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歲開始創業的柳傳志,如今已經68歲。他被視為中國企業界的教父。
作為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說,聯想就是自己的命。
在聯想內部,有個既定的做事原則,“事為先、人為重”。
聯想靠什么生存下來?靠人。聯想靠什么跨入世界500強行列?還是靠人。事實證明,能夠經營好人才的企業才是最終的贏家。
從去年11月到今年6月,柳傳志先后卸任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聯想控股總裁的職務。有輿論分析,聯想控股董事長很可能是柳傳志在聯想的最后職位,扶正朱立南(接任聯想控股總裁)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接班人身份浮出水面。
不過,柳傳志離真正退休還有相當一段時間。隱退之前,他還有重要一役:在2014~2016年實現聯想控股整體上市。
在“聯想控股整體上市”這件事上,柳傳志寄托了兩個心愿:為產業投資籌集資金,儲備足夠多的好項目成為核心資產,確保上市后年利潤增速保持在30%;解決聯想控股新管理層的股權激勵問題,讓他們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
只有“讓他們從物質到精神都能夠成為主人,你的事業才能真正做大”,這樣才能使聯想像家族企業那樣傳承下去,并持續保持企業創新能力。
柳傳志說,這是“一場大仗”,“之前沒人做過”且“公司結構復雜”。
為此,這家公司已經做了一系列產權結構的調整,為上市做準備。事實上,聯想控股的股權結構調整過程,也是“主人”的形成經過。
聯想控股原本是由中科院100%持股的企業,好在這個“婆婆”一直堅決支持其股份制的改造。
在2009年引入中國泛海時,柳傳志他們就已經在為進一步的產權結構調整鋪路。
當時中國科學院將其持有的聯想控股29%的股權,轉賣給民營企業中國泛海,在前期談判過程中,雙方達成“默契”,中國泛海承諾將把一部分股權賣還給聯想控股的員工。
這樣還不夠。柳傳志他們還要將聯想控股的另一個重要股東“聯想職工持股會”公司化。因為,非法人性質的職工持股會一旦存在,證監會不可能批準其上市。
于是乎,2011年1月,聯想控股股東會決議,聯持志遠吸收合并聯想職工持股會,正式接收聯想職工持股會35%的股權,成為排在中科院之后的第二大股東。
再到下一步,中國泛海和聯持志遠都會賣一部分股份給聯想控股新的管理層。
經過如此的資本騰挪,這個公司未來將成為“永遠會有主人的企業”,至少柳傳志是這樣認為的。
去年11月份一次公開演講中,他首次對外和盤托出了這個改制大棋局。“新的管理層將會成為聯想控股管理層中的主人,將來我退休,新的管理層依然會像主人一樣管理整個公司。”他進一步解釋說,聯持志遠所持聯想控股的股份是不會買賣的,永遠以分紅的方式回饋持股人,“而這部分股份就成為了聯想控股的鎮山之寶,不會說這個公司完全變成小股東,而沒有一個大股東在控制”。
一個“永遠會有主人的企業”,在柳傳志看來,是極具魅力和潛力的。
“聯想控股未來會在若干個領域里有所發展,這里很多人都會問我,憑什么你們在這些陌生的行業里會有發展?我想有這么幾條。第一條,我們有本事,能夠選準人;第二條,我們能夠給人舞臺,給他真正屬于他自己的平臺,這是從物質上到精神上。”他說。
在柳傳志辭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之前,去年6月,接棒的楊元慶做了個重要決定:在銀行貸款三十幾個億購買了聯想集團8%的股份,其個人持股份額增至8.7%,成為聯想集團最大的個人股東。
事后柳傳志說,這以后,聯想集團不需要他再具體為企業能不能長遠發展的目標而操心了,因為楊元慶一定會以一種主人的心態來工作。
把聯想做成“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是柳傳志的夙愿。
“沒有家族”是指沒有血緣關系,而是通過機制、文化保障企業傳承下去;“家族企業”意味著公司最高層必須是有事業心的人,把企業當成自己的生命。
Tips
柳傳志“量才使用”
對人才的量才使用是聯想發展的關鍵。留人的方式總體是靠激勵和文化;發現人的方式是要根據他的業績和他形成業績的原因入手,逐漸進行深入了解;培養人的方式最好是給他責、權、利一致的舞臺,然后進行指導。
聯想控股業務架構
第一部分為核心資產運營,包括IT(聯想集團、神州數碼)、房地產(融科智地)、消費與現代服務(拉卡拉)、化工新材料(聯泓控股)、現代農業五大產業。
第二部分是資產管理,包括資金管理、基金投資和少數股權投資(君聯資本、弘毅投資)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孵化器投資業務,包括天使投資和創業培訓(聯想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