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媒在向世界各地宣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新詞語的產生、流行以及普通話語音和書寫的正確傳播,從而對推廣普通話起著積極作用。于此同時,傳媒對普通話的失誤使用也會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消極影響。因此,媒體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應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自身的監管,有效地趨利避害。
【關鍵詞】傳媒發展 推廣 普通話
國家的強大影響著語言的推廣和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和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全球興起了“漢語熱”浪潮。擴大傳媒的力量,向世界各地宣傳漢語、宣傳中國文化,讓更多的外國朋友了解中國也成為我們文化發展的首要任務。語言是對外交流的窗口,規范標準的普通話不僅樹立了大國的形象,也給對外交流帶來了最大程度的便利。這就需要號召全民行動起來,推廣普通話。
國民普通話水平現狀
1994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并且頒布了《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試行)》。隨后,全國普通話的培訓及推廣工作如火如荼地陸續展開,并且逐漸有了很大程度的進展。《關于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縣級以上(含縣級)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應達到一級水平;電影、電視劇演員和配音演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院校畢業生應達到一級水平。”事實上,不同行業的普通話水平雖然大都在這樣的范圍之內,但是停留在比較低的層面上,仍需要不斷進步。
縣級以上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播音員、節目主持人,演員在不同的節目、不同的場合中,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語言文字錯誤,而引來聽眾、觀眾的一片指責。相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從事媒體行業的人員普通話水平偏高,但是相對于特殊的具有影響力的職業來說,也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尤其是來自不同方言區的人員,他們因為不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然而語言的無法溝通往往影響事情的順利進展。他們對普通話語音的不熟悉和對推廣普通話工作的認識不足,往往給推普工作者帶來很大的困擾。這些都引發了推普工作者、傳媒界的不同程度的關注和思考。
傳媒對推廣普通話的積極影響
現代傳媒業飛速發展,從廣播電視到網絡報紙,都在時刻關注人民的生活,關注世界各國的變化。這些成為人們了解社會、了解世界的窗口,也同時影響著人們的言語行為習慣。
新詞語的產生及流行往往依賴于傳媒業。詞匯是普通話的重要內容之一,詞匯的產生與發展也影響著普通話的實際運用。一些詞語能夠進入普通話的運用,需要傳媒業的認可和傳播。2010年出現的深入人心的新詞語“給力”就是一個典型。“給力”一詞最早來源于日本的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學生擔任配音任務,其中一句話“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上傳網絡后引起熱議,隨即得到了網民的熱捧。繼而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各媒體競相使用:“盤點廣州亞運會那些給力的瞬間”、“廣州亞運會上最不給力的射門”。2010年11月10日,“給力”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中(《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人民日報作為全國矚目的、公眾認可的媒介,頭版出現“給力”一詞,為“給力”成為普通話新詞語奠定了基礎。2010年,“給力”之所以成為新詞進入普通話詞匯,傳媒的力量功不可沒。當然,類似“神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剛”類的惡搞詞匯也隨著媒體的廣泛傳播而成為人們調侃現實社會、正視現實生活的新詞語,給正統的普通話增添了不少色彩。
普通話語音和書寫的正確傳播也依賴于傳媒業。1988年1月26日,國家語委和國家教委發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包括常用字2500字,人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原因,可能對常用漢字的使用出現錯誤,傳媒此時對矯正人們錯誤讀音及錯誤寫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容易誤讀的詞語通過電視廣播等傳媒得到矯正;另一方面,容易誤寫的詞語通過網絡報業等傳媒得到矯正。
傳媒對推廣普通話的消極影響
傳媒在給推廣普通話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其使用的失誤也會給人們學習普通話帶來消極影響。普通話主要的內容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媒體在任何一個方面的失誤甚至錯誤的出現都直接影響人們對普通話學習的效果。
從語音的使用方面來看,傳媒的失誤使用會給人們的普通話學習帶來誤導。語音是普通話的物質外殼,正確的發音能體現漢語抑揚頓挫的魅力,失誤的發音往往會造成不良的社會效應,因為傳媒的力量很強大,電視廣播一旦播出,報刊雜志一旦發行,出現錯誤會家喻戶曉,甚至會成為人們模擬的對象,是對正確讀音的一種極大挑戰。中央一套的《今日說法》節目,主持人撒貝寧自我介紹時,把自己的姓氏念成上聲,但事實上,“撒”在作為姓氏的時候是讀去聲的。另外,關于“因為”的讀法,至今很多媒體依然存在錯誤。中央九套節目《王陵疑云3》解說員在敘述楚王陵地宮說“因為進入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墓,隨時都可能會有危險。”把其中“因為”的“為”讀作陽平調,節目中徐州獅子山王陵管理處邱永生介紹時說“因為畢竟有兩千多年,一直在黑暗之中。”其中“因為”存在同樣問題,事實上“因為”的“為”應該讀去聲。受到媒體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這些詞就應該這么讀,說話時出現錯誤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從詞匯的使用方面來看,傳媒不嚴謹的使用會帶來不良社會影響。詞匯是普通話的基本元素,詞匯包括單音節詞語,即漢字,以及多音節詞。詞匯的正確使用是提高人們普通話水平的基礎。對于單音節詞語來說,媒體的使用不規范會引起以訛傳訛的后果。比如,《中國新聞網》“2009年5月11日,李亞鵬攜夫人王菲悄然現身四川成都一家酒店。”其中的“攜”應為“偕”,很多報刊均有類似錯誤,形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偕”是“同,和”的意思,而“攜”有“拿”之義。對于多音節詞語,媒體使用也常有錯誤出現,2009年1月23日《焦作日報·晚報版》頭版圖品新聞標題《燈火闌珊徹天衢,氣氛祥和迎新春》。這則新聞描述的是霓紅燈閃爍、燈火輝煌的壯麗景觀。很顯然,這條新聞中出現的“闌珊”一詞是極為不合適的。“闌珊”有凄涼、凄楚、凋零的含義,在中國古典詩詞中經常出現,有“春意闌珊”、“意興闌珊”的說法。這里用“闌珊”來形容壯麗景觀,嚴重誤導讀者。另外,媒體使用的不嚴謹很多源于修辭的需要,比如,電視節目的廣告語“**洗衣機,使您輕松成為閑妻良母”。這里的“閑妻良母”是使用仿詞的修辭方法,把“賢”改作“閑”,突出洗衣機的使用者可以輕松干活兒。但是如果在傳媒中不加符號地使用,就會誤導人們學習規范的普通話,帶來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從語法的使用方面來看,傳媒的不當使用會誤導人們普通話的學習。語法是普通話的結構規律。語法的正確使用,是一個人表達流暢的必備條件,也是普通話水平高的一種表現。不合規范的語法表達會讓人理解費力,并且帶來不良影響。《小說月報》2003年第10期25頁《昔日再來》中“你,你你……你很難費解啊!”其中的“很難費解”讓人很難理解。又如,媒體經常會出“凱旋這個詞語。”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返航后,國內很多媒體打出了“熱烈祝賀‘神六’勝利凱旋”的標題。無獨有偶,中國殘奧管理中心發布的題也為“第四屆國際殘奧會中國舉重代表團凱旋而歸”的報道。“凱”字在《說文》中被解釋為“軍隊得勝所奏的樂曲”,引申為勝利之意。“旋”字在《小爾雅》釋為“還也”,《字林》則解作“回也”,意思可理解為“返回”。綜合起來,“凱旋”就是勝利歸來的意思,那么,何必非要在“凱旋”的前面加上“勝利”,或者在后面加個“歸來”呢?
傳媒推廣普通話過程中應該趨利避害
傳媒對推廣普通話的影響有利有弊,我們在利用媒體宣傳學習普通話的同時,應該有效地趨利避害。
媒體應該充分發揮積極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漢語文出版物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廣播電臺、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媒體應該根據不同的需要,設立相關的推廣普通話的欄目,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方式,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學習普通話的熱情。
媒體應該加強自身的監管效力。媒體應該采取相應監管措施,推廣普通話和推行規范漢字,可以設立“觀眾來信”、“讀者來信”等欄目,給觀眾、聽眾、讀者一定的空間和平臺,讓他們提出寶貴的意見,以促進媒體自身的發展。另外,報紙在發行前應該嚴格審核,避免失誤乃至錯誤的出現;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水準,盡可能為觀眾做好的表率。
媒體如果能夠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自身的監管,有效地趨利避害,就能夠有效地指導廣大人民群眾學好普通話、推廣普通話。
(作者單位:許昌學院;本文系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科研規劃項目《高師普通話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PG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