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正團體法”是科爾伯格道德教育實踐觀的重要內容,它是提升團體成員的道德判斷水平、促進道德行為發展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分析并吸收其合理內核,有利于提升大學生道德規范的效果;有利于充分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推動大學生道德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有利于發揮隱形課程的作用,濃厚道德教育氛圍。
【關鍵詞】公正團體法 道德規范 借鑒意義
勞倫斯·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道德心理學家和道德教育理論家。他遵循心理學理論—教育實踐—哲學反思的邏輯順序,創造性地將理論研究和實踐有機融合,形成了以道德發展哲學、道德發展心理學和道德教育實踐觀為主要內容的道德教育理論體系。其中,“公正團體法”是科爾伯格道德教育方法中繼“道德討論法”之后提出的在實施新柏拉圖模式過程中倡導的教育方法。研究和借鑒這一教育方法,將會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幫助。
“公正團體法”的內容及基本方法
“公正團體法”的涵義及主要內容??茽柌裾J為“公正原則”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原則。他曾多次引用蘇格拉底的話:“美德只有一個,那就是公正”。所以科爾伯格設計的學生群體冠以“公正”,并取名“公正團體”?!肮龍F體法”是指通過一個公正的生活共同體(合作性團體)的實踐活動過程,經由師生的民主參與、營造良好的團體氛圍,以達到團體成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團體成員的道德判斷水平、促進道德行為發展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肮龍F體法”以一個集體為教育單位,讓集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機會參與民主決策與管理,共同制定和執行集體中每一個成員都應遵守的行為規范,使成員在這種集體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氛圍中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德育從課堂走向生活,走向改造社會、改造人的偉大實踐,這是科爾伯格對人類道德教育領域劃時代的貢獻。
“公正團體法”的主要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團體的公正結構水平,就是指在內部成員之中實行獎罰、分派義務和權力的共同規則和原則。二是團體的民主管理,團體中只有實行直接的民主管理,才能從一開始就在團體中創設平等公平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氣氛,這是團體具有公正結構水平的核心內容。三是團體道德氛圍,或稱隱蔽課程,包括家庭、學校、社會中的特定道德氛圍。四是團體中的自我教育,包括團體中學生之間的自我教育和學生個人的自我教育。
“公正團體法”的實施背景及基本方法?!肮龍F體法”是科爾伯格在總結集體農莊的道德教育方法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實踐經驗。他曾經訪問過以色列集體農莊里的中學。該學校的民主、平等、重集體觀念的氛圍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真切的感受到這里的學校本身就是一種自覺意識的道德社會,有利于培養富有責任感的社會人。
“公正團體法”也是科爾伯格對杜威和皮亞杰關于學校是社會活動思想的批判、繼承和創新。從理論上看,他弘揚了杜威的道德教育實踐策略。在道德教育的實踐策略上,杜威建議通過間接的、學校的整體生活對兒童進行道德訓練,如果學校與社會脫離,學校里的知識就不能運用于生活,也無益于品德的形成??茽柌裾J為道德氛圍就是一個群體的集體規范,能使兒童產生共享感和凝聚力,公正團體就是力圖營造一種民主的道德氛圍,以促進個體道德的發展。實質上“公正團體法”正是杜威道德實踐策略的再現。他繼承皮亞杰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皮亞杰在兒童道德發展理論的研究上獨辟蹊徑,他從兒童對游戲規則的態度入手,逐步深入到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本質,把對規則的研究作為整個道德研究的起點??茽柌裱匾u了皮亞杰的研究思路,但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將自己的領悟、理解傾注其中,實現對原有理論的超越和發展。
“公正團體法”對高校大學生道德規范的借鑒意義
“公正團體法”是科爾伯格道德教育實踐觀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識,實現從道德認知向道德行為的轉化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審視這一理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收其合理內核,對于高校大學生道德規范方法、手段和載體,促進道德規范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有利于高校大學生道德規范目標的科學定位,提升道德規范的效果。教育目標的設定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我國頒布的中、小學德育教育大綱對德育目標基本定位,主要是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角度設定的,對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建立的基礎性道德品格,以及體現學生自身成長需求的道德規范沒有涉及,道德教育目標定位缺乏對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尊重。同時,在道德規范的實踐中存在著目標定位倒置的現象。小學教育階段,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中學階段,教育目標定位在如何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如何培養合格公民;大學階段,教育的目標定位在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這種培養目標定位倒置的現象,脫離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學生的成長訴求不匹配,導致學生對道德教育失去興趣。
通過借鑒“公正團體法”,可以讓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更多的思考如何讓學生有機會參與民主決策和管理,提出更多符合自身成長規律、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道德教育目標,使道德規范目標定位更加準確。對于大學階段的道德規范,應該讓學生共同制定和執行集體的行為規則,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民主管理的意識,在自由選擇中求得真實的價值選擇,讓學生學會理性思考,學會獨立分析和判斷,提升學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促進學生的道德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和諧發展。把發展學生的道德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作為大學生道德規范的目標,這才是向學生提供符合道德認知發展水平的教育信息,才能夠激發學生對道德規范的興趣,提高道德規范的效果。
有利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的道德規范要在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性、權威性的同時,還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成長的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從他律到自律的轉變。
“公正團體法”強調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對個體道德發展規律的尊重,對學生個性發展的獨特需要的尊重,使學生具有最大限度的自尊和滿足,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在大學生道德規范實踐中,要始終堅持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思想。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教育過程中場景的設定、目標的確立、規則的制定及過程的指導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表現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地認知,主動地思考,認真地體驗生活感悟道德,實現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統一。在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接受道德教育,而非強制灌輸式的道德教育。
有利于推動大學生道德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豐富道德規范的載體。大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不能僅僅依靠灌輸式的道德規范,同時還需要在與他人、社會的交往中得到內化,在社會道德實踐活動中得到傳遞與升華。高校中傳統的道德規范往往拘泥于思想品德課教學、拘泥于班會、團會等日常學生管理,在形式上仍然是以教師的說教、訓導等灌輸式為主,學生主動參與道德教育實踐活動的機會和可能性不多。
“公正團體法”就是通過團體生活實踐,使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案例成為道德討論、決策的重要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角色擔當的機會。學校在道德實踐活動中的作用就是基于學生的興趣和內在要求,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積極創設各種豐富的社會經驗與角色扮演的機會,吸引學生充分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培養他們明辨是非、做出成熟的道德判斷和抉擇,在豐富多彩的道德實踐活動中實現道德的內化與升華。
有利于發揮隱形課程的作用,努力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科爾伯格認為道德問題并不是僅僅限于課堂討論就可以結束的,有些問題的產生往往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必須注重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道德氛圍對個體道德行為的影響。只有營造具有民主社會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氛圍的公正團體,才能改變學生的個體行為,提高學生自我管理和自制自律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彼此間的相互信任。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隱性課程指的是那些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顯現,但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組成部分,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和制度、教師的人格及學校領導風格等。這些隱性課程的內容時時刻刻都在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學校在大學生道德規范過程中,可以精心設計校園人文設施,發掘、利用校園的人文環境,形成濃厚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可以加強師德建設,培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教師隊伍,形成良好的教師文化;可以加強各項規章制度建設,構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環境。通過發揮這些隱性課程的作用,可以營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分別為大連大學副教授;大連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