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進一步優化民族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促進民族地區金融業的發展。在對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做基本評價的基礎上,分析了經濟基礎、金融發展、政府治理、制度環境四個因素對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優化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金融生態;評價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9-0037-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09
從行政區劃上來看,我國的民族地區主要是指我國的新疆、西藏、內蒙、廣西、寧夏五大自治區和其它多民族省份的自治州、自治縣。從地理區位上來看,民族地區主要集中在我國的西部地區,在地理、歷史、文化、制度等多因素的作用下,民族地區金融相關率低、金融組織體系不健全、金融主體缺失等金融淺化效應長期存在。隨著全國統一市場體系的逐步形成,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出來。在國家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出臺之際,民族地區又迎來了一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因此,客觀評價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深入認識區域間金融生態環境的差異,有針對性地提出金融生態優化策略對民族地區具有深遠而現實的意義。
一、金融生態理論概述
金融生態從概念的提出到基礎理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隨著金融產業的蓬勃發展而不斷得到深化和完善。
最早在國內提出金融生態理論的是周小川博士。在 2004 年 11 月主辦的中國經濟 50 人論壇上,周小川博士作了 《完善法律制度 改進金融生態》的報告。在報告中,他深刻認識到我國金融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強調用生態學的方法來考察金融發展問題。
在金融生態概念的認識上,韓平(2005)規范了金融生態的理論涵義和實踐范疇,他指出金融生態系統是影響金融業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內外因素的總和,它既包括了金融市場、金融機構等金融體系內部各要素,又包括了與金融業相互影響的經濟、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因素,它們通過資金鏈條連接進而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動態平衡體系[1]。王國剛等(2005)根據自然生態長期演化的系統特征及自然生態系統的構造原理,參照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理解, 認為金融生態系統由金融主體和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金融生態環境構成。金融生態環境構成金融主體的服務對象和活動空間,金融主體則以其分配信息、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功能影響金融生態環境,兩者相互作用、彼此依存,最終形成的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2]。
在金融生態的實證研究上,劉煜輝等(2005)構建了我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價體系,并據此對全國各地區金融生態進行系統地年度測評和分析[3]。張志元等(2006)由區域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出發,認為城市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健發展將直接影響到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性、資源分配最優的可靠性,進而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4]。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金融生態課題組(2010)構建了湖北省金融生態環境監測模型,并利用湖北省信貸資金的投放數據做了系統的金融生態環境實證分析[5]。
二、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基本評價
民族地區遠離國家金融中心,經濟基礎薄弱,經濟轉型滯后,金融關聯度低,金融業發展對經濟的貢獻率十分有限,長期以來金融生態環境呈持續惡化態勢。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時期,金融生態環境也逐步得到改善,金融助推經濟發展的功效日漸顯現,但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同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一)信貸資產質量評定
信貸資產質量反映出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效益性和安全性,是區域金融生態狀況的重要體現。筆者以五大自治區為代表的省級層面來和東部、中部省份做對比分析(見表1)。
整體來看,我國民族自治區的信貸資產不良率均在5%以下,信貸資產質量排名在全國居中,和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仍有明顯差距。民族地區的信貸資產質量還表現出多樣性,其中寧夏自治區由于受民族傳統商業文化的影響,金融發展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基礎,信貸資產不良率,估計損失率分別為1.76%、1.65%,已經達到東部發達地區水平。內蒙古2010年GDP在五大自治區中居于首位,可是在資產管理質量方面卻排在五大自治區的最末尾,信貸不良率是北京的4.8倍,西藏金融不良信貸資產中估計損失率達2.21%,內蒙、西藏的金融生態環境需要不斷優化。新疆、廣西的信貸資產質量超過了很多中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應該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態勢。
(二)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評定
根據《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9—2010)》的統計數據,以我國四大區域為標準,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分分別為0.602、0.424、0.402和0.423。少數民族人口最集中的西部地區是金融生態環境綜合評分最低的,也是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空間最大的地區。在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等級評定中,寧夏被評為III級,屬于中等,而內蒙、廣西、新疆都被評為IV級,屬于金融生態環境較差的地區(見表2)。
三、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分析
金融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動態的平衡系統,其發展、變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根據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研究,地區經濟基礎、金融發展、政府治理、制度文化四大因素對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顯著。筆者著重從這幾方面加以分析。
(一)經濟發展基礎
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成果反映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而城市和鄉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了直接反映了民眾的消費和儲蓄能力,三個指標都和區域金融發展密切相關。以2010年經濟增長數據為例,民族地區在2010年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就,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廣西、新疆、內蒙古、寧夏、西藏的人均GDP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4.2%、10.6%、14.9%、13.4%、12.3%,均比全國同期人均GDP 10.3%要高。民族地區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也有了顯著增長,尤其是民族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較快,五大自治區均超過了14%,優于東部地區平均水平11.3%和全國同期水平10.9%,農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區農村金融業的發展。但與東部地區相比,民族地區與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廣西和西藏地區的人均GDP分別為18348元和19483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543元和4139元,都還只有發達地區的一半水平,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仍然嚴重。
(二)金融業發展
1.資產規模和利潤增長率
資產規模增長率和利潤率是區域金融業發展和盈利能力的體現。近年來,我國民族地區的銀行業在資產規模和利潤方面都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年均同比增長速度基本超過了20%。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我國民族地區銀行業的資產規模增長速度要明顯快于全國平均水平,2010年廣西銀行業資產規模同比增長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18.7個百分點,遠超全國平均水平。良好的盈利能力表明民族地區銀行業金融資源利用達到一定的水平,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利益基礎。
2.金融部門效率。金融部門效率是指金融部門對金融資源配置的有效程度。金融部門效率直接關系到實體經濟的發展,是地區金融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6]。金融部門效率一般用存貸比來做量化分析,通過存貸比來反映金融部門將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民族地區的金融部門效率可以由表4數據加以反映。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民族地區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落后,金融機構的存貸余額總量和東部地區存在明顯的差距,廣西的存貸余額在各大自治區中最高,但和廣東比,后者為前者的6.9倍。按照國際經驗,75%的存貸比是公認的正常的存貸比。 以此為標準,我國廣西,內蒙古的存貸比趨于合理,而新疆、西藏的存貸比偏低,尤其是西藏,存貸比僅為23%,遠低于正常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這表明西藏地區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弱,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總體來看,民族地區的金融部門效率差異較大,和東部地區相比,金融運行效率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三)政府治理
政府的決策往往會影響到金融資源的配置,根據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發現金融資產的不良率和政府治理水平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政府治理水平可以通過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和財政結構得以反映。
從財政能力的角度看,2009年我國新疆、廣西、寧夏、內蒙古、西藏五大自治區的財政自給率分別為34.08%、39.97%、29.27%、44.73%和6%,內蒙古財政自給情況略好,西藏財政自給能力明顯落后與其它民族自治區。同期東部地區的平均水平為75.83%,中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44.92%和45.43%。總體來看,民族地區政府財政自給率不但落后于東部地區,也落后于中部和東北地區。
政府財政結構可以反映出市場配置資源的比重,財政支出占GDP比重越低,說明市場分配資源的比重相對較高。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數據來看,財政支出占GDP比重低的十個地區中,東部地區占了七席,而占比例高的幾乎都是西部地區,其中新疆位列第三,寧夏位列第五。民族地區政府財政困難收支嚴重不平衡時,地方政府往往會擴大自己在經濟事務中的支配權,創造一系列新政策進行權利尋租,這會嚴重破壞市場交易規則。財政越是困難的民族地區政府爭奪金融資源、攫取要素資源的活動越激烈,金融生態環境也越惡劣。
(四)制度環境
金融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規范金融產品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政治、社會和法律規則。我國轉軌經濟格局形成的制度空間對民族地區金融生態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具體而言,法律法規、信用環境、中介組織三方面的制度設計和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性。
1.金融法制環境。良好的金融法治環境是金融生態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可以有效維護金融主體的產權,遏制信用欺詐和逃廢金融債務。
根據《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9—2010)》的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的結果,我國各區域間的金融法治環境東部地區明顯優于內陸地區。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東部地區67%的企業認可司法系統工作效率,西部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集中的區域,是廣義上的民族地區,在西部僅有51%的企業認可司法系統工作效率。對轄區內司法機關持信任態度的東部企業達到了64%,而西部地區僅有24%。在訴訟債權回收率方面,我國銀行訴訟債權回收率普遍偏低,東部地區為55.1%,東北地區為52.7%,而西部地區銀行訴訟債權回收率僅有46.6%。西部民族地區的金融法治環境還需要不斷優化。
2.信用環境。信用關系是金融業生存、發展的基石,是金融體系的連接點。很多民族地區由于經濟轉型滯后,沒有納入市場經濟圈, 在思想上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整體現代信用意識不強,地區信用環境不佳。根據《中國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評價(2009—20010)》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東、中、西和東北四大區域的誠信文化評分分別為0.5571、0.3875、0.3423、0.3627。西部民族地區的誠信環境在我國四大區域中評分最低和東部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信用體系建設的滯后提高了市場交易成本,降低了經濟運行效率,加大了金融運行風險,造成了區域金融體系的失調,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對策
民族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化需要充分考慮民族地區金融業發展的特殊內外因素,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觀念和制度創新,提高金融運行效率和金融監管水平,健全社會信用系統,完善金融法律法規,進而構建起穩健發展、動態平衡的金融生態體系。
(一)提升整體經濟實力,夯實金融運行的經濟基礎
立足國家的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提升經濟區域競爭力,逐步縮小東西差距。要加速民族地區的市場化進程,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主體,激活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市場環境,制定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各項制度,努力培育市場經濟氛圍。加快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根據民族地區的地理特點,大力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形成一批規模化的特色農產品基地。依托民族地區資源優勢,重點建設鄂爾多斯盆地、蒙東、西南、新疆能源工業體系,優化調整資源加工產業,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業,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新興產業。
(二)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構建和諧“銀政企”合作關系
要深入推進民族地區金融機構的產權改革,構建內外健全的公司治理機制,通過多元化產權改革,將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直接控制轉為間接行使所有權職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金融機構運行效率。完善民族地區的金融監管體系,根據民族地區金融市場發展狀況適時修訂現存的法律法規,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在強調合法性監管的同時注重功能性監管和經營風險性監管。構建“銀政企”之間高效、通暢的信息交流平臺。建立金融業信息披露機制,加強銀行、政府、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形成三方良性互動、共存共榮的新型關系,實現三方互惠共贏的和諧局面[7]。
(三)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優化金融生態的信用環境
民族自治政府首先要穩步推進“信用政府”建設,將政府規劃的具體實施情況納入政府的政績考核。由政府牽頭,啟動信用工程建設,各部門要整合各類信息資源,配合銀行建立個人誠信檔案,完善信譽情況記錄,面向企業、機關、社會團體提供查詢服務,形成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完善民族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的創建活動,擴大基層社會的信用基礎。加強區域間的合作,統籌推進區域性的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區域信用共享機制,優化區域整體信用環境,形成互助互利、共存共榮的區域大信用格局。
(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法制環境
完善民族地區金融法律體系,對涉及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法律文件進行梳理,細化相關條文,充實相關內容,構建綜合性金融生態建設法律體系。加大司法部門執法力度,強化案件執行力度,重點關注金融債權維護中的回收率、企業破產債務實際執行率等指標。大力支持銀行維護金融債權,不斷完善金融案件的處理制度,保障金融債權維護的規范化、制度化,支持銀行清收和處置不良貸款,加強銀行增加信貸投入的安全性,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提高民族地區司法效率,加強執法信息化建設,繼續推進政法信息網工程建設,嚴格執行金融案件審理期限制度,積極探索繁簡分流和速裁機制,建立案件快速審理制度,提高司法效率,降低訴訟成本,有效維護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韓平.對當前金融風險問題的探討[J].黑龍江金融,2008(11).
[2]李揚,王國剛,劉煜輝.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劉煜輝.地方政府行為模式及其對金融生態的影響[J].中國金融,2008(3).
[4]張志元.和諧金融內涵探析[J].西部金融,2008(3).
[5]中國人民銀行武漢分行金融生態課題組.湖北省金融生態監測評價實踐與思考[J].武漢金融,2010(10).
[6]陳哲明.區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6(2).
[7]王邦志.中國農村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現實思考[J].金融研究,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