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移動近日發布了2012年上半年的中期業績,各項數據的增長率均創下歷史新低。 語音業務同比增長2%(幾乎停止增長),短消息營收同比下滑3%(下滑加速),數據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7%。
語音流量低增長在全球已經是普遍現象,有些運營商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飛信、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應用的興起替代了傳統的語音和短信業務,卻促進了數據業務的使用。對于通信產業鏈條上的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一個信號,一場從“語音”到“數據”的變革正在到來。這一變革將推動包括運營商、手機廠商、互聯網公司到基礎設施廠商在內的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轉型。
這種變革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中國通信產業發展了20多年,從第一代移動通信“大哥大”進入中國市場,到第二代移動通信的GSM手機,再到3G移動多媒體手機,幾經更迭、代際變遷,每一次市場的更替,都伴隨技術的革新,而眾多手機廠商則在新技術的開發與跟隨中書寫著自己的興盛與衰落。
模擬時代,摩托羅拉幾乎是世界上惟一的手機制造商和頂級無線設備提供商。GSM時代,諾基亞、愛立信憑借穩定的性能、多樣的功能后來居上,與摩托羅拉并稱三大霸主。同時國產陣營也迎來了第一次爆發式成長,一度打下了國內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3G時代,智能手機性能的全面提升則為無線應用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群雄混戰中,擁有開放式平臺的iPhone鶴立雞群,三星依靠多樣的產品獨領風騷,兩者靠著55%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攫取了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總和的90%。
如果把諾基亞視為“電信手機時代”的領導者,那么今天廠商為圍繞智能手機爭奪的是一個“互聯網手機時代”的領導者,蘋果、微軟、谷歌,甚至是戴爾,這些來自其他PC和互聯網時代的王者,正透過有著豐富應用需求的智能終端,充分利用自己在各自領域積累的競爭優勢,顛覆著“電信手機時代”的游戲規則。
在這個關于崛起、沉淪、追趕、沉寂、消失的故事中,大大小小手機廠商的命運隨著行業的更迭變遷,如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只有那些預見并迅速適應了變化的企業,在技術與市場中找到真正驅動歷史的力量,才能夠得以存活。
雛形技術曇花一現大哥大小靈通消失的光環
看過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電影的人,應該會有這樣的印象:不管黑道白道,大哥總是一手叉腰一手托著磚頭大小的移動電話喊話。于是這種“學名”為模擬蜂窩移動電話的現代化裝備多了個極傳神的雅號——“大哥大”。當時一部磚頭大小的摩托羅拉8800,需要兩萬多元,這種“移動著打”的移動電話被視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第一代移動電話應用的是基于Tacs技術的網絡,屬模擬通信,技術不成熟,再加上那時的網絡很差,網絡容量不足,很快被GSM數字網絡取代。這讓曾經在中國手機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95%的摩托羅拉迎來了以愛立信、諾基亞、三星為首的眾多對手。
由于對數字移動通信的抵觸以及耗資10億美元銥星計劃的最終破產,上世紀90年代摩托羅拉不僅失去了和諾基亞競爭的最佳時機,還把一些市場拱手讓給三星、LG等亞洲電子公司。2011年2月摩托羅拉正式分拆為兩家公司,同年谷歌以125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摩托羅拉移動。
GSM網絡推動了手機的普及,大量中低收入者進入移動通信領域,而此時,功能單一但資費偏低的小靈通恰恰滿足了市場的需求。1995年,日本推出了“移動市話”(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也就是“小靈通”。
1997年,憑借一己之力,UT斯達康創始人吳鷹說服了原浙江省余杭市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將PHS這項本該淘汰的邊緣技術從日本引入中國,通過浙江幾個城市成功試點之后迅速在全國各地瘋狂復制。UT斯達康更是憑借小靈通在短短幾年時間里就成為了世界十大上市電信商之一,并創下了連續17個季度打破華爾街預期的神話。
小靈通2006年開始在中國窮途末路,UT斯達康準備了上百億元的資金,轉型IPTV業務。結果,這條路線也遭遇始料未及的“滑鐵盧”,巨額投入卻顆粒無收。2007年,吳鷹和陸弘亮割袍斷義,創業英雄與小靈通共同悲情落幕。
主攻GSM通信諾基亞的巔峰14年
法國思想家、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格森曾說:“社會的進步是由于歷史某個時期的社會思想條件自然而然發生的,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它實際只是在這個社會已經下定決心進行實驗之后才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說,這個社會必須要自信,或無論怎樣要允許自己受到震撼,而這種震撼始終是由某個人來賦予的。”
對于通信產業而言,奧利拉(Jorma Ollila)無疑就是伯格森所謂的“某個人”。
1990年2月,諾基亞董事會想把手機生產業務出售。董事會將38歲的新任手機部負責人奧利拉找來,焦灼地命令他:“聽著,只給你6個月,你必須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到底我們要不要把手機賣了?怎么賣出?”然后又無可奈何地補充了一句:“……或者,還有什么其他辦法?”有趣的是,奧利拉在手機研發部的項目檔案中,發現諾基亞有一個沒被注意的為GSM標準開發相應手機產品的項目。奧利拉憑直覺預見到,它很可能成為繼模擬方式之后的第二代手機標準。4個月后,奧利拉在詳細計劃中,給了董事會一個出乎意料的否定回答:“No!我們不能放棄手機業務,我們要繼續生產和銷售諾基亞手機,并且要全力以赴!”正是這個語氣堅決的No,改變了諾基亞的命運。
1994年,已經擔任總裁的奧利拉在香港召開董事會,出人意料地提出裁掉除通信外的諾基亞所有產品線,全力主攻GSM通信產品。這個像是壯士斷臂的決定將諾基亞與GSM的前途緊緊捆綁在一起。
同一年,諾基亞推出了首款以輕盈為賣點的手機——Nokia 2100,正是這款采用了諾基亞經典Nokia ringtone聲音的手機,總共賣出了200萬部,使諾基亞一舉扭虧為盈,聲名大振。1998年對于諾基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諾基亞第一億部手機誕生,一舉超越摩托羅拉,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商。2000年開始,手機逐漸普及,諾基亞也迎來真正的爆發,新款手機層出不窮,并穩坐全球手機市場老大的位置,成為2G時代的“霸主”,市值高達2500億美元。
從功能到智能國產品牌兩度沉浮
自從1998年科健率先打響國產手機突圍第一槍,1999年,波導、夏新、TCL、康佳、熊貓、廈華、海爾、海信等十幾家手機廠商相繼上陣,風頭猛勁。2005年,國產手機廠商一度打下了國內手機市場的半壁江山,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
波導近10年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國產手機的縮影。1997年,波導的銷售額是4000萬元左右,2001年銷售額增至20億元,完成了從尋呼到手機的產業轉移。2002年波導銷售額增長到63億元,2003、2004兩年更是突破百億,一舉登上中國手機市場老大的寶座。而到2005年,上面承受諾基亞和索尼愛立信等洋品牌拍照與娛樂功能手機的侵蝕,下面受到低價黑手機搶占市場,依靠低價起家的波導銷售額雖然還有90億元,但利潤卻巨虧4.7億元,連年虧損后,“手機中的戰斗機”黯然迫降。
市場份額此消彼長,在TCL、波導等第一代國產手機品牌節節敗退之際,金立、聯想手機開始發力,并收復了部分之前被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索尼愛立信等洋品牌吞并的市場。從2007年開始,被譽為“火箭速度”的天語手機憑借靈活的上下游采購、代工生產模式譜寫了銷量神話,2007年,天語手機銷量達1700萬部,成為國產手機新天王。
智能手機大戰為國產手機帶來了第二次崛起的機會。運營商為了提高自身3G市場份額,利用自身銷售渠道為國產手機推波助瀾,同時大力補貼話費,吸引更多用戶前來購買。華為、中興、酷派、聯想,都在各大運營商主推的明星終端中占有一席之地。廠商自身也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術,并憑借價格策略、差異化優勢和獨樹一幟的外場營銷模式搶占了令人驚訝的市場份額。
互聯網企業是新的闖入者。阿里巴巴、盛大以及小米科技都已推出自己的終端,隨后奇虎360、百度、網易集體入場,而新浪、人人網則推出與廠商合作內置其應用的定制機。2011年上市的小米手機從營銷到銷售,完全走網絡渠道,在今年推出小米二代(M2)的同時,也宣布銷量突破200萬臺。
互聯網公司做手機的目的是嵌入自己的服務,擴大整個營收線,爭奪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同時,不以用戶需求為使命,不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成為業界對互聯網大佬們進入手機市場的最大詬病。未來的終端競爭,很可能會變成移動互聯網的競爭,主體是應用和增值服務,而不是終端市場的手機本身。大佬們的心態就像奇虎360 CEO周鴻祎說的,“不管在互聯網如何呼風喚雨,但在手機這塊兒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3G時代手機大戰三大系統決高下
在移動互聯網的格局里,以諾基亞、三星、索尼愛立信為代表的手機廠商應被劃歸為傳統手機陣營,而蘋果iPhone、Google、微軟等后來者應被視為手機行業的新興勢力陣營。手機將成為移動互聯網的中心、超媒體的終端,而這些新興勢力正好可以借其傳統的優勢將這一目標實現。
2007年,蘋果iPhone通過創新的外觀設計,以時尚的代名詞成功進入手機市場,這塊既不用鍵盤,也不用手寫筆,僅僅靠手指操作的觸摸屏,展示了蘋果公司在人機互動界面上的成果,也定義了一代時尚手機的標準。即便如此,在發布之初,iPhone并沒有引起通信市場的警覺,大多數人認為,在播放器領域蘋果是成功的,但這無法復制到電信設備領域。
直至2008年7月,蘋果推出應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它像一個無所不包的百寶箱,改寫了手機的游戲規則,各類應用程序商店的模仿者如過江之鯽,圍繞智能手機的競爭也變得更加波詭云譎。
智能手機市場經過幾年激烈的競爭,傳統的手機巨頭逐漸被新興手機廠商擠兌到主流市場的邊緣,蘋果憑借著創新也一時風頭無兩,三星在不斷的模仿學習中憑借著迅猛的身手搶占了市場,年輕的HTC在快跑追趕,LG、索尼在重新定位尋找方向。
智能機之間競爭的關鍵是什么?不再是GSM時代的配置、價格、外觀,而是操作系統。現在的智能手機市場,Android占據半壁江山,iOS穩步增長,雖然Windows Phone的市場份額少得可憐,但是兼容平板和智能手機的Windows 8,被微軟寄予了介入智能機操作系統競爭的期望。
2010年12月31日,三星宣布徹底放棄Symbian系統,轉投Android的懷抱,此舉成為Android蒸蒸日上的一個里程碑。而諾基亞則選擇了微軟,于2011年放棄Symbian系統,與微軟聯手打造Windows Phone手機。在PC上做了系統之王的微軟,染指智能機雖然晚人一步,但也被視為Android和iOS最重要的對手。他們之間的輸贏,更關乎手機廠商們的沉浮。
Android的崛起給了許多手機廠商以抗衡蘋果的力量,一些新星更是迅速上位,HTC無疑是最大的“黑馬”——根據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列出市場占有率前五大智能型手機品牌,HTC緊隨蘋果之后,以21%的占有率強勢成為亞軍。在“2011年全球百大品牌”評選中,HTC被Interbrand評為惟一入選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