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變遷影響著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產生、發展與完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構建是一項長期任務,必須在廣泛、深入、持久性上下功夫,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靜態”為“動態”;堅持將其納入到整個社會系統中,由“獨角戲”變為多元化,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效能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體系。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 生態環境 機制 策略
在青少年所處的整個生存結構中,青少年有意或無意中已經受到了來自于社會的多種因素影響和教育。
青少年心理環境結構存在形態分析
新世紀以來, “80后”、“90后”逐漸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接受主體或建設主力軍。身處多元、多樣態價值與認識信息環境當中,青少年心理時刻受到外界環境、各種制度、不同價值和認識等的影響,其中有積極向上的因素引導他們與社會主流價值與意識形態保持一致,也存在很多消極甚至嚴重傷害青少年心理機制的因素,對廣大青少年造成非常深刻的危害,給青少年心理帶來自身難以消解的多重壓抑。而各種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首先反映在心理或直觀或深刻的感受之上,在長期受到壓抑之后,青少年心理機制即會出現內化或外化的膨脹,最終外化呈現出的便是涵蓋網絡信息平臺、紙媒介、電視、口耳相傳等幾乎所有信息平臺上傳播的青少年組織或參與暴力、淫穢等危害公共安全的惡性事件,以及出現憂郁等精神性疾病甚至自殺輕生等殘害自身的現象。
青少年成長需要社會系統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青少年心理結構系統的存在樣態由環境、價值、制度、認識、自身等各因素共同構成,每一種因素均受到客體的影響,同時對于主體而言又發生著不同的作用。特別是很多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未進入到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培養認知當中,導致青少年心理結構形成與社會系統的運行發展缺乏有效統一,直接影響著個人與集體對于社會和自身的認知,必然導致對于社會現象或個人境遇的多樣思考和外在表現,即出現了很多嚴重背離社會主流價值活動的認知和事件。青少年心理結構與社會系統及其子系統結構緊密聯系,青少年教育顯然與整個社會的發展形態息息相關,在現實生活中,過多的強調將青少年教育與學校教育教學劃等號是一種責任的缺失。
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構擬與呈現
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與社會系統所強調的生態環境是對應關系,但并非一一對應。大體包括社會、制度、價值、認識、意識形態、感知、自身等多種結構環境子系統,青少年處于社會系統當中,受到來自社會、人、自然互動關系所生成的多種因素的影響,并受到來自外界的影響和壓力,即感受到不同的壓抑,這些影響和壓抑一方面推動青少年獲取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高度一致的心理及行為反應,即可能正面的價值認知得到膨脹和擴大,自身處于正向發展,另一方面促使青少年以自身與他者對比過程中,產生落差、逆反與消極等心理反應機制,從而生成外化為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法制道德規范不相適應甚至背離的行為現象。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多起涉及青少年援交現象,即反映了社會系統中多個環節的缺失,也顯現出對于金錢和有趣感覺的盲目跟風效仿,尋求刺激和快感等多種訴求,個體性特征極其明顯,需要整個社會系統相關機制的健全和運行保障。
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結構中,所有因素均處于雙向互動交流機制中,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反饋宏觀,在這樣的運行機制中,外化反映在社會到單位或集體、再從單位或集體到個人行為,其中最重要的是單位或集體功能的有效實現,而中心在于整個心理生態環境系統的有效生成,使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得以持續健康地存在。在這一生態環境系統中,青少年由于面臨不同的價值取向及力量驅動,自然存在不同的心理生態環境特征,特別是全球范圍內各種文化的碰撞交融,青少年作為受教育者,同時也對接受的各種信息進行自身的能動反應。這種反應在青少年時期主要來自于外在的引導和規范,因為在當前的教育培養環境之下,青少年很難自然地發展成為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
作為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結構中各種因素的對應機制載體,社會系統中宏觀現象與微觀現象是構建起個人行為與社會系統的關系,這是基于對社會系統的總體審視與把握提出的。實現的目標卻是內化為每一個社會存在個體所應擁有的權利價值的體現,如同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將宏觀的社會思想內化于個體的德育素養,這是受社會結構制約和影響而產生的結果。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就像人類的其它活動一樣,具有強烈的社會性,但此種社會性較之一般的諸如法律、社會自身等活動,更加具有意識形態性,存在的形態是觀念形式的,在我國體現的即是對綱領的認同。而青少年作為心理生態環境運行的能動主體,因為關系、制度、方針、原則等要素構成了各自獨特的特點,互相之間均處于相互影響的動態關系中,這種互動關系構成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性呈現。然而,由于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系統的組織自身缺乏強有力的科學指導和有效教育引導,使得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無法完成應有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任務。
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建設的對應策略與功能實現
青少年除了工作、學習在特定區域和單位完成,還要在社會中從事交友、購物、旅游等活動。處于特定的環境、與特定的人產生聯系、感受到特定的事物影響等,都可能導致一個人產生具有個體性的反應和行動,故而在社會條件變化的同時,應當從社會全局來認識、評價及推動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確保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建設投入獲得公共資源的對應匹配。
在社會系統對于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而發生的隱性功能,其實質在于潛移默化的媒介信息介入與接收,這一隱性功能多以顯性的各類社會改造與社會運動而得以彰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主要集中在經濟建設成果方面,精神文明建設即先進性文化建設仍然處于“口號——運動——口號”這樣的形態中,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建設極不相稱,特別是把這樣的一種現實存在納入到社會學的研究范疇,不難看出,過多強調凸顯政績性、趨利性的實踐活動主導社會系統的演進,就出現了當前社會上一系列的偽慈善、地溝油、豆腐渣工程、冷漠、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負面社會事件。這里須強調當我們吃、穿、住、用、行等基本人類生存權都受到時刻威脅時,這樣的社會生態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底線的滑坡,更反映出我們在思想觀念體系建設方面的缺失,其中很重要的一塊便是基于社會系統總和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乏力和無助。同時,社會變遷深刻影響著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產生與發展,其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得到完善并實現目標和價值。
未來一個時期,我們需要建立起完備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體系,在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實踐中不斷創新教育觀念,緊跟時代潮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沒有思想觀念的先進性,就沒有實際工作的創造性。同時要完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內容體系建設,要求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內容必須“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指導,保證正確的價值意識形態方向;必須實現從傳統向高科技知識的轉變,要在繼續普及基礎知識、加強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引導青少年樹立維護黨和國家利益的觀念;樹立國家利益至上觀念,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加自覺地接受和內化思想政治要素內容,以實際行動為國家改革、發展與穩定作出貢獻。
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習慣。社會基于某些規則運作時,多個系統要素互相產生也許正面的也許是制約性的作用,相對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而言,必須是自身應有的對他者具有正面影響的作用稱之為功能。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系統的在社會系統中的功能性探討,首先要解決的是與外部環境系統的適應問題,即為了保證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的有效性而具備的資源性準備,在此基礎上,系統目標才得以完成,在這一過程中,難免出現“僭越”的可能,此時需要整合性的功能來調試系統內部的各種矛盾和利害關系,使系統獲得平衡即正常有序的開展活動,但此活動又要求所有系統成員遵守對于組織而言具有價值的制度性要素。
總之,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構建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單靠上幾節教育課、聽幾次報告或通過組織手段泛泛地進行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廣泛、深入、持久性上下功夫,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靜態”為“動態”,堅持把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納入到整個社會系統中,使其由過去的“獨角戲”改變為多元化,從而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效能的青少年心理生態環境體系。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本文系海南大學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項目編號:hdjy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