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認識變化過程為視角,總結了黨在對待資本主義上的歷史經驗,即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制定方針、政策有重要影響;正確認識經典社會主義與現實社會主義的區別;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落后性進行法律規范;對資本主義的方針、政策應該具有連續性、穩定性。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資本主義 認識 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伊始,就開始對資本主義展開深入分析。90年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經歷了曲折發展,逐步趨于科學化、合理化。透視黨在資本主義問題上的認識軌跡,可以總結出一些有益于當今時代發展的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經歷了曲折歷程
無論是在中國民主革命的歷程中,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中國共產黨在認識資本主義、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等方面歷經了較為復雜和艱辛的過程。
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較為正確。1840年鴉片戰爭后,盡管中國的資本主義有其先天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在社會經濟和政治方面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從中國社會性質入手,對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和性質作了深入分析,指出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而不是反對資本主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之際,有人主張一舉消滅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毛澤東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指出“拿資本主義的某種發展去代替外國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不但是一個進步,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它不但有利于資產階級,同時也有利于無產階級,或者更有利于無產階級?,F在的中國是多了一個外國的帝國主義和一個本國的封建主義,而不是多了一個本國的資本主義,相反地,我們的資本主義是太少了。”①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中提到“在我的報告里,對資本主義問題已經有所發揮,比較充分地肯定了它。這有什么好處呢?是有好處的。我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肯定的,就是孫中山所說的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的資本主義,方針是節制資本主義,而不是消滅資本主義?!雹?/p>
這一正確認識,使毛澤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不斷趨于成熟,也在革命實踐中使民族資產階級采取了或中立或支持的態度,將國民黨陷于極大的孤立狀態,同時,建國初期采取對資本主義利用、限制的政策,鞏固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對黨取得執政地位和恢復國民經濟起了重要作用。
社會主義改造后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存在誤區。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滿目瘡痍和一窮二白的社會現實,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勝利開展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運動。面對當時社會各方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黨和政府改變了原來設想的“先建設、后過渡”的思路,從1953年底開始提出“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經過短短幾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基礎性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此,生產資料公有制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經濟基礎。1958年在大躍進基礎上開始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所有制方面向“一大二公”發展,資本主義更成為主要批判對象。此外,對國際形勢的判斷則夸大了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忽略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由于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存在誤區,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認識也存在教條主義,局限于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純”,而忽視了社會主義需要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不僅導致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極度混亂,而且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造成了重大損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更趨理性。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而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則是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以此為指導對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認識也漸趨理性,主要有:第一,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可以跳過資本主義,但卻不能跨越商品經濟階段。以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國情為背景建設社會主義,可以也必須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去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現代化,才能為社會主義中國奠定豐厚的物質基礎,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夠格的社會主義。第二,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不再是以往針鋒相對、你死我活的關系,特別是隨著全球化對每個國家的影響,二者的關系已經轉變為共同發展、互相影響。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提出了利用資本主義的積極作用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第三,正確認識手段和本質的區別。長期以來,由于對社會主義的教條理解,把發展經濟的手段誤認為是社會性質。較為典型的就是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這一發展經濟的不同手段錯誤地理解為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也即計劃經濟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于資本主義。鄧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品格,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③這糾正了以往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教條認識,使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趨于科學化。第四,確立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合法地位。經過中共十四大將非公有制經濟確立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地位,中共十五大正式確定“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薄胺枪兄平洕俏覈鐣髁x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正式將這一內容寫入憲法,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確立了法律保障。
正是基于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正確認識,從中國社會現實生產力水平出發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才有了改革開放30多年的輝煌成就。
中國共產黨在認識資本主義上的歷史經驗
通過考察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歷程,我們可以看出:什么時候黨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正確,黨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就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反之,黨的事業就會受損,阻礙經濟發展。在認識資本主義的過程中,我們應堅持如下幾個觀點。
正確認識經典社會主義與現實社會主義的不同之處。中國共產黨對于社會主義的認識主要來源于馬恩經典作家的描述,而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卻與經典社會主義有很大不同,就是沒有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所以,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就必須充分認識中國國情。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不能實行經典社會主義的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因為單一公有制不符合當前中國較為落后的生產力水平,不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應該實行適合于我國落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允許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制定方針、政策有重要影響。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之日起,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問題就一直伴隨著黨的整個成長過程。民主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正確地認識并處理好了資本主義的問題,為革命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未能正確區分經典社會主義和現實社會主義的不同之處,認為社會主義就是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而忽視了社會主義所必需的豐厚的物質生產基礎,所以急于在生產關系上實現社會主義。
同樣,對資本主義的認識也存在偏差。雖然資本主義在清朝末年曾一度是先進的中國人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標,但是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中國直接受到了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發動的戰爭之苦,對資本主義的追求逐漸變為痛恨,從而將這種態度也運用到了中國資本主義身上,沒有認識到外國的資本主義和本國的資本主義是不同的?;诖?,我們曾一度對待民族資本主義采取了錯誤態度,結果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
對資本主義的方針、政策應該具有連續性、穩定性。方針、政策是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是應該在一個相對長時期內發揮作用的,如果經常變動,不僅造成人們心理上人心惶惶,更重要的是約束那些敢闖敢干的人們的創業思想,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如何保證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方針、政策具有穩定性和連續性呢?那就是要用法律制度規范下來,同時對領導人要有約束機制,不能因為某個領導人的思想發生變化而影響到方針、政策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全國經濟生活的跌宕起伏,只有方針、政策具有連續性、穩定性,黨所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才有可靠保障。
對非公有制經濟的消極影響要通過法律規范進行約束。由于中國經濟落后的現實國情,決定了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漫漫征途中,非公有制經濟將會長期存在并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并且已經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一起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合法性有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資本主義經濟本身固有的唯利是圖的本性,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有這樣那樣違法的行為,對此我們必須運用必要的法律手段來對其進行懲處,否則不僅不會對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相反會使整個社會經濟出現不穩定、不和諧,違背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作者為天津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②《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60、322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