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幣體系中,市場價格機制具有三個特征:“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和“向上看齊”規律;在這三個特征的基礎上,任何相對價格的調整,都會導致單向的“棘輪效應”,不斷震蕩,使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漲。這就是在紙幣體系中的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
貴金屬貨幣是商品貨幣,具有自身的價值;紙幣是符號貨幣,自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是價值的符號。因此,在紙幣體系中,市場機制運行有著與在金屬貨幣體系中不同的重要特征。在這些特征的基礎上,經濟體系中的一些微觀行為將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而對于這個類型的價格總水平上漲,貨幣政策是失效的。
紙幣的被動性膨脹
兩種不同的關系與兩個不同的經濟范疇。與價格總水平上漲相對應的流通中紙幣數量的增長是紙幣膨脹,因而,紙幣膨脹總是和價格總水平上漲同時出現。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反面就是紙幣貶值,因而,紙幣膨脹也總是伴隨著紙幣貶值。所以,價格總水平上漲、紙幣膨脹和紙幣貶值三者總是同時出現的。但是,同時出現的現象,卻可以有不同的因果關系。一種關系是:紙幣膨脹導致了價格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的出現,紙幣膨脹是原因,價格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是結果;另一種關系是:價格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導致紙幣膨脹,價格總水平上漲和紙幣貶值是原因,而紙幣膨脹則是結果。前者是主動性紙幣膨脹,后者是被動性紙幣膨脹。
價格總水平上漲與被動性紙幣膨脹。當主動性紙幣膨脹導致的價格總水平上漲對經濟過程造成的危害,為人們較普遍地認識后,在一般條件下,紙幣發行當局不再會輕易實行主動性紙幣膨脹,不僅如此,各國政府還力求控制紙幣膨脹以抑制價格總水平上漲。但是,即便如此,價格總水平仍然不斷上漲,紙幣仍然不斷膨脹。這是因為,價格總水平上漲并不簡單地只與流通中紙幣數量相關,而且還與經濟過程的許多實際因素相關,當這些因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時,價格總水平上漲又迫使紙幣發行當局使紙幣膨脹與價格總水平上漲相適應。我們將這種在實際經濟過程中形成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的壓力下,紙幣發行當局被迫大量發行紙幣而導致的紙幣膨脹稱為被動性紙幣膨脹。在主動性紙幣膨脹的情況中,可以將價格總水平看作流通中紙幣數量的函數;而在被動性紙幣膨脹的情況中,則相反,可以將流通中紙幣數量看作價格總水平的函數,即M=F(PS)其中,P S 是價格總水平,M是流通中的紙幣量,F是函數符號。
被動性紙幣膨脹原因分析。價格總水平上漲之所以會迫使紙幣發行當局使紙幣膨脹,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價格總水平上漲會迫使政府在使紙幣膨脹或者使生產下降的兩難中選擇,而政府往往不得不選擇前者以保證經濟的增長。決定價格總水平的宏觀因素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達
(1)
其中,N是貨幣流通速度, 是勞動者總量,是社會產品價
值構成, 是生產第 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 則是
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相對變化率。
從(1)式可得
(2)
為了簡單,假定
(2)式可寫為
(3)
(3)式等號左邊是生產勞動者數量的變化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率之和,代表著社會經濟的生產和產出變化狀況。從(1~3)式,可以看出,當價格總水平因非貨幣因素而上漲時,即
時,如果流通中紙幣量的相對提高率低于價格總水平的相對提高率,即
那么,等號右邊是負數,左邊也必然是負數,即:或者生產勞動者數量減少,或者勞動生產率降低,或者兩者同時降低。這就意味著社會生產的衰退。只有流通中紙幣量的相對提高率等于價格總水平的相對提高率,即
社會生產才能維持原狀。
由此可見,當非貨幣因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時,政府陷入兩難境地:要么提高紙幣發行量,使紙幣膨脹以適應價格總水平上漲;要么使社會生產衰退。這往往迫使政府適應于價格總水平的上漲而使紙幣膨脹。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含義。絕對價格向下剛性是指:在紙幣體系中,商品的絕對價格只能向上升,不能向下降, 即只能有
不能有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是一種理想狀態假定,以便于說明相關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的本質過程。實際上,根據具體情況不同,有些商品的絕對價格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小。這種情況可以稱為部分剛性。令
為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系數,其中, 是第 種商品
絕對價格的相對變化率, 生產第 種商品的勞動生產
率的相對變化率。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系數 ,表示第 種商品絕對價格的相對變化率與生產第 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相對變化率的比例。
我們假定,勞動生產率總是提高的,即 ,因此,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含義又可以表達為
但是,實際上,根據具體情況不同,也有可能會出現
的情況。
當 時,表示第 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小。這就是部分剛性。當 時,表示第 種商品的絕對價格下降的程度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相同。當 時,表示第 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會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要比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大。
實際上,有些商品的絕對價格可能是部分剛性,即
也就是,第 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程度小。這里, 表示了部分剛性的強度或大小。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形成。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為價格向下剛性提供了基礎背景,在這個基礎背景下,商品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向下剛性和貨幣工資向下剛性的初始壓力,導致了商品的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形成。
第一,絕對價格剛性形成的基礎背景。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形成的基礎背景是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為絕對價格向下剛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條件。在金屬貨幣體系中商品絕對價格的變化取決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與生產金屬貨幣的勞動生產率兩者之間的相對變化,因而,絕對價格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不會有絕對價格剛性。而在紙幣體系中,絕對價格的變化則取決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和流通中紙幣數量等因素之間的相對變化。在紙幣體系中,流通中紙幣數量往往會被動性膨脹。這就使得流通中紙幣量的相對增長率有可能被動性地一直高于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增長率,從而有可能使絕對價格總是向上升,而不向下降。因此,紙幣的被動性膨脹為絕對價格向下剛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條件。
第二,絕對價格剛性形成的初始壓力。對于絕對價格剛性的形成,存在著來自經濟主體的初始壓力,這種初始壓力來自于兩個方面。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第一類初始壓力是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向下剛性,即銷售者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貨幣收入。在銷售量不變的假定前提下,商品的絕對價格降低,商品的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就會降低。銷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貨幣收入,因而也就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絕對價格。在金屬貨幣體系中,銷售者的這種傾向是毫無作用的,因為,絕對價格的變化僅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相對變化率。而在紙幣體系中,銷售者的這種傾向就會迫使紙幣被動性膨脹,從而使商品的絕對價格不下降。
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的第二類初始壓力是貨幣工資向下剛性,即工資收入者不愿降低自己的貨幣工資。與銷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貨幣收入一樣,工資收入者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貨幣收入——貨幣工資。在貨幣工資不降低的情況下,如果商品的絕對價格下降,企業的利潤和利潤率就會下降,而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剛性同樣也意味著企業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利潤和利潤率,所以,企業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絕對價格。在企業的這種傾向的壓力下,紙幣會被動性膨脹,從而使商品的絕對價格不下降。在銷售者的貨幣收入向下剛性和貨幣工資向下剛性的初始壓力下,紙幣會被動性膨脹,從而導致商品的絕對價格向下剛性。
“向上看齊”規律和“棘輪效應”
“向上看齊”規律。由于絕對價格向下剛性,相對價格體系調整時,任何一種商品的絕對價格都不會下降,所以,相對價格體系的調整只能通過各種商品絕對價格不同程度的提高來實現。這個過程在現實經濟中表現為“向上看齊”規律。在現實經濟中,當價格體系需要調整時,實際上就是商品的相對價格體系需要調整,這時,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常常說某些商品的價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實,某些商品的價格偏低,也就是另一些商品的價格偏高,但是,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不會說這一類商品價格偏高,也不會去降低這類商品的價格;而只是說某些商品價格偏低,去調高這些商品的價格。在現實經濟中,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的這種選擇,可以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齊”規律。
消費者的感受可能是與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的感受相反的,他們往往會覺得一些商品的價格過高,但是,他們不是市場價格的主導者,無法決定市場價格的走向。生產者、銷售者和價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場價格的主導者,他們的行為決定了市場價格的走向。
“棘輪效應”。對于紙幣價格體系而言,由于“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和“向上看齊”規律,如果某種商品的價格高于合理價格(由價值決定的價格)時,就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上升;而如果其價格低于合理價格時,卻不會帶動其他商品價格下降。這是一種單向的“棘輪運動”,這樣不斷地震蕩,就會使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漲。這可以稱為“棘輪效應”。
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與貨幣政策失效
在紙幣體系中,在“紙幣被動性膨脹”的基礎背景下,絕對價格具有“向下剛性”,并由此產生了“向上看齊”規律;在“絕對價格向下剛性”和“向上看齊”規律的作用下,任何相對價格的調整,都會導致單向的“棘輪效應”,不斷震蕩,使價格總水平持續上漲。相對價格的調整是單個種類的商品及其市場變化的行為,是微觀行為。因此,這種由相對價格調整所導致的價格總水平上漲,就是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有三種類型: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市場機制調節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和需求剛性的價格總水平效應等。
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是自紙幣體系出現以來,價格總水平一直在上漲的最基本的原因。只要是商品經濟,只要勞動生產率發生相對變化,勞動生產率相對變化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就會出現。只要市場機制調節運行,市場機制調節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就會出現。這兩類價格總水平上漲是無法避免的,客觀存在的。在紙幣體系中,這兩類價格總水平效應,會使價格總水平上漲成為日常經濟現象。不過,他們本身是溫和的,其導致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率,可能不會超出3%。這是一個估計數據,因為,排除歷史上重大的價格總水平上漲,日常平均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率大體沒有超出3%。然而,這種溫和的價格總水平上漲,會產生“積累效應”,圖1表示了這種情況。
圖1中,是價格總水平上漲率,t是時間,A點是加速轉折點,在A點之前,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導致的價格總水平上漲率是溫和的,當到達A點后,產生自激型價格總水平上漲,價格總水平上漲率迅速提高,產生惡性價格總水平上漲。
微觀行為的價格總水平效應對應于被動性紙幣膨脹,對于這類價格總水平上漲,由于其原因并非紙幣膨脹,而紙幣膨脹只是價格總水平上漲所導致的后果,所以,僅僅依靠管理好紙幣發行數量,并不能達到治理的效果。不僅如此,如前面所說明的,如果僅僅壓縮紙幣發行量,很有可能造成經濟衰退。所以,對于這種類型的價格總水平上漲,貨幣政策一般是達不到治理效果的。這就是貨幣政策失效。當前我國的價格總水平上漲,就是與被動性紙幣膨脹相對應的,所以,僅依靠貨幣政策是難以治理的。
(作者分別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當代經濟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講師、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