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宮廷蹴鞠是引領中國古代蹴鞠發展的風向標,其發展除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外,還與最高統治者的喜好息息相關。宋代皇室與中央朝廷的廣泛參與及重視,推動了宮廷蹴鞠的場所建筑、活動管理、禮儀道德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節慶活動及專職藝人的產生,使之成為節日宴會的重要表演活動,為宋代宮廷蹴鞠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珍貴記憶。
【關鍵詞】蹴鞠 宋代宮廷 歷史文化
縱觀蹴鞠的發展歷史,宮廷蹴鞠是引領中國古代蹴鞠發展的風向標。宋代宮廷特有的文化環境,造就了蹴鞠獨特的歷史文化。宋代皇室與中央朝廷的廣泛參與及重視,推動了宮廷蹴鞠的場所建筑、活動管理、禮儀道德的發展,促進了相關節慶活動及專職藝人的產生,使之成為節日宴會的重要表演活動,為宋代宮廷蹴鞠的歷史文化留下了珍貴記憶。
宋代宮廷蹴鞠的場所建筑
宋代,蹴鞠已經發展到鼎盛時期。對于宮廷蹴鞠,元代畫家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畫中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和大臣趙普等進行“白打”蹴鞠的情景。宋太宗趙光義極其愛好蹴鞠,當時在朝廷的各種喜慶宴會中,蹴鞠是不可或缺的活動之一。《宋史·太宗本紀》記載:“太平興國五年三月戊子,會親王、宰相、淮海國王及從臣蹴鞠大明殿”。《宋史·孝宗本紀》記載:“隆興四年九月戊午,閱蹴踘于選德殿”。①由此得知,皇帝、大臣對蹴鞠的愛好直接推動了宮廷蹴鞠場所的大規模建造,大明殿和選徳殿作為宮廷蹴鞠的專用場所,氣勢可見一斑。
宋代宮廷蹴鞠的管理
宋元時代著名學者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一百四十六卷·樂考十九》中記載:“宋朝循舊制,教坊凡四部”,“由是四方執藝之精者皆在籍中”。文中的“技藝者”自然包括蹴鞠藝人歸教坊直接管轄,由宣徽院統領。《文獻通考·一百四十七卷·樂考二十》中記載:“宋朝雜樂百戲,有踏球、蹴球……女伎,百戲之類,皆隸左右軍而散居,每大饗燕,宣徽院按籍召之。錫慶院宴會,諸王賜會及宰相筵設,特賜樂者,即第四部充”。表明當時宮廷中的蹴鞠等藝人平時在左右軍中生活,遇到大型宴會,由宣徽院按照蹴鞠等各戲種來安排各種藝人到錫慶院進行表演。
宋神宗趙頊元豐年間改制后廢棄宣徽院,教坊都歸在太常寺屬下。《宋史·卷一百四十二》記載:“高宗建炎初,省教坊。紹興十四年復置,凡樂工四百六十人,以內侍充鈐轄。紹興末復省。孝宗隆興二年天申節,將用樂上壽……大臣皆言:‘臨時點集,不必置教坊’。乾道后,北使每歲兩至,亦用樂,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止令修內司先兩旬教習。舊例用樂人三百人……其中,筑毬軍三十二人……以上并臨安府差。”這里的“省教坊”、“紹興十四年復置”、“以內侍充鈐轄”、“紹興末復省”、“臨安府差”和“臨時點集,不必置教坊”、“但呼市人使之,不置教坊”以及“筑毬軍三十二人”分別指的是當時管理部門的更迭、召集表演藝人的管理形式和被管理的蹴鞠軍人三十二人。
宋代宮廷蹴鞠的禮儀道德
宋代朝廷大宴,對于參加蹴鞠表演藝人的禮儀有具體規定,《宋史·禮志》記載,如遇外交使臣到來,宴會上須有蹴鞠表演,教坊司來不及安排,便由臨安府臨時選派民間藝人參加,但宴會中要遵守一定的禮儀規矩,由教坊司派人“前期教習之”。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具體的禮節過程,如賽前樂奏,球隊服飾。賽后贏球還要“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等。這些禮儀不僅突顯了封建社會的禮儀等級制度和忠君思想,對培養蹴鞠藝人的社會道德觀念、增強敬業精神也是十分必要的。
宋代節慶活動中的宮廷蹴鞠
宋代宮廷蹴鞠蓬勃發展,各種節慶活動如冊命親王大臣、對外使節宴會、節日慶典、皇族生日、錫慶院宴會、諸王賜會等,都有蹴鞠的專職藝人進行演出。《宋史·禮志》中記載了冊命親王大臣儀式中的制度:“馬技騎士五十人,槍牌兵六十人,教坊樂工六十五人,及百戲、蹴鞠、斗雞、角抵,次第迎引,左右軍巡使具軍容前導至本宮”。《宋史·樂志》記載:“每春秋圣節三大宴:其第一,皇帝升坐,宰相進酒,庭中吹觱栗,以眾樂和之……第十二,蹴鞠”。說明重大節慶活動,必有蹴鞠表演。《宋史·禮志》中記載了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金國使臣來宋時舉行的歡迎儀式,“使人到闕筵宴。凡用樂三百人,筑球軍三十二人,起立球門行人三十二人”。可見蹴鞠表演也用于外交場合。筑球,是一種利用球門進行比賽的蹴鞠形式,《宋史·樂志》、《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等文獻均有記載,用于皇帝壽宴、宮廷大宴、外交宴會等。宋徽宗《宮詞》中記載:“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宋徽宗趙佶愛好蹴鞠,在看了宮女蹴鞠后寫下了這段關于宮廷“寒食蹴鞠”的詩詞。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元宵記載:“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內前自歲前冬至后,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游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聲嘈雜十馀里,擊丸蹴踘,踏索上竿。……蘇十、孟宣,筑球。尹常賣”。②說明在元宵節中,朝廷還會組織一些大型的娛樂表演節目,其中包括“蹴鞠”、“筑球”。《遼史·樂志》記載:“皇帝生辰樂次:酒一行,觱篥起歌;……酒六行,箏獨彈,筑球;酒七行,歌曲破、角抵”。說明遼國皇帝過生日,朝廷大宴的表演包括蹴鞠,當酒喝到六回合時,便是彈奏古箏、筑球表演的開始。另外,遼國在冊封皇后的儀式中有“呈百戲”的記載,包括蹴鞠表演。《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記載了許亢宗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前往金朝賀金太宗吳乞買登位時,看到金朝宮廷登基宴會的演出:“酒三行則樂作,鳴鉦擊鼓,百戲出場,有大旗、獅豹、刀牌、砑鼓、踏索、上竿、斗跳、弄丸、撾簸旗、筑球、角抵、斗雞、雜劇等,服色鮮明,頗類中朝”。說明大宋的民族文化已經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宮廷文化尤為突出。
宋代宮廷蹴鞠的專職藝人
由于各代皇帝、大臣對蹴鞠的喜好及蹴鞠的開展日益盛行,蹴鞠逐漸成為宮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閑娛樂活動。因此蹴鞠需要大量的專業藝人,以供宮廷宴會等演出的需要,眾多以蹴鞠為生的專職藝人便應運而生。
《宋史·禮志》和《宋史·樂志》中均記載過關于蹴鞠的專職藝人。在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之宰執親王宗室百官入內上壽中還記載了一場蹴鞠專職藝人的比賽:“左軍球頭蘇述,長腳幞頭,紅錦襖,余皆卷腳幞頭,亦紅錦襖,十余人。右軍球頭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錦襖。樂部哨笛杖鼓斷送。左軍先以球團轉,眾小筑數遭,有一對次球頭小筑數下,待其端正,即供球與球頭,打大臁過球門。右軍承得球,復團轉,眾小筑數遭,次球頭亦依前供球與球頭,以大臁打過。或有即便復過者勝。勝者賜以銀碗錦彩,拜舞謝恩,以賜錦共披而拜也。不勝者球頭吃鞭,仍加抹槍下酒,假黿魚,密浮酥捺花”。文中不僅生動地描述了整場比賽的全過程,還對比賽勝負進行了獎懲。其中“左軍球頭蘇述”、“右軍球頭孟宣”二人便是蹴鞠專職藝人,并且還是隊長。
此外,在歲時時節宮廷一系列的活動中,也有專職蹴鞠藝人的表演。《武林舊事·卷一·圣節》中記載了宋理宗壽筵時的蹴鞠藝人:“筑球軍:陸寶等二十四人”。《東京夢華錄·卷六》有:“蘇十,孟宣筑球”的記錄。陸寶、蘇十、孟宣都是當時的蹴鞠專職藝人。
宋代宮廷蹴鞠的性質
宋代,宮廷蹴鞠不再是軍事訓練的一種重要手段,而是一項重要的具有表演性、技能性的宮廷文化娛樂活動。《東京夢華錄》記載皇帝壽辰的蹴鞠表演:“第六盞御酒,左右軍筑球”。冊命親王大臣“百戲,蹴鞠、角抵,次第迎行”。《武林舊事·卷一·圣節》中記載歲時時節宮廷的蹴鞠表演:“筑球軍:陸寶等二十四人”。可見,在宮廷各種盛大的節日宴會中,幾乎都有蹴鞠表演,成為深受皇家宮廷喜愛的娛樂表演活動。
由于宋代宮廷蹴鞠表演中有一個呈圓形的球門,直徑約為一尺,距離地面三丈多高,置于場地中央,比民間蹴鞠的球門更小,射門的難度增大,所以蹴鞠藝人需要具備高超的技能。這反映了宮廷蹴鞠技能性特點。比賽時,球頭、蹺球、正挾、副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各司其職,雙方隊員身穿不同服飾,球頭與其他隊員的衣著也各不相同。在蹴鞠的過程中,還伴有歌舞、美酒佳肴等,球門上還有裝飾品。贏得比賽的一隊會獲得豐厚的獎賞,而輸球的一隊則被臉上涂白粉,以示羞辱。這進一步反映了宋代宮廷蹴鞠表演性的特征。
(作者單位:欽州學院體育學院)
注釋
①門麗:“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時代特征”,《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28頁。
②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