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西南交通大學2011屆畢業生就業觀與就業行為、就業結果的實證研究,發現職業報酬觀、職業環境、用人單位類型對大學生就業有顯著影響,求職次數與就業機會的獲得,求職目標是否清晰與就業滿意度呈正相關。因此,應幫助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端正就業態度,樹立明確職業目標和合理職業報酬觀,以及正確職業苦樂觀。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 就業影響 實證研究
就業觀是價值觀的一部分,是大學畢業生判斷就業單位好壞的標準和是否選擇該單位的潛在驅動力。就業觀總是先于就業行為,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業觀念決定著大學生能否成功就業以及就業滿意度。筆者通過對西南交通大學2011屆畢業生的就業觀展開調查,并結合具體的就業狀況和就業滿意度,以期從中找出高校畢業生就業觀與就業之間的聯系。
研究假設及研究方法
研究假設。假設一,理性人假設。筆者將就業主體——高校大學生假設為理性人。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自身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并初步形成一個滿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就業設想。假設二,就業觀影響大學生就業行為。就業觀作為價值觀的一部分,是大學生評判就業單位好壞和選擇是否就業的決定性因素。假定當前的外部環境——國家經濟形勢、就業政策、產業結構、用人單位等要素不變且每位同學均了解,那么,影響大學生就業行為因素就是就業觀。假設三,就業觀影響大學生就業滿意度。就業觀作為一種主觀因素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業結果是否滿意與就業預期密切相關,符合預期則滿意,不符合預期則不滿意。另外,就業預期是就業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假設就業觀影響大學生就業滿意度。
自變量和因變量的界定。自變量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因為就業觀是主觀感受,具有高度個人化和隱蔽性的特點,所以,在實施調查前,分析之前多次與求職大學生進行訪談的內容,選取了大多數同學反復提到的影響因素作為就業觀的重要內容。在調查中,筆者將就業觀具體分為職業發展空間觀、職業報酬觀、職業環境觀、職業美譽度觀和求職成本觀。職業發展空間觀是指是否符合自身興趣、是否專業對口、是否有上升空間、是否具有工作挑戰性、是否有培訓機會;職業報酬觀是指對工資報酬、福利保障的重視程度;職業環境界定為工作是否穩定、工作環境舒適程度、工作單位所在地域;職業美譽度界定為用人單位性質、用人單位規模、用人單位知名度和職業本身的社會地位;求職成本界定為求職次數、求職方式、求職途徑、求職自主決定權。
因變量為大學生就業機會獲得與就業滿意度。首先關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結果即就業機會的獲得;其次是就業滿意度。其中,就業機會獲得通過最終是否簽約來衡量,就業滿意度通過畢業生預期收入和實際收入的對比以及對就業結果是否滿意來衡量。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60份,有效問卷為452份,有效回收率為98%。調查對象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了460名2011屆應屆畢業生,不包括報考研究生(免試就讀研究生)的同學;調查時間為2011年6月。在問卷進行整理、篩選和核對后,對有效問卷進行編碼,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并得出結果。
研究結果分析
本次研究共收回452份有效問卷。基本資料如下:男生357人,女生95人;城市學生127人,城鎮學生110人,農村學生215人;已簽約學生人數426人,未簽約人數26人。
就業觀與就業機會獲得的關系。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為自變量,以是否就業為因變量,建立Logistic模型。從各個變量回歸系數的顯著度來看,對大學生是否就業有顯著影響的因素有職業報酬觀、職業美譽度、求職代價。細分到各個具體因素,并從大到小排序依次為求職次數、工資報酬、工作單位性質、用人單位規模、用人單位知名度。其中求職次數與就業結果呈顯著正相關,工資報酬、工作單位性質、用人單位規模、用人單位知名度對就業結果呈顯著負相關。結果顯示,對工資報酬、工作單位性質、用人單位規模和知名度要求越高,獲得就業簽約的可能性會降低。
就業觀與就業滿意度的關系。以就業觀為自變量,分別以就業后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評價為因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與就業簽約后月收入有顯著相關性的就業觀變量是求職目標、就業前的目標月收入期望值、工作單位性質、就業區域選擇。其中就業前的目標月收入期望值對就業后月收入的影響最大,職業目標是否清晰其次、工作單位性質和就業區域選擇隨后。從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后的就業滿意度的分析結果來看,對大學生就業滿意度有顯著影響的是工作環境、簽約后月收入、工作的挑戰性。其中簽約后月收入有正向影響,工作環境和工作的挑戰性具有負向影響。可以看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是看重經濟利益,不愿意接受有挑戰性的工作,在求職過程中對工作環境的舒適性越強調對就業滿意度就越低。
調查結論與探討
從Logistic模型的數據與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職業報酬觀對大學生就業有顯著影響。工作報酬對就業簽約機會的獲得和簽約后的滿意度均有顯著影響,說明大學生十分看重顯性的經濟報酬;第二,職業環境對大學生就業顯著影響,呈現負相關,說明越是追求工作環境的舒適度、規避工作的挑戰性,獲得簽約機會和就業滿意度都會降低;第三,用人單位類型對大學生就業有顯著影響,呈負相關,說明同學們仍然追求大企業、國有企業、知名企業,不愿意去私人企業、小企業;第四,求職次數對就業機會的獲得呈顯著正相關,說明能正確對待求職過程、具有抗壓能力的大學畢業生能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五,求職目標是否清晰與就業滿意度有正相關,說明在大學期間明晰自身發展目標的大學生能夠有更好的就業滿意度;第六,在問卷中設計中其他因素,如個人興趣與職業的匹配、能力與職業的匹配與就業簽約機會的獲得、就業滿意度之間沒有顯著相關。這說明大學畢業生還未對自身的興趣、能力與職業間的關系進行了解與重視,并未作為就業的考慮因素。同時,專業對口與否與就業簽約機會的獲得和就業滿意度之間也沒有顯著相關。
關于大學畢業生就業對策與建議
人的行為受其觀念支配,引導大學生樹立符合實際的就業觀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幫助大學畢業生在理想與現實、需要和想要之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確定適合自己的就業標準,制定可行的就業路徑,才能實現有效就業。
幫助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從調查分析看,仍然存在很多大學畢業生非??粗仄髽I的性質、類型和規模,常常將中小企業拒之門外。高校應該幫助學生們認真地對未來工作世界進行分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各種類型的用人單位都有其優缺點,不應所有畢業生都去擠知名大企業、黨政機關單位的獨木橋。通過為大學生做就業形勢分析報告,傳遞就業形勢信息、用人單位信息等讓大學生更加了解外部環境,便于作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幫助大學生端正就業態度。從調查分析中可知,學生基本依靠學校招聘會和家庭關系找工作,對于自主開辟渠道的非常少。因此,高校就業指導過程中需要對大學生就業心理進行細致輔導,使其擺脫一味依賴學校和家長的思想,擺脫“等靠要”的被動思想,積極主動地為自己開拓就業渠道;同時,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自信心,改變一次應聘就簽約的不切實際的想法。
幫助大學生樹立明確的職業目標。從調查分析看,有明確職業目標的學生就業滿意度更高。目前高校已基本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專題講座,學校要充分利用這一平臺,幫助大學生制定較為明確的職業目標,為求職及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幫助大學生樹立合理的職業報酬觀。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非常看重工作報酬,同時也與大學畢業生的職業滿意度高度相關。高校應嚴格向大學生指出,不要將報酬作為影響自己判斷決定的第一要素,而應當將目光集中在從工作中能得到哪些方面能力的鍛煉,有無更好的空間等要素,充分考慮自己的長遠發展。
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苦樂觀。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到,大學生對于偏遠地區、具有高挑戰性的工作選擇比例較低,同時對于創業大多數同學是敬而遠之。對于剛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過分追求舒適、穩定、物質報酬等因素,特別是追求與自身閱歷、經驗、能力不相符合的享受,首先會影響其簽約就業,其次也會影響其就業滿意度,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其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高校需要采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對大學生進行苦樂教育,使其正確認識苦與樂、當下與未來的辯證關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苦樂觀,實現大學生的順利就業與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