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發展迅猛,不僅表外業務金額快速增加,而且表外業務品種也迅速增加。本文基于對2012年1-7月份海南省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狀況調查,分析了全省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的狀況,并對存在的問題及可能引發的風險進行了研究,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調查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12-0087-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2.21
表外業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按照銀監會的定義,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有可能引起損益變動的業務。國際上目前比較通行的是巴塞爾委員會關于表外業務的定義,即商業銀行從事的、按通行的會計準則不列入資產負債表,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經營活動。傳統上的表外業務包括:一是擔保業務,如保函、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等。二是承諾業務,如貸款承諾等。三是衍生金融工具。近年來,我國出現的資產證券化、非保本理財產品等,雖不承擔現實義務、但可能對銀行產生損益影響,也應納入表外業務范疇。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特點
(一)表外業務資產增長快于總資產增長
2012年7月末,海南省商業銀行總資產6883.1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長869.5億元,同比增長14.5%;表外業務資產規模達921.5億元,同比增長17.6%,高于總資產增長速度3.1個百分點①。
(二)承諾、委托貸款、理財產品和信用證占表外資產余額超八成
2012年7月末,四項業務余額占表外資產余額86%。其中承諾業務余額428.4億元,占表外資產46.5%;委托貸款余額161.9億元,占比17.6%;理財產品余額106.4億元,占比11.5%;信用證余額96.2億元,占比10.4%。其中,貸款承諾并未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且商業銀行“不可無條件撤銷的承諾”不斷減少,2012年7月末僅為98.2億元,占全部貸款承諾的22.9%,比年初減少36.4億元,比2011年同期減少31.4億元。
(三)委托貸款、承兌匯票和理財產品高速增長
2012年7月末,委托貸款余額為161.9億元,同比增長74.1%;承兌匯票余額為56.6億元,同比增長65.4%。理財產品余額為106.4億元,同比增長6.0%;2012年1-7月累計銷售額為741.2億元,同比增長32.7%。與以上三類業務相比,其他表外業務如資金信托產品、保函、承諾、金融衍生品等同比均為負增長,業務呈萎縮態勢。
(四)金融衍生品業務發展緩慢
金融衍生品的發展程度是衡量表外業務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考指標。由于國內商業銀行創新動力不足、金融監管嚴格,海南省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業務幾近枯竭。截至2012年7月末,金融衍生品余額僅為2.2億元,較2011年同期減少12億元,同比下降84.5%。據調查,目前僅外資銀行有金融衍生品余額2.14億元。
二、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會計核算沒有統一標準帶來操作風險
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表外業務的會計準則。在具體應用中,表外業務主要涉及以下準則:一是《企業會計準則》(CAS)13號“或有事項”準則;二是CAS23“金融資產轉移”準則;三是CAS37“金融工具列報”準則,表外業務的規定比較零散,且主要是禁止性規定,對于如何確認和計量沒有明確統一的標準,相關指南和解釋中也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導致銀行對表外業務會計處里混亂。在調研中發現同樣的“同業代付”業務,有的銀行認為作為受托行僅僅承擔擔保責任,符合傳統擔保的判定標準,因此納入表外核算。有的銀行認為銀行未有現時的資金流出,但事實上承擔了全部的信貸風險,應納入表內核算。此外,一些銀行利用會計準則和監管規章在表外定義和范圍上的模糊地帶,打著產品創新的名義以“出表”的方式繞開監管,利用“影子銀行”業務進行表外融資,存在潛在風險。
(二)表外理財規避監管存在金融體系系統性風險隱患
表外理財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商業銀行規避宏觀管理、微觀監管的手段,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表外理財產品利用其高收益率的特點,在季(或月)初發行產品吸引表內存款外流,在季(或月)末兌付產品資金回流表內,成為商業銀行操控存款規模、應對存貸比監管的手段。二是理財產品導致資金從銀行脫媒,理財資金不計入貨幣供應量、不向央行繳存準備金,從而低估商業銀行貨幣創造能力。三是商業銀行利用表外理財產品轉移貸款,造成宏觀管理部門對貸款規模和增速判斷錯誤,削弱金融宏觀調控和信貸政策管理的效果。四是商業銀行通過拆借、回購為表外理財產品提供流動性支持,增強金融體系的關聯性及潛在的金融風險。
(三)委托貸款快速擴張帶來潛在風險
貨幣政策緊縮情況下,委托貸款迅速增長。2010年初至2011年末,海南省委托貸款年均增長34.7%。2012年7月末,委托貸款余額為161.9億元,較2011年同期增加72.7億元,同比增加81.5%。委托貸款快速擴張存在“隱性風險”。一是隱性擔保風險。據對某擔保公司的調查,手續費并非目前銀行最大的利益訴求。例如銀行為大客戶提供理財增值服務,將與大客戶的協議存款作為委托貸款發放,同時委托貸款的風險責任由銀行承擔,若違約,銀行通過發放貸款置換出委托貸款。二是行業風險。目前,國家對房地產業融資限制嚴格,海南中小房地產商資金鏈日趨緊張。盡管2009年下半年以來,海南委托貸款的利率不斷走高,從2010年初平均9%至2011年末已接近16%,但房地產商為了“救急”,只要有資金即可,房地產業政策風險大,若銀行考慮不周,貸款未如期收回,很有可能陷入訴訟困境。
(四)銀行承兌匯票大量簽發造成貨幣政策效應滯后
銀行承兌匯票作為商業銀行表外擴張信貸規模的重要工具,2007年海南省銀行承兌匯票簽發額為51.7億元,2010年上升至178.8億元,年均增長達51.3%。2012年1-7月,海南省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56.6億元,同比增長65.4%。據調查,海南銀行承兌匯票票源有限,大多來自內地,非銀行股現行為活躍,資金在商業銀行“體外循環”,不利于宏觀調控部門對信用總量的監控,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對貨幣信貸政策執行產生了強烈的對沖作用。
三、政策建議
(一)進一步推進會計準則或相關制度建設,規范表外業務的會計處理
會計準則應適當向表外延伸,指導商業銀行準確反映表外信息。行業監管部門應與準則制定部門配合,針對表外業務,特別是表內外業務相互轉化過程中的會計處理,在判斷依據、處理方式、計量方面提出可執行的要求。要加強對于表外業務的財會管理,充分考慮核算方法的可行性,合理設置表外科目和選擇記賬方式,真正發揮會計的核算與監督作用。
(二)加強對理財產品監管,搭建理財產品風險“防火墻”
人民銀行和監管部門應加強協調配合,推動銀行進一步明確信貸類信托理財業務中的權利與義務,搭建理財產品風險“防火墻”,促使該產品真正成為銀行轉移分散風來改變盈利模式的規范舉措。同時,監管部門應對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信息披露、營銷手段等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使銀行理財市場步入“先規范,后發展”的良性發展道路。
(三)有序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為化解影子銀行問題,提升貨幣政策調控效率,應逐步放開存貸款利率,建立金融機構退出機制,有序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李全.表外業務風險表現及防范[J].中國金融,2011(42):32-33.
[2]侯太領.表外業務發展與監管規避[J].中國金融,2011(42):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