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一直以至高地位存在,但在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之時,被棄若蔽履。連醫生出身的革命家孫中山,在被診斷為肝癌晚期,西醫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依舊堅決拒絕中醫的治療。
百年來,中醫一直在與之理論基礎完全不同的西醫的管理和統領之下,使得中醫的能量并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失去了許多患者的信任。
也因此,中醫的元氣至今都未恢復。中醫行業多年來陷入了怪圈循環:年輕中醫道行不夠賺不到錢,愿意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中醫診所收益不好,沒錢雇優秀的管理人才,沒有好的管理人才,中醫診所更難以良好運營。
中醫已經到了不改革不成活的境地。只有在職業屬性、商業模式、傳播模式,甚至診療技術上,進行一次全面革新,才能符合這個時代對于中醫這一古老智慧的要求。解決了中醫的商業化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推動其發展。
有意思的是,正有一批曾經跟中醫毫無瓜葛的外行人士,懷著滿腔熱情進入了這個行業。
姚遙恐怕是中醫行業的第一個六西格瑪黑帶,她放棄在惠普十余年的工作投身中醫,而她的搭檔、當歸學堂發起人李永明也同樣來自IT行業。像姚遙、李永明這樣的“跨界”人才,在近幾年的中醫行業已經屢見不鮮。影響最為廣泛的是前鳳凰衛視主持人、百度高管梁冬,他不僅自己投身中醫開辦正安堂中醫診所,組建的創業團隊也極盡“混搭”之能事:有在奔馳中國做了九年客戶體驗及經銷商培訓的經理、在西醫院從業超過十年的公司骨干,更有精通藥材的中藥飲片行業某知名公司的高管。而從事投資銀行多年的京朋匯(原三艾堂)創始人邱琳,則因中醫給了她第二個兒子,也開始不遺余力地發展中醫事業。
這些外行人的加入,給中醫的發展帶來了不一樣的思路。
他們把診所作為根基和平臺,在診所之外,試圖利用中醫擅長的“治未病”之優勢,用健康管理的思路探尋讓中醫能夠健康成長的新商業模式。
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把中醫診所作為進入這個行業的切入點,比如孔醫堂、京朋匯、正安堂等,保留了傳統診所模式:集結一批優秀的中醫醫生,坐鎮醫館,提供日常的問診業務。
但他們更加注重進行新的嘗試,比如通過派駐醫生的形式,把診所開到企業的辦公現場。醫生根據企業員工的年齡、性別、工作強度,做出年度體檢項目建議,并幫助企業組織、預約每年的員工疫苗接種。而員工一旦生病,健康咨詢醫師會先進行病情判斷,常見病癥告知簡單的治療方法,或者建議選擇適合治療的醫院及科別,并幫助預約。除此之外,醫生每個月還開設一期針對性的健康講座,為員工做健康答疑。
此舉在企業內大受歡迎。不只員工獲取了應有的健康管理福利,企業也用三五百元就贏得了人心和士氣。而對固生堂這樣的醫館來說,進駐企業也是一筆劃算的生意:“對我來講沒成本,場地是企業的,人力成本企業埋單了。比我自己開店簡單,我自己開店還有房租?!惫躺肅EO涂志亮一語道破天機。
企業員工的健康管理市場,之所以被固生堂、京朋匯、孔醫堂等當作核心板塊來經營,是因為它在根本上解決了“誰來埋單”的問題:由企業為亞健康人群埋單,這個人群的比例在中國已高達70%。不愿自掏腰包的員工,和本就有體檢預算的企業,以及希望解決生計問題的中醫診所,在這一模式下皆大歡喜。
除了以中醫診療作為敲門磚邁入中醫行業,還有“弄潮兒”追求新的盈利模式去反哺中醫——當歸中醫學堂創始人李永明和姚遙的思路,是開設中醫學堂,在中醫診療為更多人所接受之前,先讓人們認識中醫、了解中醫、愛上中醫,推動中醫商業化的正向循環。
學堂如何推動中醫商業化?其實,李永明遇到的問題,本質上和診所起家的這些中醫機構沒有什么不同,關鍵還在于找到學堂的商業模式。而當歸中醫學堂顯然很善于戳中要害。
當歸學堂曾發生過開課短信由于系統故障未發送成功,但依舊來了一批強行上課的學員的情況,這些積極熱情的學員,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已為人母。
李永明用他的商業直覺,為當歸中醫學堂設計了未來的道路,“其實媽媽負的責任很大,負責的是孩子的健康。而且,70后、80后的這些媽媽,她們的父母60歲左右,甚至70歲,自己的先生也接近40歲,實際上各種危機都來了”。
一位母親寫在博客中說:“當我自己進入‘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的年齡時,才突然警醒:必須懂點中醫,養養生了。加上豬仔(其子小名)三歲入園后,不停地感冒,小臉兒都蠟黃了。豬仔的臉色比我自己的臉色更讓我焦慮。學中醫的念頭開始強烈地撼動我?!边@驗證了李永明把“開山”之課設定為《中醫育兒》的高明之處。
但李永明的考慮,遠不止于中醫育兒層面。他是把中醫育兒作為敲門磚和跳板,讓每個到當歸學堂來的人都能領略到更中醫的廣闊世界。
而當歸堂請來為媽媽們講課的包括羅大倫在內的20多位知名的中醫、學者們,則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資源。他們不僅可以作為專家,通過各類媒體與公眾分享知識和理念,還可直接去“客人”看診。這就是可以用學堂搭建起的反哺中醫的循環。
現在,每次當歸北京的學堂開課,總有不辭辛苦穿越整個北京城趕到東南四環聽課的虔誠者。甚至還總有遠在千里之外來自廣州、珠海的媽媽們。
當歸也許還不能算最火爆的中醫學堂。著名中醫徐文兵的厚樸中醫學堂,每一期招60名學員,即使每人學費高達五萬元,等待報名的人也已經排到兩年之后,其中不乏社會名流、明星富豪。
顯然,中醫已經開始顯現它的價值,有了更多的擁躉。這給了許多像李永明這樣希望中醫復興的人另外一種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