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加強與世界的融合有重要影響。加強留學生在華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意義重大。留學生管理應該從源頭抓起,建立生源質量考核標準,將語言學習貫穿留學生在華生活的始終,幫助其熟悉中國的法律法規,應該營造兼容并蓄的校園氛圍等,為多文化交融提供條件。
【關鍵詞】留學生 跨文化適應 高校教育
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中國的吸引力不斷提升。迷人的中華文化、潛在的發展機遇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來華留學生的身份特殊,他們對中國有最直觀的認識,他們隨后很可能還會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在各自的國家里,留學生成了描述中國的高效信息源,其描述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和影響力,效果甚至可以超過官方宣傳。他們對于各自祖國與中國的關系有著重大影響,對于樹立中國的國際形象、促進中國與世界的融合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對象
國外學者對外國留學生的心理與行為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但對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課題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個體層面。
從個體層面上講,每一個來華留學生因為個人生活背景的不同,來華后必然要不斷地調整個體的狀態,適應中國社會,與各種社會角色建立關系,例如學校、在華同胞、社會中的中國人等等。這一系列社會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過程,也是本課題要研究的對象。
從群體的層面上講,來華留學生的生活大致受到兩個團體的影響,一個是學校,通過教育在留學生身上留下中國的記號。另一個是在華同胞或同一個民族同一個信仰的團體。他們幫助來華留學生保留了其自身特點。這兩個團體對于來華留學生的適應有著重要影響,也是課題研究的對象。
來華留學生特別是公費來華留學生一般都肩負著國家賦予他們的使命。對于他們在華生活的適應研究,就不能不從國家的層面進行考慮。發達國家的來華留學生相對較為輕松,發展中國家的學生背負的任務可能更艱巨。內部發展較為平穩的國家出來的留學生適應過程可能更加快速順利,國家矛盾重重的留學生可能受國內國際局勢變化影響更大,適應過程變數更多。國家層面的影響也成為留學生適應研究繞不過去的對象。
高校在留學生適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他們在華生活的適應過程需要學校給予全面支持。學校應安排各種對接活動,使留學生盡快適應中國生活。當前,高校在這方面的安排較為周到,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在留學生適應的過程中,高校更多的是輸出中國文化,包括中國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等,卻忽略了對留學生自身文化的考慮。在華留學生族群具有同樣的文化基因,同時他們對中國文化也有了一定適應。如果以留學生群體為媒介,可以減少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陌生感,促進留學生的適應過程。更多更好地利用在華留學生族群對于新生活適應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既幫助留學生適應,又適度地保護了留學生自身文化特色,進而促進其與中國社會的和諧共處。
二是在留學生適應過程中,高校往往關注留學生如何適應中國生活,而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互相適應的過程,忽視了自身肩負的使命,即增進國際友好交流,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高校面對龐大的留學生群體,具備了積累各種外交經驗的條件。來華留學生適應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應是高校代表國家適應國際社會的過程。高校可以更加重視各個國家文化與中國文化交互影響的過程,積累相關經驗,為對內管理來華外國人群體、對外處理國際事務提供決策依據。
留學生適應過程中存在的障礙
巨大的文化差異是留學生適應過程中的首要障礙。中國文化與留學生祖國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會使留學生在適應過程中遇到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如果不能很好地克服這些挑戰,留學生會產生無能感、挫敗感、焦慮感以及抑郁感,從而產生情緒障礙、人格障礙等心理障礙問題。
來華留學生出國前準備不足也是其適應過程中的一大障礙,尤其以語言準備不足為主。沒有提前進行充分的語言培訓,使得留學生不能與中國人流暢交流,使來華留學生難以應對目的國的日常生活,衍生出大量障礙。出國前對中國風俗習慣的不了解也是重大問題。不了解風俗習慣會在生活中產生很多不必要的誤會,甚至引起沖突,觸犯法律。
當地居民對留學生的態度會決定其采用何種適應策略,也能影響其適應狀況。如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感到中國學生及當地居民的歧視和疏遠,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導致來華留學生退縮到自己同胞的圈子,產生心理障礙。來華留學生的社會行為問題部分是由于文化習俗誤解而導致的,而文化習俗上的誤解主要與中國學生及當地居民的文化開放程度以及接納程度有關,如果雙方都站在自己文化的背景上,對對方的文化采取拒絕的態度則容易造成誤解和沖突。
留學生的適應狀況還受到其自身因素的影響,例如自我評價方式、性格特點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等。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中所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很多是其自身因素造成的。有些留學生對于留學中國期望過高,來到中國發現現實與理想有落差,感到急躁和焦慮,引發心理問題;有些留學生心理本來就存在問題,對于文化差異較大的新環境根本無從適應,使得本來就存在的心理問題嚴重化。來華留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當留學生遇到巨大的經濟壓力時,如果道德素質低下,會引發各種違規甚至犯罪行為。
高校促進留學生適應的途徑
高校作為來華留學生生活的主要環境,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有著重要影響。高校應保證能夠全面高效地促進留學生盡快適應中國生活。作為服務主體,高校不僅僅要發揮自身優勢,更要整合社會資源,改變以往閉門管理、單一服務的局面,將管理全面化、深入化、專業化。
對于留學生適應的管理應該從源頭抓起,建立生源質量考核標準。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提出不同生源質量要求,例如高級進修生,以專業進修為目標,可以考慮語言要求低一些、專業知識要求高一些。學歷生則要求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對于語言能力的鑒定,學校應該與專業評級單位進行配合,研究制定適宜的等級要求。嚴把入學關,確保生源質量,要求新生具備適當的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背景。
留學生來到中國后,高校應將語言學習貫穿其在華生活的始終。高校可以自行提供語言教學服務,沒有條件的可以引入社會語言教學機構為留學生提供語言服務。漢語教學可以采用集中授課的形式;也可以發動中國學生與留學生結成一對一的小組,互相學習;還可以組織留學生進入社區,深入到中國家庭,直觀地體驗中國人的生活,進行切實的語言實踐。總之,以不同的形式讓留學生生活在使用漢語的環境下,使他們盡快提高自身的漢語水平,這樣他們才不斷去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意愿與動機,并且全面客觀地去了解中國。
幫助來華留學生熟悉中國的法律法規是留學生適應過程的必要環節。高校開展這項工作應該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高校應制定切實可行、針對性強的規章制度。把握規章制度教育的時間點,入校后迅速對留學生進行紀律教育。在留學生觸犯校規校紀時嚴格按照規定處罰,遵章辦事,加強規范管理。另一方面,要經常聘請公安人員到學校講解中國的法律法規。公安人員對于留學生具有一定威懾作用,由他們來進行法律法規的宣傳更為有效。同時他們接觸留學生案件多,對于留學生違法事件更為熟悉,他們的宣講更為專業也更具針對性。學校積極配合公安人員,做好后續教育工作,鞏固教育成果,提高留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常識。
高校在行政管理之外應更加注重留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其更快適應中國的生活。留學生初到中國缺少情感與社會支持,容易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人格障礙,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為留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解決跨文化心理問題。如果學校不具備這個實力,可以聯系專業心理咨詢機構對留學生進行心理知識的普及講座,對心理障礙學生進行專門治療。在留學生適應過程的關鍵節點開展各種形式的心理測試,實時掌握留學生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問題,開展專業疏導與救治。
高校應該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則,營造兼容并蓄的校園氛圍,為多種文化的交融提供條件。一方面高校可以開展多種文化宣傳、比較研究,求同存異地開展對話,互相學習促進,將和諧的意識注入到各國留學生的生活學習過程中去。當遇到文化沖突時,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寬容地對待差異。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增加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和理解,鼓勵留學生積極參加中國學生組織的各種交流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可以加快多元文化之間的融合,創造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圍。
總之,高校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還存在很多空白,值得深入研究,特別是需要整合各行業專業知識將此項研究推向專業化。
(作者單位:華北電力大學國際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