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豐也高調?
是的,素來低調的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豐”)前不久高調了一把。身為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19年來幾乎從不面見媒體的這家公司,罕見地召開了一次發布會。
發布會上,順豐推出了自己的網上商城“順豐優選”,面向那些對價格不是那么敏感的消費群體售賣中高端食品。此前從不做廣告的順豐,這次對于“順豐優選”還計劃在線上和線下大打廣告。
盡管其CEO王衛仍未露面,但他這個“幕后推手”推動順豐再次走向了產業鏈的前端。
快遞企業借助積累的物流優勢及客戶資源做電子商務,順豐并非孤例,但做成者甚少。電子商務并沒有看上去那么簡單,對于順豐此舉,業界同樣毀譽參半。
王衛當然不在意這些,他篤定了要“變”。他之前聲稱的“順豐做電商物流是死,不做電商物流也可能是死”,就現在看來,這一步已經邁出來了。
順豐也可以不跨界,不改變,繼續做“單項冠軍”、“專而強”,但王衛不會滿意,他的種種舉措,一部分來自其主動思考,另一部分則來自曾經的教訓。
19年了,順豐風雨兼程,王衛在本著順豐特色不變的情況下不斷謀求改變。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生存,從偏安于珠三角一隅到馳騁海內外,再到公司突破百億年銷售額大關,這個低調且充滿傳奇色彩的大佬相信,在日新月異的商業化社會,在順豐的服務本質不變的情況下,變則通,變才是出路。
商業環境本就變幻無常,做企業需要“悟”,不能聽天由命、慣于屈從,需要跳出窠臼,思考更早一步、深一步。
“被動”借勢“順豐優選”向上游
此一役,順豐能“順風”嗎?
盡管業內質疑不斷,但王衛的擔心也不無道理,電商公司正在紛紛搶食快遞業務。淘寶的“大物流”戰略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京東快遞、凡客的“如風達”也都勢頭漸猛,就連好樂買也自建物流成立了“尚橙物流”。他們都正在或將會承接外部的運送訂單,成為快遞公司的強勁對手。
大格局在變,而另一方面,人力成本、燃油、房租成本等運營成本劇增,快遞業本身利潤的逐年降低也在促使他們尋求改變。
無常的訊息悄然而至,誰也不甘做“門到門的跑腿兒”,快遞企業在危機意識驅使下,紛紛開始伸向上游,反向滲透電商業務。王衛也不例外,和順豐做快遞的中高端定位一樣,順豐做電商也只做中高端,不做低價競爭。
實際上,早在兩年前,順豐就涉水電商。2010年8月,“順豐E商圈”投入運營,當時也是定位于中高端,代理銷售第三方提供的有機蔬菜并全權負責配送。2011年,面向內地消費者定位“線上禮贈平臺”的順豐“尊禮會”也曾浮出過水面。
與此同時,為了降低支付成本,開拓電商領域,順豐還專門開發了支付系統。去年,順豐通過王衛的控股公司深圳泰海投資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為其構建完善、獨立的電商業務鏈掃除了一大障礙。
由此可見,進軍電商領域,王衛思忖良久。在順豐看來,電商在中高端食品市場幾乎是空白狀態,這項業務需要冷鏈物流,難度更大,具備實力的競爭者很少。
同時電商涉及媒介推廣、消費者服務等諸多環節,這都是順豐從未涉獵的新挑戰。
盡管憑借在物流上積累的老底子,順豐進軍電商看起來也是順勢而為,但其最終能否突圍仍有待市場檢驗。從多家快遞企業已上線的電商項目來看,運營情況并不理想。宅急送對“E購”基本已經不投入了。申通旗下的久久票務網,去年3月被攜程網收購,改名為鐵友網。此前順豐嘗試的電商網站“E商圈”和“尊禮會”也都不算成功。
折戟沙場成為“革命先烈”者有之,幻化為“僵尸”者也有之,從先驅到先烈。此番“順豐優選”的推出,是順豐進軍電商的關鍵一役。
也因此,一貫低調的順豐這次格外高調。此前,順豐并未對電商業務做過特別的推廣,“順豐優選”似乎格外“受寵”。據悉,順豐對“順豐優選”這項業務投入不菲。進入“燒錢”的電商領域,王衛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意欲最終以優質產品和服務攻下“決勝局”。
不管怎么說,當那廂電商鏖戰紛紛擾擾之時,這廂“門到門跑腿兒”改變亦是必然。“做電商物流也可能是個死”,王衛和很多同行們選擇了面對和接受,反省死亡,在內心深處以戰士的精神迎接逆境,于實戰中履踐電商時代引發的這場行業變遷。
無論業內如何唱衰,在王衛看來,快遞企業做大做強,跨行業發展是必要階段。不管是否“順風”,順豐向電商的這條腿算是邁過來了。
順豐的特別之處還在于,除了配送服務能力強大之外,它的執行力極強,也許藉此它能快速學習直至成功。
“主動”借力“順豐牌”便利店往下游走
順豐的執行力強早已得到驗證,王衛主導下的跨界行動已經不只一次。在無常的商業社會,他也在主動求變。
在跨界做電商之前,這位行業大佬還赫然跨界開起了“黑店”。
當然,“黑店”不“黑”。“黑店”是順豐旗下的“順豐牌”便利店,因其裝修為全黑色,所以被網友戲稱為“黑店”。在深圳、東莞等地,人們早在去年底就可以體驗到“黑店”購物的快感。
順豐的“點部”供快遞員們收派件的同時,還能培養用戶自己收派件,甚至供用戶購物,王衛要借力向產業鏈下游走。
他在便利店的布局也由來已久,2007年,最早還只是在中國臺灣和便利店合作。
再后來,王衛開始將這一模式復制到中國大陸。去年10月,順豐在深圳與7-11便利店達成合作,將深圳的一百多家7-11門店變成了順豐的“授權代辦點”,開展24小時取件服務。同年12月,廣州的8字連鎖便利店也加入其中。
在開展這種“掛靠式”合作的同時,今年,王衛這只無形的“幕后推手”索性推動順豐做起了自己的“順豐牌”便利店,擁有近8萬“螞蟻雄兵”、在中國大陸擁有4000個營業網點的這家快遞企業正式進軍零售業。
順豐的“點部”星羅棋布,龐大的快遞網需要巨額的人工成本支持,這一成本已占其整個成本的40%。一位曾在順豐工作過的點部負責人分析,若將“點部”改造成便利店,開支至少可省下一半。與此同時,這些“點部”還能培養用戶自己到店中收派件的新習慣。
這與喬布斯在智能機市場的布局顯得異曲同工。喬布斯不順從于用戶需求,硬生生“造”出了龐大的智能機市場,改變了用戶習慣。順豐所做的,也是在培養用戶需求和習慣,走在改變之前。
其實便利店與快遞的深度組合在國外也有先例。在日本,便利店的快遞收發功能已非常成熟;在美國,國際快遞巨頭UPS和聯邦快遞同樣涉足零售業務。快遞咨詢網首席咨詢師徐勇指出,相比聯邦快遞和UPS走并購模式做零售而言,順豐自建便利店更是一種創新。
當然,也有零售業專家認為,順豐便利店尚處于“半成品”狀態,嚴格意義上講很難稱為便利店。而且,受規模限制,順豐很難對現有便利店市場形成沖擊。
在北京,順豐已經將便利店業態移植到了市場,目前也已布局8家門店。記者考察后發現,順豐便利店生意冷清,確實與其他便利店尚有差距。
但順豐要成為民營快遞突圍求變涉足零售的一個中國式樣本。對于這一轉型和布局,顯然也是王衛深思熟慮的結果。在他看來,順豐要做“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三流合一”。
信佛的王衛篤信: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家不和國內快遞公司競爭,而要做民族企業的驕傲、成為下一個聯邦快遞的行業大鱷,不斷在反省,一直在發出綿綿不絕之力量。
改變,有時就是不拘泥于固定模式,跳出窠臼想得多一點。
“伺機”省力“陣痛”后“三駕馬車”快跑
當然,早年做快遞員出身的王衛,同時一直沒忘鞏固自己的本業。
一位順豐內部的朋友告訴我們,他們8月份剛剛擴充產品線,推出“四日件”產品,對用戶需求做了進一步細分,讓對時效要求沒那么高,但對寄送安全保障和配套服務有高要求的用戶,有了更實惠的選擇。順豐開始做“慢產品”,王衛要在企業的維穩上深度發力。
他們將服務范圍拓展至了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美國。在美國,今年順豐的網點已覆蓋50個州。
王衛主導下的順豐,不斷在改變。也因為他是吃過苦,有過慘痛經歷的人。
回溯過去,在內部管理上,順豐就曾吃過虧,甚至一度瀕臨死亡。
早年順豐以加盟的方式成長起來后,卻帶來了致命性的煩惱。1999年,夾帶私貨、延攬業務的加盟商儼然“土霸王”。管理混亂,順豐對地方失去了控制權。
紓困的阻力非同小可,但不得不“激進”收權。現狀殘酷到據說那時王衛被黑社會追殺。直到2002年,順豐總算從加盟制轉為直營制,才在深圳設立了自己的總部。
順豐從那近四年的“陣痛”中迅速成長。
2003年,“非典”肆虐,痛定思痛的王衛更注重主動思考。是年,他最早把目光轉向天空,瞄準因“非典”陷入低谷的中國航空領域,開始“包專機”運快件。
再后來,發現包了飛機也不能完全聽自己使喚,王衛開始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2009年12月,順豐航空成功首航。近年來,順豐航空機隊不斷壯大。
也就在2003年,王衛深入思索,開始奠定立足高端、只做小型快遞的順豐思維。看準、不貪、求穩,這一思路助力順豐更加茁壯成長起來。
直營模式、航空運輸和高端定位,成為了順豐成功的三駕馬車。反省,可以為變得更好尋到出路;服務,也可以“革命”。
正因其積極反省、勇于改變,思考提前一步,更深入一步,所以順豐是國內首家因業務發展購買飛機的公司、國內最早給快遞員“按件計酬”的快遞公司,也成為民營快遞企業中的龍頭。掌管近8萬基層員工的王衛是馬云最佩服的人。
改變塑造了順豐的性格。19年動蕩滄桑,它通過建立服務標準、提供服務承諾,帶動了中國快遞業的發展。無論未來是否“順風”,它已成為民企的一個生存樣本。盡管機遇已無法復制,但當陳平離開宅急送創辦了星晨急便后,也說“學習順豐好榜樣”。我們去年在采訪陳平時,他也強調了該說法,不過世事風云變幻,陳平的二次創業也敗走麥城。
誰能真正取順豐之所長,“學得會”順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