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年,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過得很不輕松,且十分焦慮。
這是他本人參加跨公司會議最多的一年,也是參與主導研究具體產品戰略最多的一年,甚至是他看電視、玩電視最多的一年。
周厚健毫不掩飾自己的擔憂,包括他在內的本土家電業者對自己在未來競爭中的劣勢保持著高度的清醒:傳承了制造業基因的傳統家電企業,在智能化浪潮中,對軟件、互聯網和內容服務的理解和應對都“十分吃力”。
“在這場訓練中,取悅顧客,從沒有達到如此量級;重視體驗,從沒變得如此普及;融合創新,從沒顯得如此迫切;挖掘需求,從沒變得如此急迫?!敝芎窠r刻提醒自己和海信人,智能化對傳統家電企業來說是一場殘酷的考驗。
這注定是軟硬實力兼備的競賽。周厚健說,家電產品靠硬件打拼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家電產業智能化的趨勢下,未來十年中國電視品牌不會超過3~5家。
他們必須拋卻過往的榮光,即便過去八年中,海信電視一直把持中國彩電市場第一的位置。
他們必須來一場意識形態的革新,從上而下統一思想。讓這個已經被制造業的特質所深深浸染的傳統企業,脫下制造業的白大褂,穿上互聯網的T恤衫,煥發出“酷”的創新氣息。
他們更需要有破斧沉舟的勇氣,這一步走出去,“成”則光明無限,一舉奠定未來幾十年的發展之路;“敗”則日落西山,成為夕陽產業中的沒落貴族。
“智造”轉身無路可退的蛻變
周厚健比任何人都深知改變之于海信的迫切。
2010年下半年,海信內部曾做過一個調研,報告結果讓很多海信高層都很吃驚,甚至有些聳人聽聞: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老,越來越挑。65%以上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看電視;美國一家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在今后幾年中,放棄電視可能成為大勢所趨。
這個調研結果,對于海信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這家以電視業務起家的本土主力家電企業,主營業務電視占到集團總營收近1/3,連續八年穩坐中國彩電市場的頭把交椅。
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周厚健很明確地說,結構調整對企業而言是“飯”,但更是“命”?!帮垺笔撬鼪Q定了你的生存質量,“命”就是它決定著企業的生存。
浸淫家電行業30年的老電視人坦率地說,“電視將死”確實“聽起來令人沮喪”。
從大學一畢業就加入海信,作為一名“老兵”,周厚健對轉型并不陌生。當下海信向全面智能化躍進,其緊迫感絲毫不亞于2004年前后中國彩電業從傳統CRT(模擬)到平板電視躍升,那時海信破釜沉舟地選擇了“棄CRT、投平板”。
“你說冒風險了嗎?海信當時全力以赴上平板電視時,平板電視占到整體電視市場的比例很低,只有百分之幾的份額,甚至百分之零點零幾的份額。有風險嗎?是,你投入了很大就會有風險?!钡牵芎窠≌J為平板化是必然的,就像他現在認定智能化是必然的方向一樣。
看準方向,就必須迅速出擊,因為機會稍縱即逝。
對于智能化,周厚健的語氣不容置疑?!斑@個方向一定是正確的,不進去肯定是死,進去可能也會死掉,可能也很困難,可能也很困惑,但是不進去肯定是死掉的!”
包括他在內的傳統家電業者,已經深深地認識到,這個行業所面臨的形勢已經徹底改變:
未來就是由“硬件”到“軟件”,軟件由此成為產品開發的主導力量;由“外型”到“內容”,內容服務會成為消費者的更高需求;由“單一”到“組合”,產品之間的互通互聯將成為基本功能;由“復雜”到“簡單”,消費者最終會拋棄復雜的遙控器轉向智能化人機互動的“泛電視”體驗。
擺脫慣性束縛一場自上而下的“洗腦”
“海信當時沒有用戶的概念,他們說的是消費者。原來海信把電視機交付給消費者,整個交易流程就結束了。但現在服務才剛剛開始,用戶才和海信認識。智能電視為用戶提供了幾十種服務,我們要關心他們喜歡或不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就是海信一直在講的從產品轉向服務?!焙P呕ヂ摼W運營中心總監高雄勇這樣介紹他剛剛加入海信時的情形。
4年前,海信從盛大等公司挖來一批互聯網精英,高雄勇就是其中之一。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內部員工“洗腦”,向大家普及“用戶”的概念。
他提議海信自己建立用戶中心,“絕對不能用第三方,這是命根”。在高雄勇看來道理很簡單,但在海信卻行不通,遭到其他部門的反對和不理解。
彼時的高雄勇被別人看作一個“暴徒”,他孤身一人和另外一個團隊據理力爭,爭論兩回都沒結果。在講不通的情況下,高雄勇決定不講了,他找到黃衛平博士,要求授權自己做,后者是海信集團首席科學家。
得到授權,高雄勇帶著幾個工程師開始建立海信自己的用戶中心。他為了捍衛別人不理解的“命根”,得罪了不少人,壓力很大。但當他拿著數據分析表告訴大家,“我們現在有多少在線用戶,他每天上網多長時間”時,人們感到驚訝,“海信還能做這種事”。高雄勇終于把看不見的東西擺在了眼前,“其實海信很務實,你不把東西實實在在擺在那兒,沒人信你?!?/p>
對于迫切要向智能化轉型的老牌家電企業來說,新老人員的統一思想,比任何時候都顯得重要和迫切。
周厚健則始終站在“維新派”的位置上,不遺余力地推動“軟創新”,“高雄勇是一個用戶意識很強烈的人,我認為這種觀念非常重要,誰擁有了用戶,誰才能擁有最后的能力。建立這種思維方式,他給我上了一課?!?/p>
對于企業內部新老員工不和諧的聲音,周厚健覺得沒什么大不了。他認為這是對企業發展的一種責任和一種迫切的要求,“在我看來沒有那么困難,原來的慣性接受不了,我就會幫他去推動,很自然,很平常,沒有興師動眾,因為不接受的人僅僅是因為思維跟不上或者改變的迫切程度還不夠。”
并不具備互聯網基因的海信,吸引更多新鮮血液加入,給這個根植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帶來新活 力。除了高雄勇,周厚健還挖來曾先后供職于IBM和UT斯達康、深諳互聯網的簡志敏,負責海信云平臺的搭建;力邀加拿大籍華裔科學家黃衛平,擔綱海信集團首席科學家,以及到硅谷攬才等等。
周厚健迫切希望,已經被制造業文化、管理模式深深浸染的海信,也能孵化出那種“破壞性的、顛覆性的創新”。
后來高雄勇的日子越來越好過,“現在我們都已經有共同語言了,有時候他們也會說,怎么現在到處說的東西就像你當初說的一樣”。在他看來,海信的執行力很強。“我從互聯網來到海信,最大的感覺是踏實,互聯網領域經常熱血沸騰,有點像搞運動。海信絕不是這樣的文化,我們轉型,但不是說一下子所有人都開始轉,而是一些關鍵的部門,或者一些和智能策略相關的人群先慢慢轉過來,再帶動整個公司的思維轉變。”他說。
打破常規,跨平臺作戰孵化“破壞性”創新
在業內一貫低調、謹慎的周厚健,甚少在公眾場合用到“革命”之類的字眼。不過去年8月,海信發布個人智能電視I’TV時,周厚健很肯定地說,這是“我盼了一輩子的產品,是一場革命”。
I’TV之于海信的“革命性”之一是,這是海信集團內部鮮有的、打破常規的跨產業協作開發,在海信的產品開發史上是個里程碑。
周厚健當時透露,I’TV的開發集結了海信集團內部數個公司的研發骨干,由海信電器總體設計開發(電視機器件),海信傳媒網絡公司運營支撐平臺和應用商城開發(云服務),海信通信公司負責軟件操作系統開發,海信寬帶多媒體公司負責多屏互動開發(智能盒子)。
事實上,此次跨業務平臺的協同作戰、24小時接力公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此之前,海信集團一直實行的是子公司制。對此,周厚健曾反思說,當時海信沒有實行事業部制而是實行子公司制,根本想法就是讓它更多地受市場機制約束,而不是權力機制,但子公司制容易形成獨立的利益體和小王國,容易導致集團內各公司主體間出現一些“分庭抗禮的現象”,“一個集體就難以形成統一的意志”。
在邁進“智能化”、協同多產業共同作戰時,形成統一的意志,讓幾股力量凝成一股繩,變得尤其重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信集團在去年早些時候成立了“智能化產業推進部”,由海信集團副總裁王志浩兼任推進部部長。
“這個部門是既有實權性又有專家性,具備決策能力。部門職能不光是協調,還負責領導整個海信集團的智能化總體戰略和智能產業的發展?!蓖踔竞平榻B。
如果說2011年還是智能電視在中國的元年,那么現在已經被推而廣之。一直傳言將要發售的蘋果電視,更是吊足了業內外的胃口。
就像蘋果的iPhone顛覆了手機市場的格局,蘋果電視能否顛覆彩電市場?“蘋果怎么做,大家很期待。”王志浩這樣說。
在業界看來,蘋果不僅僅是設計了一個產品,更重要的是創新了商業模式,打通了產業鏈。
有人說,“游戲”的話語權已有歸屬:iOS操作系統以及iTunes商店是蘋果的底氣,Android系統、YouTube視頻網站是谷歌的王牌,而在智能手機硝煙中坐收專利分紅的微軟,也已悄無聲息地與美國40家大型內容提供商簽定了合作協議。這“三強”將掌控操作系統、應用商店等環節,從而掌握“游戲”的話語權。
也有人說,智能電視是電視產業的新革命,這是中國國產電視第一次與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本土家電企業有信心跑贏這一棒。
智能化的征途充滿了不確定。周厚健曾感慨,擺在海信面前的,“也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也許是重新占位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