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于千禧之年的互聯網泡沫,以一種殘酷而理性的方式,宣告了喧囂無理性的90年代互聯網的終結。
這一年,《數字商業時代》誕生。此后12年,我們一直試圖觀察、記錄并定格著數字化時代中的每一個重要歷史片段和身影。
我們無意以成敗論英雄,對于時代變革中的每一次生與死、喜與憂、堅守與破冰,只是暢然落筆,化為墨痕。因為記錄不是記錄的理由,關注也非關注的終點。
對于曾經推動商業文明進程的每一個個人、企業,無論他們成功與否,我們都朗聲說出心中激賞,表達敬意。
這是一個考驗的時代。
2000年,互聯網的群英會危機重重。境外的風險投資瘋狂涌入中國互聯網產業,圈錢、燒錢成為當時最盛行的舉動。但三大門戶網站在納斯達克上市不久就折戟沉沙。新浪的股價跌到了1.06美元,網易在上市的當天就跌破了發行價,一度只有53美分。資本已經對互聯網的浮華失去了耐心。
迷茫之中的丁磊一度產生了賣掉網易的念頭,但他最終幡然醒悟,宣布網易轉型,投資開發網絡游戲和短信業務。網易在2001年虧損巨大,但終于挺過寒冬生存了下來。
在低迷的產業環境下,即使是那些最耀眼的互聯網創業者,也難以逃離席卷而來的命運漩渦。而新浪網創始人王志東的出局與落寞,更以一種殘酷的方式,印證了這一切。
一組數據表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從1995年到2001年的6年間,規模排名前20%的企業中只有1/3生存下來,活下來的企業中只有1/5仍然居于前20%之列。
大浪淘沙。12年過去,當移動互聯網取代互聯網成為主流財經媒體的關鍵詞時,當電子商務成為最熱門的IT話題時,我們才發現,只有熬過最壞的日子,才能迎來最好的時光。
當年即使燒錢也鐵了心要將阿里巴巴一條道走到黑的馬云終于修煉成電商教父,而騰訊的小企鵝在誕生之初也許并未想到會成為新時代網民的“身份證”。新浪雖然因王志東上演了悲情一幕,卻也憑借140字的微博再度印證了彪悍人生的曲回。
“知本英雄”已成為這個世紀以來最成功的商業傳奇。
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
大象們都忙著轉型。IBM前任CEO郭士納在自傳《誰說大象不能跳舞》中清楚地印證了這一點。2003年,IBM基本走完從以硬件業務為主向以軟件和服務業務為主的公司轉型之路。2004年12月,IBM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集團,繼續輕裝前行。
緊隨其后的是一直在謀求轉型的惠普、戴爾,甚至聯想。
當IT企業轉型不止時,我們看到了不少轉身的熟悉身影。
2007年,在惠普工作25年的全球副總裁、中國惠普有限公司總裁孫振耀突然宣布退休。激流勇退的他在退休感言中寫道,“職業生涯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被攀比的心態蒙住眼睛,忘記了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忘記了是什么能使我們更快樂……我還是過普通人的日子,要普通人的快樂,至少,晚上睡得著覺。”
一年后,普通人孫振耀擔任海輝軟件(國際)集團公司董事長,帶領海輝于2010年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服務外包企業。
還有更多IT職業經理人的轉身卻是柳暗花明。
1990年加入愛立信的張醒生,在2003年以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市場執行官的身份離開。2008年,他擔任TNC(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干事長。現在他在微博中常憶的是,“2002年夏,這些哥們一起穿越可可西里!”
如今“索尼愛立信”一詞已不復存在,索愛在2012年2月被索尼收購,成為索尼全資子公司。張醒生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收藏的愛立信手機,“各領風騷幾年!今天,她一去不復返!”
一去不復返的還有我們不該忘記的小靈通。
小靈通是中國通信業發展中的一個異數。從行走在產業邊緣到迅速席卷全國市場,它給移動通信陣營帶來的沖擊可想而知。不僅是中國移動感受到了壓力,因小靈通劃界而治的設備廠商也由此勢同水火。
競逐在技術前沿,對成功者的獎賞是驚人的,對失敗者的懲罰同樣驚人。隨著“小靈通退市”的步步緊迫,曾借此名利雙收的UT斯達康,也不復當年盛氣。
iPhone橫空出世,IT市場也幾經風云。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記住這些名字,它們不是鋪路石,更不是馬前卒,而是產業升級的必然過渡、更迭甚至突破。即使它們是流星劃過,那燦爛的一瞬也值得我們尊敬和紀念。
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時代。
總有優秀的企業在數字化時代中追求卓越。
2001年初的張亞勤看上去書生意氣甚至還帶有幾分青澀,接替李開復成為微軟中國研究院第二任院長的他心情澎湃。因為春節前夜,他在雷蒙德總部首次感受到了微軟研究院技術節上燃燒智慧的狂歡。
這一燃燒就是十多年。已晉升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的張亞勤仍帶領著一個“聰明人的團隊”譜寫“在云端”的篇章,讓中國“智”造“慧”及全球。
與此同時,土生土長的東軟也在2011年走過了20年,盡管劉積仁用“童年”形容此刻,但東軟的成功的確讓他比別人更多了一份自信。“20年的奮斗,使我們已經擁有一個可以實現更大夢想的平臺。更重要的是,東軟人創造了一種比有形資產更為珍貴、更為重要的財富和力量,這就是東軟的創業者精神。”
在2011年度過30歲生日的TCL也開始思索。十年前,有誰想到家電產業也要換上一顆互聯網年輕的心?
李東生清醒地看到未來消費電子的智能化趨勢所帶來的挑戰。“IT企業和互聯網企業有可能利用他們的優勢另辟蹊徑,引發產業革命。”通信產業經歷了較長的直道競賽階段,接下來就會面臨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應用的彎道時期,技術投入與創新能力面臨考驗。
李東生的思慮不無道理。已經記不得消費電子是什么時候開始深入人心的,但可以肯定,它推陳出新的速度冠絕IT產業。這種被充分賦予娛樂元素的電子產品,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體驗。
隨著亞馬遜推出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蘋果iPAD的驚艷登場,超極本取代上網本上演一幕后PC時代的自我救贖之戰,未來的數字化生存體驗會更妙趣橫生,但移動互聯下的IT時代也會險象環生。
誰才能成為恒星?誰會是短暫的流星?
結果并不重要。因為無論成敗都連成了難忘的時代。隱退者,有的功成身退,有的則黯然謝幕;常青者,有的始終激情揮灑,有的則力挽狂瀾;崛起者,有的擇機而起,迅速成就事業與財富,有的則礪劍十年終有所成。
他們,值得這個時代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