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互聯網電視因內容方面受到壓制,那么此前在互聯網電視上投入最少、而在LED、3D等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品牌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關互聯網電視內容匱乏,更新不便的問題屢屢被網友在微博、或者各大論壇提及。
2012年8月7日,上海徐匯區第八法庭公開審理,相信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起訴上海長寧蘇寧電器有限公司、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眾源網絡有限公司(PPS)的案件。據悉,被訴原因是上海眾源網絡有限公司(PPS)作為視頻內容提供商,在未與牌照方取得合作的前提便為TCL生產的智能電視提供內容,所以被版權方起訴,蘇寧則以銷售方被牽扯進來。目前,只有和CNTV、華數合作的視頻內容提供商才有權把內容端口植入TCL智能電視?!暗叵虑椤庇蓙硪丫?/p>
有關視頻網站和互聯網電視廠商的“地下情”由來已久,早在互聯網電視風行之初,包括TCL、康佳在內的彩電巨頭都在互聯網電視平臺建設上投入巨資,包括此前與迅雷、PPS、新浪等建立了互聯網電視內容的合作關系。曾有業內人士透露:“此前優朋普樂公司希望通過向彩電廠商轉讓正版版權獲得收益?!笨梢娨曨l網站將內容轉讓分銷也作為了一個贏利點。而回顧早前TCL--~PPS被告案件,其原因就在于作為國內影視數字發行商,原告北京優朋普樂稱,其獨家享有《王貴與安娜》《少林寺傳奇Ⅱ》《薰衣草》等影視作品的信息網絡傳播權,TCL等公司侵犯了其信息網絡傳播權,請求立即停止生產、銷售“MiTV互聯網電視機”,停止傳播涉案影視作品,賠償經濟損失共計50萬元。那是國內第一宗涉及互聯網電視機的侵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案件,而該案件伴隨著TCL等三公司的敗訴,給互聯網電視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
互聯網電視是一個新興的東西,不僅涉及電視機硬件,內容版權問題也頗為重要。據了解,目前彩電廠商獲取互聯網電視機內容來源有二:一是籌劃公司自己的視頻網站,購買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內容的正版版權;二是與迅雷、PPS等網絡視頻網站合作,為用戶提供相關視頻下載或在線觀看軟件。但是,因為市場的弱小和相關法律機制的不完善,這兩種方式都非常容易發生侵權情形,而彩電廠商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牽涉其中成為侵權被告,如前文數次提到的TCL。
互聯網牌照的發放限制,無疑給尚未壯大起來的互聯網電視企業又潑了一瓢冷水。根據國家廣電出臺的文件,互聯網電視內容提供商必須擁有牌照或者與牌照方有合作,而目前國內只有7家牌照方,分別是CNTV、百視通、湖南電視臺、杭州華數、南方傳媒、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除此之外,但凡是涉及內容提供和使用的雙方,都會成為被訴對象。在互聯網電視播出的內容方面,廣電總局發布的規范指出“持有集成業務牌照的機構要對與其連接的互聯網電視節目服務平臺的合法性進行審核,不得與未持有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牌照的機構所建設的節目服務平臺相連接?!边@意味著互聯網電視廠商與其他民營視頻網站將無法順利合作,而互聯網電視內容將成為由廣電系企業控制的內容。
“這無非是在數字電視基礎上增加幾個廣電集成商提供的點播頻道而已,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大大減弱。”有彩電企業人士如是表示。
與此同時,網友的抱怨也在持續不斷的上升,有關互聯網電視內容匱乏,更新不便的問題屢屢被網友在微博、或者各大論壇提及。而美國暢銷書作家史蒂夫·哈蒙也曾撰文指出“互聯網電視最大的缺陷是——很難找到你想看的節目?!贝送猓捎诨ヂ摼W電視往往有滯后性,其節目都要在有線電視播放一兩天后,才能在網上看到。那么相應的又會讓網友對內容產生不滿。如此一來,互聯網電視在內容方面就毫無優勢可言。
內容匱乏促使洋品牌低調
據了解,目前中國市場上,在互聯網電視領域真正的主導者是TCL、康佳、海信等國產品牌,而夏普、三星等外資巨頭雖然推出了具有上網功能的電視,但是卻始終沒有提供相應的內容。對比各大家電賣場內逐漸占據主流的國內互聯網電視品牌,以及長虹和TCL表示不生產大屏幕的非互聯網電視的決心,與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國外品牌彩電在中國國內市場對互聯網電視卻興趣索然。資料顯示,繼三星去年4月曾推出了互聯網電視產品,而在廣電總局出臺嚴管互聯網電視內容的通知后,三星就不再刻意宣傳電視的上網功能?!皩嶋H上,三星的一些LED電視中都有上網功能,將電視屏幕作為顯示器,能上網瀏覽新聞、股票信息,但這并不是宣傳的重點,而是突出其LED技術?!比遣孰姌I務相關人士表示。同三星一樣的是,在家電賣場內夏普、索尼、飛利浦、松下等洋品牌彩電也都對互聯網電視保持低調,其實它們有些產品也能連接互聯網,但是對比國內國產彩電廠商都在醒目位置打出互聯網電視廣告,推銷員也以此作為賣點在大力吆喝的熱鬧景象,國外互聯網電視廠商要低調很多。
分析背后的原因,很容易就會發現,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內容,以及政策監管的問題。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前互聯網電視監管政策不明朗,存在一定風險,同時正版內容資源匱乏,也是制約國外品牌加大宣傳力度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此前,就有索尼中國有限公司人士表示:“我們早已看到了互聯網電視面臨的政策風險,雖然在國外我們的互聯網電視已經成為主流,但是一直沒有在中國市場投入資源。”
國外品牌的駐足觀望,國內家電的頻頻遇挫,讓新興的互聯網電視行業外表風光卻內心滄桑無限。面對越來越殘酷的競爭市場,視頻網站也在頻頻尋求突破,但是行業發展的不成熟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制約,卻讓視頻網站和電視廠商只能冒著被懲罰的風險進行地下交易。也有一些視頻網站已經在和牌照方、電視廠商合作,比如樂視網、PPTV、優朋普樂等。
作為即將推動下一波互聯網浪潮的產品,互聯網電視的內容供應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內容為王的時代,互聯網電視的競爭中誰占據了內容的優勢,誰就更能占據制高點。當然,如果互聯網電視因此受到壓制,那么此前在互聯網電視上投入最少、而在LED、3D等領域掌握核心技術的外資品牌將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一旦版權問題這把懸在彩電廠商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消失,那么未來的互聯網電視市場,必將又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