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技術、文化、習慣、體制政策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被拷貝的模式都能夠在中國互聯網土壤中生存下來。
CopytoChina,將國外已證明成功的商業模式復制到中國,在十幾年的互聯網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或者說,中國互聯網并不諱言“模仿式創新”。
自門戶時代起,模仿國外互聯網產品的Copy to China模式就已經成為一條成功捷徑,從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到后來的人人網、開心網、趕集網、58同城、優酷土豆,當然近些年被火熱模仿的還有Tumblr、Instagram、Color和Pintrest等等。“Copy to China”的模式一直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屢試不爽。在某種情況下,這已經成為了創業者吸引投資人最有效的武器。
然而,由于技術、文化、習慣、體制政策等原因,并不是所有的被拷貝的模式都能夠在中國互聯網土壤中生存下來,這包括谷歌、ebay在中國區的折戟,也包括大批倒下的模仿者。創業是一個艱難的任務,許多產品團隊和投資者想要借助已被證實的成功產品模式來規避風險的想法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參考產品模式時,不應該盲目抄襲那些成功的產品,而是要考慮這些產品模式是否可以被拷貝。本期新應用視點,我們嘗試對國外一些新興的、但也許并不適合中國的互聯網模式進行介紹,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模式在中國難以復制的原因進行獨家點評。
在線音樂交易平臺:虛偽繁榮的市場難有前景
音樂是永恒的話題,不過自從互聯網普及、數字音樂興起之后,這個產業好像變得有一點復雜。隨著越來越方便且功能強大的智能終端出現,音樂這個歷久彌新服務品類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終端技術以及免費的互聯網模式共同顛覆了傳統唱片業的同時,如何在保證音樂入版權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原創音樂的音樂服務一直是用戶關注的焦點。iTunes提供了蘋果封閉體系內的一種成功,但更大的市場仍待挖掘。
黑客出身的Kim Dotcom是美國互聯網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曾入侵NASA、五角大樓和花旗銀行,也因為創辦全球最大的資源分享服務Megaupload而被捕,后來又憑借黑客技術創辦了自己的安全公司成為億萬富翁。不過這次Dotcom開始跟音樂較真了,其破壞性的在線音樂服務Megabox計劃于今年年底之前上線。這是一個讓音樂入可以直接將自己的作品出售給聽眾的服務。Dotcom宣稱這種服務能讓音樂人拿到銷售收入的90%,將逐漸瓦解現在過時的商業模式——Megabox解決方案中,用戶下載音樂免費,Megabox公司為藝術家付費。
號稱未來唱片店的spotify與未來電臺的Pandora等都是美國出色的在線音樂服務平臺,但側重展示而非交易。面對專業音樂人的Music Dealers則在近日完成了總額約218萬美元的融資它主要為獨立音樂人及其他音樂版權人提供作品商業化方案,讓他們的音樂作品得以出現在廣播和電視媒體上。另設有虛擬演播室(www.MusicDealers.com),用戶可以通過這個演播室與全球的優秀音樂作曲人’接觸溝通。
國內方面,已經有堅果音樂、歪歪在線等幾家小型音樂交易平臺上線,并初步生存了下來。
類似的在線音樂交易平臺在國內是否有前景?首先我們要看到底有多少人有購買個性化音樂的需求。事實上,隨著Web2.0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小眾音樂開始出現在人們視野,豆瓣音樂人、song Taste等站點月人氣頗高,但是跟百度MP3比起來,仍然遠遠不是一個量級。換句話說,獨立音樂在中國的發展的確迅速,但跟主流大中流行音樂的差距反而在擴大。而數字音樂的版權分銷的手段也層出不窮,有些已經走出了路子。此外,國內的音樂圖書等領域的版權現狀甚至未來,也實在是讓人頭疼的話題。
個人私有云服務:太過細分,外部競爭激烈
目前的云服務分為公共和私有兩種模式,前者經過數年發展,已擁有不少成熟度較高的產品,如亞馬遜s3、蘋果iCloud、Google系列云應用等。雖然公共云擁有服務器容量大、速度快、性能穩定等各種優勢,但是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對于私密數據的處理依舊存在泄密的尷尬,尤其是各種大型網絡信息泄密的事件更是讓人擔憂云服務的數據安全,2011年爆發的包括索尼、花旗銀行等國外企業以及國內CSDN、天涯、新浪等多家互聯網公司的數據都發生了大規模泄露。
從以上泄密主角來看,基本上涵蓋了各數據敏感行業的龍頭企業,如果說像索尼,花旗甚至軍方的網絡沒有辦法保證信息的絕對安全的時候,那公共云服務對于普通用戶的信息安全保證也將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基于這個原因,私有云可以部分解決云服務使用過程中的數據安全隱患。
國外方面,針對小型企業和家庭以及個人用戶的個人私有云服務已經興起,包括思杰、紅帽等軟件巨頭以及一系列小型創業公司都開始提供相應服務,女NAKiTiO的MyCIoud、開源的OwnCIoud等。
國內方面,泡泡云服務器(PopoBoX)、迷你筋斗云、云寶等產品逐漸出現,意圖在云計算時代瓜分一塊市場。
通觀這類服務,大部分都是以較低的價格、穩定性以及擴展能力著稱,同時結合私密授權和云端控制,來提供多終端同步、共享以及存儲等個人云服務。如泡泡云是一種基于個人和家庭的私有個人云服務方案產品,它為以家庭為單位的用戶提供云存儲,分享和訪問服務,只限用戶授權的親朋好友才能訪問,杜絕了以炫耀技術能力而導致的黑客攻擊。同時數據均存放在自己家的硬盤上,對用戶來講,任何時候都擁有處理這些數據的權力。
但是個人私有云服務能否興盛起來?在國內越來越繁華且免費的網盤(云存儲)市場以及各種數據文件同步應用的夾攻下,用戶是否會為一個新的概念買單?綜合來看,這仍是一個不成熟的、太過細分的市場。我們相信一旦騰訊、金山等大公司的云存儲產品提供了類似的服務,這個市場將迅速被占領,甚至消失。
寵物社交:國內市場遠未成熟
互聯網行業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行業都已經出現垂直化趨勢或者步入了垂直化時代,最明顯的莫過于電商領域,從過去的淘寶雜貨鋪到現在的各種分類垂直電子商務,如衣服,食品,鞋,童裝等,從大而全轉向細分市場,而社交領域亦是如此,大而全的SNS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于是基于SNS理念的社交圈子被再次細分,新形態的社交方式也隨之顯現,垂直SNS的需求越發明顯。從Facebook的全民社交到Linkin的商務社交,這就屬于垂直社交的一種。
在美國,寵物SPA、寵物旅行、寵物GPS跟蹤甚至寵物奢侈品等生意越來越紅火,位于亞利桑那州的Petsmobility公司甚至發明了一種骨頭形狀的移動電話,把它系在寵物脖子上后,主人即使不在家也能隨時和他們的“小親親”說話。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寵物社交網站也迅速興起,ZooToo、MatchPuppy、DogVacay等網站發展勢頭都很不錯,且完成了大額融資。
國內方面,寵物網站和論壇發展卻一直方興未艾,而隨著社交化趨勢的爆發,以寵物為主題的興趣社交網絡也開始誕生,如近期頗受關注的撲撲網。它的定位是圍繞寵物主人、動物愛好者等群體的垂直社交網站。撲撲網與其他傳統寵物網站門戶加論壇的模式相比,產品形式有一定區別。不少寵物網站重心或者放在電商上,或者專注拓展實體店,而撲撲網只專注于做社區,為用戶提供一個好玩、易用的平臺——為了達到很好的顯示效果,撲撲網甚至采用了類Pintrest的瀑布流顯示方式,并將于近期進行新一輪百萬級別融資。
不過,筆者對這個頗具互聯網噱頭和新時代特色“寵物社交”領域在國內的發展持謹慎態度。國內寵物市場剛剛起步,并未達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成熟度和規模化,而且只在有限的幾個大城市才相對繁榮。尋找到個性化的發展之路也并不容易。而且國內寵物網站普遍規模較小,大多屬于業余興趣,并未形成一個規范化、系統化的產業,缺乏必要的戰略規劃。如果不能順勢而為,真正挖掘出寵物主人們的興趣和愛好并形成獨特模式,國內寵物社區類網站很難發展起來,離盈利更是相去甚遠。
社交旅游網站:旅游沒問題,社交有難度
旅游社交網站是社交網站細分出來的一種類別。旅游社交網站同時具備旅游出行與旅游社區交往的特征,既有基于旅游活動的異地性,也有基于人際交往關系的聚合性,很容易達成目的地與出發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這個領域已經細分化已經很成熟,有和專家互動的,有和朋友交流的,有個性定制的等等,滿足各種不同需求。
Trippy屬于第一種。它的目的是讓旅行者與旅行專家走到一塊,這些專家包括旅游記者、宣傳人員、代理商、產品供應商以及其他本地旅行專家,曾一度被《紐約郵報》形容為“旅行者的Facebook”。Gogobot和Trippy非常類似,它讓你利用你的朋友給你的旅游計劃出主意。人們也許原本就會私底下咨詢他們的朋友,但是Gogohot將社交網絡和旅游徹底融合在了一起。另一家較為著名的旅行社交網站Tripl則走定制路線,旨在將旅行者、當地人和用戶在社交網站的聯系人相連結,并利用社會化圖表、用戶的興趣和位置,建立了最具綜合性的旅游平臺。Tripl采取講故事的方式將你的旅行呈現給周圍的朋友,并將記錄你外出旅行的點點滴滴,將你們的旅行計劃整理好,并制定出個性化的圖標。
社交旅游其實對國內旅游愛好者來說還是比較新的,目前已經有有也去旅行網、咕嚕魚、人人的風車網(已經下線)等。作為一個在前年爆發起來的在線旅行模式,社交旅游似乎很符合現代人們的需求的,但在國內大規模爆發依然很難。目前主流的旅游類論壇,如窮游網、螞蜂窩旅游攻略、走遍歐洲、背包客棧等還是以旅行達人為中心,長篇攻略為載體的形式在運作,他們的社會化主要體現在微博的運用。而Trippy、Gogobot等網站將真實的朋友圈融入旅行計劃之中,強調朋友間平等的分享。
而且,旅游網站運作模式是和一個社會的旅行文化滲透度以及旅行觀念相匹配的。旅行,尤其是出境游在歐美國家已經很成熟,普及程度很高,且無論是經濟、簽證、假期,還是心態上都非常成熟,流程更加簡易,他們的旅行往往很隨意,說走就走。但在國內,除了極少部分資深驢友外,更多的旅行者還是將旅行作為一個計劃,需要認真規劃和準備的事,畢竟麻煩的地點、交通、住宿、簽證等問題都不容忽視。此外,如果單純從分享記錄角度看,在新浪微薄、QQ空間、人人網等大型社交網絡后,有多少人會選擇小平臺來發布分享自己的旅游信息和圖片等,也是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打車應用:“接地氣”也難成大器
出租車打車應用近來屢見不鮮,
“不論身在何處,只需輕輕點擊智能手機上的小按鈕,便可每個人在一分鐘之內就能打到車”,這個愿景正是一些人看好打車應用巨大前景的原因。
在國際市場上,這是一個被證明成熟的市場,互聯網女皇Mary Meeker發布的2012互聯網趨勢報告也提到有關打車方式的變革:“以前是通過排隊等著打車,現在通過Uber等服務,只需用手機發一條打車請求,一輛車就會開到你面前。”的確,結合了LBS地理定位服務以及用車服務,旨在幫助用戶解決打車難的問題,并且能夠節省很多不必要的出行時間,不僅僅對于經常用車的人是一種方便服務,對有什么急事的用戶來說也是非常實用的。
目前,國外一些走在前列的應用產品已經獲得了巨額融資。兩個月前,GetTaxi日前宣布獲得了高達2000萬美元的新一輪融資,將用以加快國際化步伐,目標直指紐約市;此前移動應用Hailo也在AS融資中獲得1700萬美元,作為一家私家車搭乘服務商,Uber的目的也是竭力拓展其國際市場。
國內方面,“打車小秘”、“易打車”、“嗨的哥打車”等應用都早已上線,并擁有了一定的下載量,但是從真實使用情況和效益來看,這類應用照國外同行還相距甚遠,暫時也看不到明顯的上升勢頭。
從生活出發,直面無數生活在大城市人群的剛需,就是這樣一款十分“接地氣”的應用,為什么不適合中國市場?
一方面,國內的出租車市場發展雖然幾近成熟,但卻有些畸形。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幾大出租車公司的壟斷,司機們領的的是相對固定的工資,積極性有限,至少在北京各種理由的“拒載”現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國內的出租車生意固有渠道和方式已經形成規模和習慣,出租車司機們使用智能手機應用完成業務的情況很難大規模發生。而想要簡單復制UB er等與私家車主合作的打車服務,在政策上更是絕對的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