系統化的特征。
三、規劃智慧城市,聚焦緊迫問題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委蔣力群處長作了題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未來前瞻》的演講,他認為,智慧城市的著眼點必須聚焦緊迫問題,諸如交通保障、安全威脅、土地緊缺、生態失衡、規劃滯后、社會維穩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能力。他指出,各地政府在倡導智慧城市建設時,必須著力于智能化的基礎設施、智能化的專項工程、工作生活的創新應用、物聯網和云計算的牽領效應、相關信息產業和產業信息化的水平、優化信息化的發展環境等六個方面;而規劃構建智慧城市、確立城市的國際領先地位,必須優先保證四方面的措施落實,即:寬帶城市、無線城市的基本建成,信息感知和智能應用效能的初步顯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有力支撐,信息安全總體實現可信、可靠、可控。
四、打造智慧城市,重視系統工程
上海市城鄉建設交通委高級工程師唐定富作了題為《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點思考》的演講,他認為,“智慧城市”是一種導向,是新時期的一個口號,目的是推進技術、產業和應用更適應和滿足當今社會發展的各種需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只是IT行業所能完全承擔,而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參與、努力和實踐的系統工程。同時他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不完全是各種新、老技術的集大成,更應重視各項應用結果是否便捷、有效,以及適用性的驗證和評價。據他介紹,上海城鄉建設和交通領域,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目標,就是不斷提升信息化在本領域的應用水平,更好地服務上海城市轉型發展的新戰略、新需求,并為安全、有序、適宜的城市運行環境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五、發展智能交通,官產學研并進
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作了題為《上海智能交通系統發展對策研究》的演講,他介紹,目前智能交通正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面向個體的主動管理轉變、追求綠色低碳環保、安全與應急更受關注、更側重公共交通服務品質的提高、交通信息成為生活資訊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網絡終端成為人們獲取交通信息的最重要途徑,以及無縫多模式的交通換乘銜接等。他認為,構建智能交通系統是上海交通運輸行業深化管理、實現交通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未來10年上海各部門將通力協作,“官產學研”并進,全力推進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同時,依照“掌握現狀、找出規律、科學誘導、輔助決策”的思路,貫徹落實“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并以交通智能化為契機,創建一體化、網絡化、樞紐型的綜合交通體系,智能交通系統將全面進入政府交通管理部門和交通運輸企業的工作領域,也將快步走進我們每一位市民的生活。
六、智慧虹橋樞紐,依托信息技術
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陳洪作了題為《虹橋綜合交通樞紐信息化系統——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嘗試》的學術演講,就交通樞紐信息化系統的實施作了五點闡述。一是研究先行:對于特定的區域需要有前期的研究課題作為支撐,重點研究需求、體系、運行模式等關鍵技術;二是全面規劃:信息化的重點是規劃,一定要在前期工作中考慮全面,做到統一規劃分期實施;三是理順需求:有關信息需求的內容和相互關系一定要理順,這樣才能設計出合理的系統架構;四是注重管理:信息系統的體系架構與管理模式的擬合是該系統成功運行的關鍵;五是專人負責:信息化系統牽涉的面較廣,應該獨立列項后由專門人才負責建設、設計、管理。
智慧城市建設是繼互聯網以后世界城市發展載體的又一次革命性升級,它將伴隨人類生存與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革。上海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王震國在作學術總結時指出,本屆論壇實現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原理、技術、政策與實踐探索的結合,聚焦了智慧城市的性質、特征,以及實施路徑、配套技術、存在瓶頸、國外經驗、未來趨勢。他強調,未來智慧城市建設與管理,應以原有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為基礎,重點關注系統化、關聯性、協同性、主動性和內在的自新性、資源利用的充分性,要通過城市設施、功能的智慧化,倒逼城市管理的精細化、科學化、高效化、協調化,以及城市發展的可持續化,城市整體的更智能、更無線、更可控、更生態、更宜居。
上海市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傅勇在論壇上最后發言,他高度評價了論壇以小型沙龍的形式成功搭建了業界積極交流的學術平臺,很好地促進了專家之間的學術交流,增進了學術友情。他說,出席本次論壇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的各路專家,進行了充分的智慧城市研究的交叉性學術思想碰撞,這將有利于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對技術、布局、產業、管理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智慧化統籌、完善,將有助于更好地落實《上海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2011~2013年行動計劃》,為上海轉型發展、接軌國際創造更好的基礎設施條件,為后續產業升級、新區開發、民生改善,增加強大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張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