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多利農莊莊主張同貴住同一個小區的一個臺灣人,在內地不敢到外面買菜吃,自己跑到郊區租種二三十畝地。出于對農業生產方式的不信任而自行種地的狀況,在海歸人士、港澳臺人士和外籍人士中間,幾乎成了普遍現象。
和中醫行業相似的是,有這么一幫原本與農業毫無瓜葛的社會精英發現,城里人需要安全的健康產品,也愿意為之付出更大的代價。張同貴就是其中的一員,他仿佛從中看到了未來。他們的身邊,有很多朋友就是為了吃得安全一點,讓農村的親友幫忙養只雞,養頭豬,種點菜,只是想遠離農藥和化肥。
農業科技的發達,使糧食畝產能增長十倍甚至幾十倍,也培養出更多新鮮物種。但這也是把雙刃劍,過多的人工干預,農藥、化肥、激素的大量使用,讓農業開始迷失。
農產品安全問題令人“如鯁在喉”,是艱難地傳承和延續,還是變本加厲無所畏懼地放肆,良心拷問每一個農人。
正如張同貴所說:“當資本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人會回歸到最原始、最自然的本性?!?一批社會精英開始投身有機農業,回歸最天然的耕作方式,以微弱的力量來影響農業的走向。張同貴走在了這批投入農業的外行人的前面。
他眼中的農業是另一種美好的景色和生活?!懊绹蛘邭W洲的農莊都做得很漂亮,到農村去是很舒服的事情;在中國,絕大部分農莊1到處都是家畜糞便,環境很糟糕。”所以從一開始做農業,張同貴就對自己說:“中國農民亂、臟,我要改變這個形象。”
張同貴花費很大的功夫改造“爛泥地”。他重金聘請在建筑設計和農業規劃(即生態設計)方面、水的設計和能源設計三個領域出類拔萃的德國團隊對農場進行建設規劃。從庭院式設計的展示廳、德國風格的集裝箱管理中心,到融入風能、地熱,以及太陽能,都是利用低碳理念搭建基礎設施。
多利農莊入口處的獨特建筑尤其引人注目。它是由一批廢棄的集裝箱堆砌改裝成的管理和分裝中心。建筑內部也大有文章。張同貴置辦了進口自德國的一整套操作間、包裝主線、吸塵、冷藏等設備。連被淘汰掉要被放回農田做綠肥的菜葉,在這里也能享受高規格的待遇,有單獨的“空調房”。
之所以投入巨資請來德國頂尖團隊操刀,在張同貴看來,追求時尚感和設計感,跟有機產品消費人群的品位與格調十分匹配。他要“Show”給消費者看:“我要把理念灌輸進去,不僅僅是種菜、賣菜,我還要賣一種生活方式?!彼M藗兤綍r也能來多利農莊,喝杯咖啡,喝杯茶,發發呆,享受純凈的空氣。他想讓有機農業時尚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影響更多人。有機農業,已經不僅僅是無害的耕作方式,更是一種自然、環保的生活態度。
這就不難理解多利極力促進和愛馬仕合作的意圖。受到之前香奈兒在鋪滿稻草的場地開新品發布會的啟發,張同貴希望在這棟集裝箱建筑上呈現另一個別具風味的愛馬仕新品發布會。他正在把充滿藝術氣息的農莊場地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把有機農業的時尚和奢華進行到底,他更像一個高端、時尚的設計玩家,而非傳統意義上的農莊主人。
事實上,做有機農業,追求一種自然、環保的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機農業投入巨大的資金力量打造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去迎合高端人士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無非是為了一條生路。
而有機農業遠非追趕時尚就能玩得轉,還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僅要會種菜養豬,更要會銷售、懂電子商務、冷鏈物流。
因此,張同貴把有機農業定義為現代服務業,不僅要做好上游農業,更要花大量的資金建立管理體系、數據體系、客服體系,每一塊都需要不菲的投入,僅多利的包裝車間就耗資3000多萬。
在這些理念上,多利農莊與沱沱工社不謀而合。沱沱工社不但打造了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農副產品網上銷售平臺,更不惜成本投入超過8000萬元來完善與他們所服務的高知識、高收入、高要求人群相匹配的全程冷鏈配送系統。
農業在新時代除了有時尚、高端、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面貌,內功也大大提升。從田間地頭,到銷售平臺,再到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甚至包括整個供應鏈體系的后臺系統,都要無一不精。
即便這是一條不太好走的路,但卻是真正為子孫后代造福,得以世代傳承的一份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