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構建了測度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的銀行穩健性指數,運用14家上市銀行2004—2010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實證結果表明:2004—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整體上呈平穩上升趨勢;橫向比較來看,2004—2010年,城市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較高,一些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偏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穩健性處于中間水平。
關鍵詞:商業銀行穩健性;映射法;銀行穩健性指數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2-005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2.12
一、問題的提出與文獻回顧
關于商業銀行穩健性的定義,約翰·林捷瑞恩等(1997)認為穩健的銀行體系是指大多數銀行有償付能力,且持續具有這種能力,資本凈值為正[1]。換言之,可以從商業銀行是否擁有償付能力,能否持續擁有這種能力,資本凈值是否為正來判斷其穩健性水平。張志杰(2000)認為銀行穩健是指銀行依據國家金融法律法規和“三性”經營原則,審慎從事業務經營活動[2]。龔鋒(2003)、曲洪建和孫明貴(2010)認為穩健包含穩定和健康兩方面含義,銀行穩健經營強調安全與效率兼顧,在穩定的基礎上尋求發展[3-4]。以上文獻定義盡管有助于對商業銀行穩健性的認識,但卻過于寬泛,實踐中很難確認,也難以量化。Diamond和Dybvig(1983)、Diamond和Rajan(2005)從商業銀行不穩定的角度進行考察,指出商業銀行不穩定主要是由儲戶對流動性要求的不確定性與銀行資產較之負債缺乏流動性所致。當儲戶對銀行持續運營的信心不足時,就可能發生銀行擠兌,進而引發銀行不穩定[5-6]。本文借鑒Diamond等人的思想,結合后文的量化和實證目的,將商業銀行穩健性理解為商業銀行保持穩健運行的態勢。
韓俊(2000)選取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通貨膨脹率、投資和消費的周期性波動對1978—1997年間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了測度[7]。龔鋒(2003)基于銀行部門本身的表現從穩定性、發展性、效率性和競爭能力四個方面選取了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不良貸款比率、資產增長率、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市場占有率等20個指標綜合衡量銀行業經營的穩健性。陳華和伍志文(2004)采用城鄉儲蓄存款變化率、銀行對非政府部門貸款變化率及CPI指數三個指標作為核心指標,并利用CMAX指數法從銀行部門和實體經濟部門兩個層面初步測度了1978—2000年間我國銀行體系的脆弱性狀況[8]。鄒薇(2005)采用銀行存款、銀行對非政府部門的貸款、銀行外幣負債三個主要的銀行危機先行指標對1980—2002年間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進行測度[9]。陳守東、王淼(2011)從資本充足性、資產質量、盈利性和流動性四個方面選取了資本充足率、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資產收益率、流動資產比例等13個代表性指標合成了銀行穩健性指數,該指數上升表明銀行穩健性水平提高[10]。上述文獻多是針對銀行體系,并不能全面反映銀行的微觀風險及穩健性水平。本文將基于微觀視角測度單體銀行的穩健性水平。
二、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測度
(一)指標選取
結合前文對商業銀行穩健性內涵的界定,并考慮到以下四個需注意的問題:一是指標設計應符合本國國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發育程度、法律法規健全度、銀行監管技術和能力均不同,所以指標設計應體現出這種差異。二是指標的代表性較強,符合本文對銀行穩健性的理解。三是指標的可得性,選取的指標要便于獲取數據且具有可持續性。四是研究的可行性,若指標選取過多,將不利于獲取研究結果,在不影響研究結果前提下,有必要對指標進行合理簡化。本文將從流動性、資產質量、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四個方面選取貸存比(RLD)、不良貸款率(NPL)和撥備覆蓋率(RLLR)、平均總資產收益率(ROAA)、資本充足率(TCR)五個指標,以合成銀行穩健性指數(Bank Soundness Index,BSI)來測度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程度。
(二)銀行穩健性指數的合成
本文在合成銀行穩健性指數(BSI)時,借鑒了伍志文(2003)的研究成果[11],采用映射法將指標原始數據映射為相應的分數值以便于比較分析(見表1)。比如中國工商銀行2010年的資本充足率為12.27%,所處的穩健性程度為安全,由于樣本期內資本充足率歷史最大值為30.14%,則將12.27置于12~30.14之間,然后按照相同比例將其映射到0~20之間,計算方法為(30.14-12.27)/(30.14-12)*20=19.70,則2010年中國工商銀行資本充足率得分為19.70。其他指標也類似計算。在計算出各個指標的得分之后,將其算數平均以計算銀行穩健性程度的綜合得分,即得到銀行穩健性指數(BSI),計算方法如下:
BSIi,t=(B1,i,t+B2,i,t+B3,i,t+B4,i,t+B5,i,t)/5
其中,BSI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穩健性指數;B1,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貸存比得分;B2,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不良貸款率得分;B3,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撥備覆蓋率得分;B4,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得分;B5,i,t表示銀行i在t時期的資本充足率B5得分。指標映射分數值越低,銀行穩健性水平越高。
本文選取14家上市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2004—2010年的數據作為樣本。樣本的選取是基于以下考慮的: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資本充足率等數據存在部分缺失,而且中國農業銀行仍然肩負著一定的政策性銀行職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樣本中不包括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光大銀行。所有數據全部來自Bankscope數據庫。除中國工商銀行2004年資本充足率①外,其余數據均來自Bankscope數據庫,具體的量化處理結果見表2。
以14家上市銀行的銀行穩健性指數均值作趨勢圖,如圖1所示。2004—2010年,14家上市銀行穩健性指數逐年下降,共下降了30.54個百分點,穩健性水平呈上升趨勢,其中2005年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指數為43.96,穩健性程度由2004年的關注提高到正常;2006—2010年,銀行穩健性程度雖然均處在20~50的正常區間,但其穩健性指數逐漸降低,穩健性水平不斷提高。
由表2可看出,2004—2010年,城市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較高,一些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偏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穩健性處于中間水平。橫向比較來看,2004—2008年,深圳發展銀行穩健性水平均低于其他銀行穩健性水平;2009—2010年,華夏銀行穩健性水平均低于其他銀行穩健性水平;2004—2008年,寧波銀行穩健性水平均高于其他銀行穩健性水平;2009—2010年,北京銀行穩健性水平均高于其他銀行穩健性水平。
三、小結
本文在明確商業銀行穩健性內涵的基礎上,考慮到我國國情、指標的代表性、可得性以及研究的可行性,構建了測度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的銀行穩健性指數,并運用14家上市銀行2004—2010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的水平。結果表明,2004—2010年,我國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整體上呈平穩上升趨勢。橫向比較來看,2004—2010年,城市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較高,一些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穩健性水平偏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穩健性處于中間水平。■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卡爾—約翰·林捷瑞恩,吉連·加西亞,馬修·I·薩爾.銀行穩健經營與宏觀經濟政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7.
[2]張志杰.穩健經營是商業銀行防范風險之根本[J].經濟問題,2000(10).
[3]龔鋒.試論銀行業穩健經營指標體系的構建及現實意義[J].金融論壇,2003(4).
[4]曲洪建,孫明貴.特許權價值和單體銀行穩健性的關系研究[J].財經研究,2010(12).
[5]Diamond,D. W,Dybvig,P. H.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3).
[6]Diamond,D. W,Rajan,R. G.Liquidity Shortage and Banking Crises[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
[7]韓俊.銀行體系穩定性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0.
[8]陳華,伍志文.銀行體系脆弱性:理論及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4(9).
[9]鄒薇.銀行體系穩定性研究—理論及基于中國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10]陳守東,王淼.我國銀行體系的穩健性研究—基于面板VAR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0).
[11]伍志文.金融脆弱性:理論及基于中國的經驗分析(1991-2000)[J].經濟評論,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