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歷程中形成的關于人與自然生態的正確看法和經驗,包含水利建設、工業布局、植樹造林、勤儉節約、資源利用、控制人口等方面,它是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思想資源。實事求是地總結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對于推動我國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毛澤東 生態文明思想 啟示
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內容
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毛澤東給后人留下了關于生態文明的真知灼見,包括水利建設、工業布局、植樹造林、勤儉節約、資源利用、控制人口等方面。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毛澤東在1934年關于水利對農業生產貢獻的認識。建國后毛澤東動員全民大辦水利,決心從流域治理、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入手,徹底根治水旱災害,以促進農業增產增收,人民生活安定。在毛澤東的指示與努力下,淮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等各大江河流域,通過各省協作、分段實施、共同治理,得以綜合治理,實現了控制洪水、防止災害發生、發展農業經濟的目的。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要求各縣鄉都做出適當的水利規劃,各地長期計劃要“同流域規劃相結合,大量地興修小型水利”,在短期內解決歷史上幾千年不能解決的水旱災問題。
工業要均衡布局。我國過去的工業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分布很少。針對這種情況,毛澤東提出要逐步建立相對平衡的工業布局結構。他認為,“沿海的工業基地必須充分利用,但是,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內地工業必須大力發展。”①這種考慮的著眼點一是促進內地生產力提高,加速區域經濟發展,改變單一的農業生產布局格局;二是在當時的特殊國際環境中,工業布局逐步平衡無疑對國家安全是有利的;三是大力發展內地工業,有利于合理利用資源、節約成本,避免加重沿海工業的畸形分布狀況。對于工業均衡布局,毛澤東強調計劃工作要經常考慮三個因素:一是老百姓,不能喪失民心;二是打仗;三是災荒。周恩來將這個思想提煉為“備戰、備荒、為人民”,并將之作為計劃工作的指導方針。
植樹造林對各方面都有利。毛澤東認為樹可以保持水土、濕潤空氣、防風沙、遮陽、用材,種樹對社會主義建設意義重大。早在興國調查時毛澤東就已認識到林業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延安時期他也注意到黃土高原的植被破壞致使泥沙流失過度、土地貧瘠、人民生活難以提高,于是在全國解放后立即提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他強調農村經濟規劃應包括綠化荒山和村莊,“南北各地的綠化對農業、工業,各方面都有利”②。造林運動建成的綠色長城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既改善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又促進了生產發展。
節約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建國初期毛澤東多次強調勤儉節約。他把黨員的浪費看作嚴重的犯罪行為,認為“浪費的損失大于貪污,……浪費的范圍極廣,項目極多,又是一個普遍的嚴重現象,故須著重地進行斗爭,并須定出懲治辦法”。③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要求在全國發動增產節約運動,“必須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作風,厲行節約。在生產和基本建設方面,必須節約原材料”④。適應這一要求,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在各行各業中廣泛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克服各種浪費現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方針實施僅僅幾個月就產生了效果。厲行節約對于今天實行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生態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無疑是有深刻啟示的。
資源利用要有計劃,注意長期性。1930年代,毛澤東對尋烏縣、長岡鄉、才溪鄉等地作了重點調查。在才溪鄉調查時,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建議當地老百姓有計劃地砍樹種樹。建國后毛澤東在謀劃三峽工程時談到火電與水電,提出要將煤留給子孫后代,改用水發電,這反映了毛澤東對礦產資源的認識和為資源利用的長期性所作的思考與努力。
控制人口,有計劃地生育。早在1920年,毛澤東就反對盲目生育,認為無政府主義的生育狀態“必至于人滿為患”。⑤新中國成立之初,黨的首要任務是鞏固政權發展生產,人口問題還沒有被提上議事日程,致使1949~1953年間人口迅猛增長。對于人口增長,毛澤東曾提出:夫婦間應該制定生育計劃,同國家的五年計劃配合起來。⑥ 在起草全國農業發展綱要時他將“提倡有計劃地生育子女”寫入了綱要。1957年毛澤東在不同場合多次講到計劃生育,提出由試點、推廣到普及,實行政府和群眾兩手抓,波浪式地推行計劃生育。毛澤東時期對人口問題的認識為以后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限制人口政策做了理論和實踐準備,推進了我國人口控制機制的形成。
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的特點與局限
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形成和發展于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初期,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烙印。
為了群眾,發動群眾。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群眾利益為重,注重發動群眾。無論是水利建設、水土保持、植樹造林、控制人口,還是環境保護,都是為了促進工農業發展,建設良好的生態,從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還十分注意發動群眾,在1950年~1960年,廣泛開展水利建設,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發動廣大群眾,興修了眾多水利工程,其中很多工程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林業工作中同樣也很注重發動群眾,展開了轟轟烈烈的“綠化祖國,植樹造林”運動,使我國的綠化率有很大提高,有效阻擋了風沙侵蝕,水土流失。
統籌兼顧,綜合利用。在水利建設方面,毛澤東堅持治水與水土保持相結合,干流治理與全流域治理相結合,水利建設與水土保持、植樹造林相結合,綜合治理與綜合利用相結合,從而初步控制了水患災害,大面積干旱的歷史基本結束,而建立的許多具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利樞紐工程和大量水利設施,還促進了流域的生態環境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在林業建設上,實行采育結合,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的道路。在環境治理與保護方面,主張綜合利用,化害為利,變廢為寶。
生態保護思想未能貫徹始終。為盡快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1950年代后期開始,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了急于求成、違背客觀規律的現象。在“趕超英美”、“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目標鼓舞下,人們激情高漲地開展生產實踐。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破壞草原,這加劇了水土流失、湖泊小氣候改變和土地荒漠化。而全民煉鋼則建起眾多高爐大煉鋼鐵,砍掉大量樹木,毀掉了寶貴的森林資源,污染了環境,最終煉出的是一堆廢鐵。急于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心態,使毛澤東未能正確處理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的關系,不僅給工農業生產帶來不良后果,而且破壞了生態環境,偏離了他的生態文明思想。
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的啟示
毛澤東對生態問題的艱辛探索和實踐,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和建設的淵源,對我國當今的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刻的啟示。
堅持群眾路線,以人為本。堅持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流域治理、興修水利、工業均衡布局、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等等無不是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造福于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切實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切實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堅持十個統籌,才能最終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實行生態生產與消費方式。毛澤東時期提出的“人定勝天”、“向自然界開戰”等口號使社會實踐造成了生態破壞,這對當今和諧社會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依然具有警示意義;同時毛澤東提出節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要勤儉辦一切事務,對于今天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也是十分寶貴的經驗。這些失誤和經驗啟示我們,為了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發展,必須實行有利于生態的生產與消費方式,進行新能源革命、產業革命、生活方式的革命。
貫徹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戰略。毛澤東時期的均衡發展戰略縮小了東西部差距,但投資建設成本高,投資效應滯后;而此后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了東部沿海原有優勢,卻再次擴大了東西部差距,給社會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正是由于看到了兩種發展戰略的缺陷,1990年以后黨中央提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行西部大開發。十七大提出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科學發展戰略,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既是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也是我們的理想,在進行區域發展規劃時,要考慮布局規劃能否發揮區域地理位置優勢,交通運輸對區域生態經濟發展是否便利,區域資源狀況是否適合所要規劃的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戰略設想,區域生態環境是否與生產力布局規劃相適應。只有因地制宜、真正堅持和貫徹統籌兼顧的原則,這個理想才能實現。
(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院長、教授、博導;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高校教育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133)
注釋
①④⑥《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160、153頁。
②③《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75、207~209頁。
⑤《毛澤東書信選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