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三網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發展觀前加上科學二字。這意味著四件事:抓住第一生產力;抓住產業高端;抓住市場上的大企業;抓住信息平臺杠桿。每件事開辟一個增量空間,加起來,山重水復就變四通八達了。
三網融合自上而下實現,證明是一條困難的路;而自下而上實現,可能是一條容易的路。
有一個笑話說:中華鱘被擋在了三峽大壩,無法到下游產卵。情況報告給科學院,正當科學家大為緊張,拉開架式立項研究時,得到報告說,中華鱘已經在大壩順利產完卵,游回上游去了。
三網融合就好象這中華鱘“難題”,上面攪盡腦汁苦無良策,其實下邊已將近解決了。
一、現有三網融合路線圖質疑: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
三網融合在世界上,是一個由技術融合導致業務融合,進而實現產業融合的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在中國,由于電信與廣電體制分割造成的障礙,使它成為一個特殊難題。
解決同樣這個難題,選擇不同路徑,難易程度不同。難的路是自上而下解決問題的路徑:先由政府主持權力融合,再推進產業融合,最后才是落地的業務融合與技術融合;易的路是自下而上解決問題的路徑,先從消費者和市場需求出發,推動技術融合與業務融合,再適時推進產業融合,把最難的權力融合擺到最后。
從1998年3月原信息產業部成立起,中國三網融合實際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當時國務院計劃將原廣播電影電視部的廣播電視傳送網(包括無線和有線電視網)的統籌規劃與行業管理、組織制訂廣播電視傳送網絡的技術體制與標準的職能,交給信息產業部。但后來等廣電總局成立后,這一職能并沒有劃歸到信息產業部。這件事顯示,既使有很大權力,解決三網融合的難度仍相當大。
經過中間的曲折反復,2010年1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互聯網三網融合。到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了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地區與城市名單。
然而同1998年那一次比較就會發現,盡管三網融合的切入點,從機構合并,變成了雙向進入。但只是打破體制分割的權力調整著力點,從部委,變成了地方。自上而下解決問題這一點,并沒有變化。待啃的硬骨頭仍然還在。一是上位法仍然缺位,《電信條例》和《廣播電視條例》已不能適應三網融合需要,三網融合的法規有待健全;二是管制機構有待到位。例如IPTV同時受工信部和廣電總局規制,沒有一個三網融合的統一管制機構;三是體制問題有待解決,例如電信廣電體制分割問題、廣電行業的發展體制問題、國有與民營體制關系問題等。如果權力連自身的問題都搞不定,下面的問題,如技術規范融合問題、資本與業務融合問題,就更搞不定了。
但事實上,三網融合并不是只有自上而下一條路可走。自下而上,是人們實際上已經自發在走的路。
人們也許認為,三網融合既然涉及廣電的內容,不自上而下,就不可能解決問題。誠然,三網融合涉及內容管理,具有中國特色,確實僅從消費與市場出發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但是,三網融合真正的問題并不在這里。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實質區別在于,自上而下,是先分蛋糕,再做大蛋糕,是存量調整思路;而自下而上,是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是增量調整的思路。三網融合搞了十多年,難以奏效,不是問題本身難。而是選擇存量調整這一路徑,顛倒了30年來中國人成功地做事情的順序,自己給自己出了難題。
內容管理,根本不是三網融合問題,也根本不需要三網融合來解決。它是三網融合之外的問題,用專門辦法(專門機構、專門機制等)就可以解決。它之所以“被”三網融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分蛋糕涉及利益,被廣電拉來當作問題。如果換個思路,先做大蛋糕,讓包括廣電在內的各方滿意,這種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至少不會成為阻礙三網融合的問題。
三網融合的問題是什么呢?情況正如曾劍秋說的:“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要明白三網融合要做什么,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現在好像還不是特別清楚。”我贊同他說的,最大的問題是“從信息大國向信息強國轉變”,“提升國家的競爭能力”;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國力提高這件事的落腳點。所謂做大蛋糕,增量調整,就是要扭住這個不放。一句話,要解決發展問題。
要解決發展的問題,首先要講發展的道理,這就是發展觀。三網融合難是表面現象,根子是發展觀需要優化。發展觀有問題,容易的事情就會變難。而要把難的事做容易,就要抓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權力只是手段,不是根本動力。
第一個不能看漏的驅動力,在第一生產力上。發展觀離開了第一生產力,就跟科學不沾邊了。具體到三網融合,就是要尊重信息技術的規律,如IP的規律。2009年8月我們在IPTV問題上,難說發展觀是不是科學的。歷史教訓值得吸取,電信業曾長期抵觸IP,結果只是變主動跟著走成為被動拖著走。要想把容易的事情做難,最佳辦法就是跟第一生產力拗著勁來。在VOIP上,在基于IP的IMS上,在微信視頻上,我們仍將面臨這方面考驗。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我認為三網融合在技術上,較多考慮電信技術、廣電技術,而相對忽視電子技術(ICT中偏到CT一邊,弱化了IT),導致信息加工能力弱,這是難以跟上國際潮流做大蛋糕的生產力根源,這個問題現在和將來都是主要問題。與發達國家一比較,這一點顯得特別刺眼。我們在代表先進生產力上,不應未上陣先失分。
第二個不能看漏的驅動力,在產業主戰場上。內容管理之所以“被問題”,與我們的另一戰略考量正好對上了點。這就是把三網融合的產業定位,預設成了產品業。內容問題錯位成了產業全局問題。這就不對頭了。歷史經驗和教訓都表明,產業從大到強的過程,必定是從產品業向服務業升級的附加值提高過程。以往中國搞軟件產品業時,印度將產業戰略定位在軟件服務業,付出同樣勞動,我們費力做大后一抬頭,發現印度產業輕易地做強了。柯達教訓從反面提醒我們,硬把未來服務型業務納入傳統產品業來規劃,到頭害的是自己。用這個觀點再一看,未來三網融合的產業重心,明顯應在服務業,而不在初期的產品業。內容哪里還是三網融合的產業重心呢?如果以服務業(服務平臺和增值服務)的觀點與信息強國的產業定位匹配,內容該由誰管,該誰發內容產品的財,就根本不是主要問題。廣電愿意拿去,就讓他全拿去好了。中國三網融合長期糾纏于這個次要戰場,實際上耽誤了在高增值、高附加值的主戰場上做大蛋糕的機會。相反,如果象印度人當年那樣,立意高遠,從做大產品業,移向做強服務業,將視頻發展的產業重心,放在服務上,就會起到用增量化解存量矛盾的作用(比如視頻電子商務、視頻SNS,天高海闊,為什么要集中在跟宣傳有關又不產生市值的地方呢)。在這個意義上看,互聯網電視也近于偽命題。因為一說電視,首先想到的是設備(電視機)和產品(電視節目),這些都是產業低端。真正的產業高端在視頻,而非電視。因為它意味著IP、意味著移動,意味著視頻服務。這些才是三網融合產業發展的上游方向。
第三個不能看漏的驅動力,在主力軍上。三網融合特別全面,但把主力軍算漏了。誰是主力軍?互聯網民營企業呀!以2009年為例,廣電廣告718億,電信凈利潤超過1400億,但光騰訊、百度兩個企業,市值就達6000億(1000億美元)左右。三網融合把部門、地方官員、半官員型的國企領導作為主力,只想著盤活他們手里的牌,而沒有抓住互聯網企業這個產業最大增值來源,這就無法最有效地做大蛋糕。如果農村改革把農民算漏,誰來給你增產?不增產,不是矛盾越來越多,事情越來越難嗎。雙向進入固然好,是一個大進步,但算算大帳就會知道,在雙向進入的電信、廣電之外,互聯網才是未來市值的大頭。世界最大25個互聯網公司中,6個中國企業全是民營企業,搞三網把互聯網(企業)忘記了,還搞什么三網呢?三網融合光急電信廣電之所急,想電信廣電之所想,作為主力軍的互聯網反而成了配角。十年后再看,不覺奇怪嗎?
第四個不能看漏的驅動力,在信息平臺上。我認為,信息平臺是三網融合能不能達到信息強國目的的關鍵,也是當前主流思路中的盲區。沒有信息平臺,就象沒有資本一樣,就只能交換價值而不能增加剩余價值。現在關于三網融合的各種盤算,較多的是交易型的思路,而不是加工業的思路。沒有強大的信息平臺,三網融合就會淪為視頻簡單再生產,甚至倒騰視頻小買賣,而不可能產生強國效果。這方面不多說,谷虹有本《信息平臺論——三網融合背景下信息平臺的構建、運營、競爭與規制研究》,說得比較透徹,推薦給大家看。
二、自下而上實現三網融合的新路徑:以視頻即時通信為例
上邊這些說法是不是在空談呢?我們讓實踐來說話。首先應該清楚一點。中國的三網融合有兩個,一個在正式文本中,一個在現實實踐中。如果說前者是明修棧道的話,后者可稱之為暗渡陳倉。
事實上,在經歷了三網融合多年推而不動之后,ICT這個產業的人,已經在心照不宣地干了起來。中國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國家,如果實踐中真正隱含著三網融合可行的路線圖,把它總結出來,對于克服多年難題,也許是有助益的。
我注意到,早在2007年,著名的呂廷杰教授就引進了德國Bernd Eylert關于基于FMC(固網與移動聚合)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理論,翻譯了《移動多媒體商——3G時代的致勝之道》。IMS是指基于IP的多媒體子系統(包括VolP)。其最大特點是在固定和移動網絡間實現三網業務融合。VoIP能夠傳輸基于IP協議的人與人之間的實時多媒體通信。其中多媒體就是指視頻電話、音頻、圖像和文本。實時就是即時通信。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2011年,IMS開始成為電信人準備自下而上推進三網融合的一個核心策略。2011年3月,續合元代表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在一個“秘密”報告中,把“基于IMS”的多媒體網,作為NGN(下一代網)體系架構的核心。同與往非IMS的IPTV不同,基于IMS的IPTV進入了電信人的視野。
如果說電信人還在紙上談兵的話,互聯網人在這場暗渡陳倉的比賽中,已經得分了。目前國內VolP產品有阿里通、歪歪語音、QQ/手機QQ,以PC端為主要客戶端。跑得最陜的是騰訊。2012年7月9日,騰訊發布了微信for iPhone 4.2版本,新版本支持語音通話功能,用戶可在iPhone上利用微信,與好友進行一對一視頻溝通。實際使用,可以象《丟手絹》兒歌那樣簡單地在周遭找朋友。這使新概念的三網融合,第一次從空想變成市場支持的現實。
騰訊的微信視頻符合我們所說通過增量調整做大蛋糕實現三網融合的全部要素,是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推出的業務。我們可以總結實踐,從中挖掘未來三網融合可行路線圖的具體線索。
首先,代表了下一代技術的方向,體現技術增量帶動三網融合突破的特征。三網融合監管與技術發展有內在關聯,我國對VoIP業務的監管,在“電腦一電腦”(PC to PC)語音/視頻服務上是放開的,象騰訊QQ、MSN等屬于此類;而微信目前出現的電話對電話(Phone to Phone),不同于以往的電話對電話在于,這里的電話是智能手機(iPhone toiPhone)。對監管來說,智能業務是一項源自IT的新業務,是一個新的增量。三網融合在原有的Phoneto Phone內涉及既得利益較密集,而智能手機中的智能,可以視為一種基于IP并且基于IT的數據增值業務。對這種由技術創新帶來的新業務,在三網融合中是應該積極鼓勵發展的。
其次,推動增值服務產業發展。微信視頻的業務類型,我認為是具有社交功能的聊天服務,是SNS的一部分。它不屬于內容產品,不歸廣電管(如果形成一定數量閾值以上的多點傳播,可以本著傳播節點與責任成正比的原則進行內容管理);也不是電信基礎業務,不歸電信管;而是創新型的IT業務,頂多算電信數據增值業務。這種業務與廣電內容產品和媒體廣告并無矛盾,不是分蛋糕型的業務;同時,它帶來的數據流量,收入歸電信運營商,其中如有涉及基礎業務的部分可以同運營商談判分成,因此與之應是合作關系。它的真正價值來源,在于數據增值(如果說數據流量是貿易,數據增值則是加工)。這種數據加工的價值增量,來自對數據流量形成的信息(如LBS信息、聊天信息等)的聚合處理。這種定位有利于推動產業升級。這同IPTV去爭同一個碗里的同一兩飯帶來沖突的情況,形成對照。
第三,推動大企業三網融合新的業務增長點。視頻即時通信雖然具有三網融合的特性,但并非電信、廣電雙向進入的主要資源。電信、廣電當然也可以從事這樣的業務。同是推動視頻即時通信,電信運營商可能有IMS技術,廣電企業可能有手機電視資源,但騰訊擁有的1億相關用戶及豐富的市場經驗,在做強做優上更有成算。與電信、廣電企業的常規發展不同,一旦政策鼓勵、支持甚至促進互聯網大企業在這種業務新增長點上發展,它們將會以改變互聯網世界前25強里面美國與中國之比的方式,大大增強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推動世界級信息平臺的壯大。歐洲互聯網很發達,但產業競爭力卻不強,癥結就在于他們缺乏象谷歌、阿里巴巴這種世界級的信息平臺,只是在充當互聯網的消費者和跑龍套的。美國和中國當然應該歡迎歐洲這種“助人為樂”(約等于冒傻氣)的定位,但自己是絕不想這么沒出息的(歐洲在25強中被清零,已失去了產業未來10年)。雙向進入表面上使電信和廣電獲得了以往沒有的資源,但站在三網融合的世界格局中再看,似大實小,因為所得無非是歐洲運營商那點東西,靠這些不足以同美國爭雄。相反,微信視頻看起來只是應用,卻似小實大。未來三網融合的可行之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發展觀前加上科學二字。這意味著四件事:抓住第一生產力;抓住產業高端;抓住市場上的大企業;抓住信息平臺杠桿。每件事開辟一個增量空間,加起來,山重水復就變四通八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