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本內容概括為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是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
社會主義的旗幟就是公平正義。社會主義思想自形成以來,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較多爭議。依筆者看來,公平正義應當成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區別的本質特征之一,社會主義應當更多的體現公平正義。正因為此,社會主義才能成為人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要義。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完整內容。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公平正義是其核心要義。公正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石,在整個理論體系中具有統領的作用。其基本內容包括,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判斷社會公正與否,要以人民獲得利益是否公平、人民是否滿意、人民是否感受到公正為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公正觀中所說的公平正義,是起點公平、機會公平和結果公平的統一,是實體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動公正的統一;公平正義是歷史、具體、相對的,是漸進實現的;不能脫離公正漸進實現的現實搞一蹴而就,追求所謂的絕對、抽象的公正。
當代中國的迫切呼喚。當代中國正處于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期。雖然這個轉型已經走過了三十多年,但轉型期仍沒有結束。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框架,但遠還不能說完善。轉型期,由于利益多元,各種矛盾凸顯,社會公正已經成為執政黨、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眾最為關心的問題。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既是化解矛盾糾紛、實現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又是創新社會管理、推進改革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蘊含,更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
對政府的要求。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中國經濟以年均近10%的增長率奇跡般快速增長,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世界第十位躍居到第二位,實現經濟總量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由于經濟迅速增長,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領域,公正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實現。但在很多領域,公正仍然處于一個漸進的實現過程,存在諸多有待改進之處,如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人們訴求表達渠道受限、全社會誠信缺失、特權和腐敗嚴重地影響到黨和政府的公信力,等等。
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最重要的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嚴格保障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的實現。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賦予了中國公民各項權利。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相比,中國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其全面性毫不遜色。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使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很好落實,切實地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同時嚴格限制公權力的使用,使政府各項行政權力的行使,都建立在法律允許的基礎上。一句話,就是嚴格限制公權,充分保障私權。
中國目前存在的一個基本矛盾,是公民權利的實現與政府公權力之間的矛盾。政府公權力逾越了法律允許的軌道,壓抑了公民權利的實現。這是造成憲法賦予的公民各項權利,相當多的一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得到落實或沒有得到很好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單純的發展觀,只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了公民權利的提升,也是導致公民權利不能實現或不能充分實現的重要原因。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但勞動者的諸多權利,特別是農民工的權利,在工資收入、勞動保障和工作條件等方面,沒有得到尊重或沒有得到應有尊重。“資”強“勞”弱,深刻反映了勞工權利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受到了諸多限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各級政府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提升勞動者權利實現程度,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每一位勞動者,都能夠享受到同樣的權益,使農村居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同樣的權益,進而提升中國公民權利實現程度。
為中國公民提供日益增多的公共產品與服務。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一項基本任務就是要為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上的每一位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中國“十二五”規劃,將基本公共服務范圍概括為九項,即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人口計生和環境保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的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教育和醫療衛生。雖然近年來,特別是“十一五”期間,中國各級政府在為公民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與公民的巨大需求相比,仍然還有較大距離。
中國目前存在的另一個基本矛盾是,公民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巨大需求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方面的矛盾十分尖銳。而要解決或緩解這一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的步伐,進而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與服務。
各級政府必須講公正之理。中國各級政府作為社會的引導力量,應當成為公平正義的化身。要構建一個和諧社會,中國各級政府必須將公平正義作為自身的核心價值理念,并在自身的行為,即公權力運用的各個方面,包括依法行政、加強權力監督、降低政府運用成本等方面都充分體現這一價值理念。而不是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為重要的利益攸關方出現,竭力追求自身利益,與民爭利。只有這樣,公平正義才會成為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的基石。
當前迫切需要做的兩方面工作
政府必須講誠信。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一定是誠信的社會。而一個誠信的社會,需要執政黨、政府乃至每一個人都能恪守誠信。加強對公民的誠信教育,特別是加強政府自身的誠信教育尤為關鍵和重要。各級政府,包括執政黨自身,都應當將誠信作為自身工作的基本要求。政府出臺的每項公共政策,包括對公民的一些允諾,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論證,反復推敲,政策一旦出臺,就應當嚴格兌現,而不是朝令夕改,讓公眾不知所云。
政府必須講道理。中國各級政府必須把講公正之理放在首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公權力運用方面,例如農村土地占用和城市房屋折遷,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和一些公共政策的出臺,背離了公平正義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雖然政府每一個行為,出臺的每一項政策,相關部門都能給出各種理由,但往往缺乏核心的要素,那就是將公平正義丟棄了。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等活動中不講道理,或不講正義之理,這是中國目前群體性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公民個人來說,公平正義也應是每個公民努力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只有每個公民都把公平正義作為核心價值理念,才會形成全社會廣泛認同的核心價值理念。
必須建設能夠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
要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制度公正是必備前提。因而制度設計的合理與否尤為關鍵。要改變我國一些領域的不公現象,必須從社會政策制定、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與法制建設等方面著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利益均衡和權利保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即建立一個能夠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
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公平正義就不僅是一種倫理價值,更重要的是法律、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體系。一個較為完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的制度,從內容上看,主要包括兩方面。
一是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只有切實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位公民的權利,特別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各項權利實現,才能最大限度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二是為公民提供日益與需求相適應的公共產品與服務。作為一個公共服務型政府,各級政府必須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與服務,特別是在當下,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且必需的公共服務,這是推進社會公正的最重要內容。只有堅持使發展的成果惠及社會全體成員,才能增加廣大社會成員的認同感,并有效擴大內需,保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要保證上述兩方面實現,涉及到政治經濟體制諸多內容改革。包括拆除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打破行業壟斷,實現黨政分開,加大對公權的監督與約束機制,保障司法系統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嚴防司法腐敗等多項內容。
只有在一個完善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基礎上,才能夠形成以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石“社會意識”。如果不能建設能夠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存在”,要樹立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社會意識”是不現實的。而要建設這樣一個“社會存在”,從中國當下的現實看,就必須加大改革的步伐,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特別是加大政治改革的步伐,推進民主政治進程,進一步完善中國現有的各項政治制度。
(作者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