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不怎么用電腦,很少上網,今天來是向團寶仍欠錢的老百姓說:雖然公司沒有力量了,但作為團寶的創始人我遵守我的諾言,消費者、員工、供應商的錢有我在會承擔到底……”2012年5月10日零點零八分,團寶網CEO任春雷在微博上如是寫道,這也是截至記者發稿前他在微博上的最新留言。
這家曾經因為多輪融資、廣告鋪天蓋地而在“千團大戰”中頗具人氣的團購網站,自去年年底開始倒閉聲音四起,消費者不能在商家順利消費、全國各地員工向總部討薪、簽約商家向團寶討要款項……,2012年3月,原本是它的兩周歲生日,可是它卻已經命懸一線。
在對企業經營成功與否的判定上,沒有什么比長壽更有說服力。《胡潤百富》曾發布過《胡潤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業榜》,在這份100家長壽企業排行榜中,很難看到叱咤風云的企業的影子,他們大多都是中小企業,排名第一的金剛組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年銷售額才不過1億美元。
團寶網不是個案。總是有這樣的一些企業,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攻占了行業的制高點,又以同樣的速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宛如絢爛的流星,璀璨,但卻短暫。尤其是在IT互聯網領域,技術的不斷更新,模式的快速轉換,加大了“流星”企業的誕生概率。
為什么這些企業能夠迅速走向輝煌卻最終只領風騷三五年?佛家有語“明心見性”,即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那些“流星”企業的身上總是不難發現一些不穩定的因素,簡單復制成功模式,忽略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求快心切,盲目擴張;甚至急功近利、快進快出的心態都促使他們偏離了長久經營之道。
人人網CEO陳一舟稱,“一個互聯網產品,如果沒有道理的瘋漲,要么是基因變了,已經不是原來有價值的DNA了,要么是利用了‘時空隧道’,但那是暫時的,當世界趨于永恒平靜的時候,發現在和一幫石器時代的族人玩游戲,永遠回不了現實社會。世界沒有省油的燈:上去快的東西,死得快。”
模仿跟風無核心壁壘在惡性競爭中消亡
安德魯·梅森在2008年11月推出Groupon的時候,恐怕沒有想到,它在中國會出現5000多個復制品。或許高達47.5億美元的估值難以讓人抗拒,又或者這個靠大幅度折扣積累注冊用戶然后再通過把自己打扮成廣告平臺按照成交量獲得傭金收入的模式實在是不難復制,于是一時間,它成為了創業者和投資者眼中的“富金礦”。
“2010年1月滿座正式上線后,接下來幾個月里出現了美團、團寶、拉手等團購網站,此后就一發不可收拾。” 艾瑞分析師蘇會燕稱,國內團購網站2010年年底達到2000多家,到2011年7月,這個數字變成了5000家。這也為日后的“千團大戰”埋下了伏筆。
北大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教授認為,有些企業的目標就是哪兒賺錢去哪兒,房地產賺錢搞房地產,金融產業賺錢搞金融產業,甚至為了政府提倡的一些行業可以批地、批錢就盲目進入。“如果企業都這樣,我覺得很可悲,中國不可能有大企業,全是跟著干,而且干一個行業死一個行業。”
一個新興商業模式的出現,的確會在短期內迅速為企業帶來成功,但是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壁壘,跟風企業成群,僧多粥少惡性競爭的結果必然是行業規矩被破壞,自相殘殺,直至行業衰敗……而在這一點上,團購行業是最佳的佐證。Groupon美國投資公司中國分部的一位投資者稱,他不投資中國的團購網站,是因為中國沒有團購能像當時的Groupon那樣有長達半年多的先發優勢。
而現實的情況也確實和他的判斷一致,中國的團購企業用一年的時間快速繁殖,又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加速死亡。團寶網也沒能逃離厄運。團寶網在鼎盛時期占據了聯合大廈的5層和19層,然而,短期吸納了大量融資的團寶網卻將大量資金用于廣告宣傳,而非核心業務的建立和自身競爭力的提升,最終在惡劣的競爭環境中敗下陣來。幾乎是一夜之間,其工位銳減為19層不到1/4的位置,人數由2300人減至不足200人。
“在各種商業論壇活動中,常看到如流星般劃過的企業,很快成功又很快衰落。太容易到手的成功通常都是‘不牢靠的’。事實上,一個創業企業在持續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自我反省、拷問、提高,商業邏輯也需要不斷地去驗證。”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CEO 李東生在微博上如是感慨。亦步亦趨,照抄照搬,而不知創新和變通,那么只能重復著大起大落的命運軌跡。
急功近利極速前行中馬失前蹄
要錢還是要把事情做好?這是企業經營者最常碰到的選擇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黃鐵鷹稱,“選擇了前者,企業往往就短命了。而那些選擇了后者的人通常會為企業帶來更長的壽命,隨之而來的,是讓世人羨慕的大把金錢。不信?你去問問比爾·蓋茨,他創辦微軟時,想沒想到要成為世界首富。”
企業家要有比盈利更高的目標,而這一目標則決定著企業究竟可以走多遠。“活著就為改變世界!”正是為這一目標而不懈努力,喬布斯才帶領蘋果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反觀中國企業,“投機者”占去多數,迫切地求快求成。
中國的團購網站在誕生之初就擁有和Groupon全然不同的商業基因。動輒上億美元的融資讓這一行業的眾多進入者忘記了做企業需要核算成本,他們把一個智力游戲簡化成了體力勞動。他們在全國大肆擴張,卻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每增加一個城市,盡管IT系統可以復制,但在商家溝通方面的人力成本卻居高不下。有報道稱,窩窩團每新開一個城市大約要增加20個人,而在美國,Groupon只需要一個呼叫中心就能搞定全國的商家。
很多企業之所以不能長久,就在于停留在“凌厲剛猛”的階段,為了企業的速度而拋棄了原則,失去了堅持,最后馬失前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一戰術同樣適用于商業競爭。不過這個“快”字訣不僅僅體現在進攻速度上,更要體現在防守速度以及應變速度上。只進攻者的下場,無論是在電商還是光伏等領域,都有大批企業可以“引以為戒”。
其實即便是在激進張揚的互聯網行業,也不難發現一些“慢公司”,它們沒有出新出奇的商業模式、沒有環環相扣的資本躍進,不急于搶地盤、奪天下,始終圍繞著核心競爭力去設計產品或服務,它們看似生長遲緩卻善于拒絕種種誘惑,最終在與時間的較量中積累了無窮的能量。一如豆瓣,再如大眾點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