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深入揭示了個人主體地位的確立和個人主體性的發揮與現代社會的生成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馬克思個人主體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啟示是:既要促進個人主體的生成發展,又要超越西方歷史上曾經演繹過的狹隘的個人主體性,形成中國式的、與他者和諧共生共進的新型個人主體。
【關鍵詞】馬克思個人主體論 中國現代化 新型個人主體
個人主體論是馬克思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理論長期被忽視。馬克思理論寶庫中的個人主體論思想,對于解決中國現代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個人主體論的主要思想
“個人主體論”主張個人應該在與客體和他者的相互關系中擺脫依附性,確立主體地位,形成獨立人格;個人應該充分發揮主體性,即個人作為活動主體在與客體及他者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馬克思這一個人主體論思想蘊含于其社會歷史理論之中,他深入揭示了個人主體地位的確立、個人主體性的發揮與現代社會的生成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
個人主體與市場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現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或商品經濟,而個人主體與市場經濟之間存在內在聯系:一方面,市場經濟為個人主體生成和個人主體性發揮提供基礎;另一方面,個人主體的確立和個人主體性的發揮是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即在市場(商品)經濟中不存在主奴之間的依附關系,只存在交換者之間的等價交換關系,這種交換關系是不同交換者之間形成主體性自由平等關系的根本原因。這種“主體性自由與平等”關系指的是:其中每個人都是以主體的身份與對方發生關系,每個人都處于自主的活動狀態??梢?,在商品經濟的社會關系中,每個個體都是具有自己權利的自由人。正如馬克思所指出:從交換行為本身出發,每一個個人,都反映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交換主體,在自愿交易過程中確立了個人的自主和自由;交易中,雙方都不使用暴力;雙方都把自己當作手段,或者說當作提供服務的人,只不過是當作使自己成為自我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同時,交易方的另一個人也被承認并且被理解為同樣是實現其自己利益的人。因此,交易的雙方都知道: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雙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獨立之中,共同利益其實就是各自利益的平等交換。①個體成為獨立主體的前提是其擁有自己的產權。馬克思說:交換過程中的各主體表現為商品的所有者,勞動和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所有權構成基本前提條件,如果沒有這個前提條件,就不可能通過流通而實行第二級的占有。個體只有通過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所有權,才能在流通中占有他人勞動,個人只有作為交換價值的所有者才能成為流通的主體。②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為了使作為商品的物彼此發生關系,商品監護人必須作為有自己的意志體現在這些物中的人彼此發生關系,因此結果是這樣的,一方只有符合另一方的意志,就是說每一方只有通過雙方共同一致的意志行動,才能讓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別人的商品。③可見,市場交換行為是基于產權的等價交換??傊袌鼋洕谋举|是交換經濟,而交換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承認交換雙方基于產權的主體性地位,否則就沒有市場經濟。
個人主體生成發展與社會歷史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等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發展三階段和社會發展三形態的理論,深刻揭示了個體發展與社會歷史發展的關聯。④第一,在前現代社會,共同體壓迫個人是一種常態,這緣于個人依附于共同體,個體只是共同體的一個消極的組成部分,沒有自己的獨立性,個人主體尚未發育形成。第二,在現代社會,個人擺脫了對共同體的依附和其他人身束縛,具有了獨立性,個人主體終于破土而出,發育形成。馬克思充分肯定了社會發展的這一階段對于人的發展的重大意義,同時也對這一階段進行了深入批判,即現代性批判,這種批判其實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批判。在這一階段,個人形式上取得了主體地位,但實質上個人處于被自己的創造物奴役和壓迫的異化狀態(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引者注),而且不同個體之間的發展失衡,并導致劇烈的沖突,從而產生了嚴重的現代性危機。第三,到了未來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一方面,每個人都獲得了真正的獨立和自由,自由個性獲得了充分發展,另一方面,形成和諧的主體間關系——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這時,個體之間、個體與共同體(集體)之間的關系的辯證性才充分顯示出來。
馬克思個人主體論對解決中國現代化問題的啟發意義
從馬克思個人主體論中可以領悟到:個人擺脫血緣共同體的束縛和其他人身依附,個人的主體地位確立起來,是社會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重要標志;個人主體的生成發展與現代社會的生成發展形成互相促進的關系,人的現代化與社會現代化之間形成互相促進和互為條件的關系;我們追求的現代化本身就包括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個人主體的生成、獨立人格的確立乃至自由個性的形成。
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批判中可以獲得重要警示: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缺陷是十分嚴重的,它導致了嚴重的異化和個體間的劇烈沖突。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中國必須吸取教訓,超越西方現代化模式,走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創造出一種新的健康和諧現代化模式。具體而言,處于現代化過程中的我們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要改變貶抑和窒息個人主體性的文化價值和制度安排,構建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為社會發展提供微觀活力。另一方面,要化解個人主體性片面發揮造成的問題。個人的主體地位一旦確立或初步確立,其發揮出來的主體性就有片面膨脹的危險,個體藐視客體(自然)和他者(他人、集體、社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個體之間以及個體與集體之間發生嚴重沖突,這是西方現代化過程中曾經演繹過的現代性危機。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個人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個人主體性得到張揚,但各種沖突、矛盾和悖論紛紛出現,尤其是強勢的社會主體(如資本的所有者和操作者)往往肆意擠壓弱勢的社會主體和侵害社會整體利益,引起嚴重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馬克思個人主體論和現代化思想啟發我們:今天的中國,一方面要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個人本位主義的弊病,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個人的主體性。為此,在推進現代化工程和發育個人主體的整個歷史過程中,要自覺辯證地處理個體與集體的關系——既要警惕個人主體性畸形發揮,防止個人主體論滑向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防止個體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劇烈沖突;又要“避免重新把‘社會’當作抽象的東西同個體對立起來?!?⑤防止用“虛幻的集體”貶抑個體。從而在實踐中真正實現個體與集體的辯證統一,走出一條健康的中國式的現代化之路,創造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模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應當以馬克思個人主體論和歷史辯證法為指導,正確對待西方后現代主義反主體性思潮。由于后現代主義的流行和渲染,人們對“主體性”、“發展”、“現代化”、“個人價值”、“個人主體性”等現代社會的主要概念、價值和基本元素發生了懷疑,甚至追隨后現代主義的偏激思維方式,對現代社會的價值實行全盤否定。發育個人主體和發揮個人主體性仍然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歷史任務。一味追隨西方反主體性理論,則可能走向否定個人主體本身而不是否定某一類型的個人主體的錯誤道路。正如龍柏林指出的:“如果以主體性黃昏為理由來否定個人主體性的發展,只可能是回到無視個人主體地位的人的依賴階段,再次錯過促進人的自由發展的歷史良機?!?⑥
西方后現代主義也給我們重要警示: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的中國,不能重復西方的老路,即先任由主體性片面發展,到造成嚴重的危機之后再有一個反主體性階段和主體間性轉向,而是應在現代化啟動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要避免那種“占有性”的、狹隘的個人主體,必須超越西方個人主體發展之路,必須時刻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和實踐中的自覺:著力培育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與他者(其他個體、社會和自然)和諧共生共進的中國式個人主體。這種新型個人主體才是中國現代化模式的重要特點和重要內容,是超越西方形成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的重要途徑。
(作者均為重慶三峽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中國模式的哲學研究”和重慶三峽學院資助項目“馬克思個人所有制理論及其現實意義” 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0XZX001,10ZZ-015)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62~463頁。
③ [德]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03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頁。
⑤[德]卡爾·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4頁。
⑥龍柏林:《個人交往主體性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