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媒體的包圍,領導干部必須學會用網絡提高自己的工作品質,這是當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體現(xiàn)了網民訴求和治國理念、民主進步與多元價值呈現(xiàn)的有機結合。為此,領導干部應研究和使用網絡,將其作為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的一個重要載體:一是把網絡作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二是用好基于網絡的三個輿論場;三是學會用網絡說話和寫文章。
我們正處在一個被新媒體包圍的時代,網絡問政、網絡議政以及草根民意,把政府官員“逼上”前臺。因此,能否用好網絡成為他們面對的一個急迫問題。早在1946年9月1日,胡喬木就在延安《解放日報》寫過一篇《人人要學會寫新聞》的文章,其中有這么一段精辟的話:“新聞是一種時代的科學,時代的藝術,它的發(fā)展前途正是遼闊無垠。如果人人都學會這門科學和藝術,不但對于我們的新聞工作有極大的好處,而且對于我們的全部工作,乃至每個工作人員的工作品質,一定都有極大的好處?!彪m然時間已經過去66年,可胡喬木把人的新聞素養(yǎng)看成是“人的工作品質”的論述依然閃耀著真理智慧的光芒。而稍早于胡喬木的英國學者富蘭克·雷蒙德·李維斯和丹尼斯·托馬森在1933年發(fā)表了《文化和環(huán)境:批判意識的培養(yǎng)》一書,首次提出“媒介素養(yǎng)”的概念,目的是面對大眾傳媒所帶來的流行文化的負面影響,以求喚醒人們自身的批判意識,維護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精英文化。198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德國慕尼黑召開了國際媒介教育會議,公布了《媒介素養(yǎng)宣言》,告知人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媒介無處不在的社會,與其單純譴責媒介的強大勢力,不如接受媒介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這一事實,承認媒介作為文化要素的重要性。”今天,媒介形態(tài)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網絡媒體以摧枯拉朽之勢闖入人們的生活。作為國家工作人員,具備懂新聞的媒介素養(yǎng)很重要。一定要懂網絡,會說話,會跟媒體打交道,會應對突發(fā)事件,學會用網絡來提高我們的工作品質。
用網絡提高工作品質是時代的要求
用網絡提高我們的工作品質,是當下社會對我們的要求,這種要求集中體現(xiàn)在兩個有機結合上。
網民訴求與治國理念的結合。當今社會,信息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資源,已為全人類所重視,其共享性已經成為世界趨勢,誰擁有信息誰就擁有資源。在這樣一種媒介環(huán)境中,傳統(tǒng)的政府高位強勢格局,遭遇草根民眾的嚴重挑戰(zhàn),而問政于草根,問計于草根,成了執(zhí)政黨不容懈怠,維護政權的重要內容,世界范圍內概莫能外。這一特點導致了政府工作的透明程度和開明程度不斷與時俱進,透明和開明已經不僅僅是手段,更是目的。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的出現(xiàn),為彰顯民意提供了最便利的快捷通道,促進了老百姓議政、參政意識的加強。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們已從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進入到當下的“網絡即民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網民數(shù)量已突破5億人,互聯(lián)網這一輿論平臺,正以先天固有的原生性、多元性和廣泛性,逐漸成為中國“草根”階層表達觀點、參政議政的重要話語渠道,而秉持“以人為本”治國理念的我國政府,恰恰把吸收網民意見納入到執(zhí)政理念與行為中。
2007年1月23日胡錦濤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我國網絡文化的快速發(fā)展,為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能否積極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聯(lián)網,能否真正使互聯(lián)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臺、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系到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關系到國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國家長治久安,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全局?!比齻€“關系到”語重心長。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在視察人民網“強國論壇”時指出,“網友們提出的一些意見、建議,我們是非常關注的。我們強調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因此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集中人民群眾智慧。通過互聯(lián)網來了解民情、匯聚民智,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互聯(lián)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lián)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fā)展的廣闊空間。”
近年來,每年全國“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都會主動表示對于網民提問的關注與感謝。在2006年記者會上他明確表示,“中國政府支持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和廣泛的應用。作為人民的政府,應該接受群眾的民主監(jiān)督,也包括在網上廣泛聽取意見。”此外,他還多次造訪國內著名網站,直接與網民進行交流。
胡錦濤與溫家寶的明確態(tài)度和他們善待網民、直接對話網民的實際行動,表明官方對網絡的認識已從過去的非主流、邊緣、另類、防范,轉變?yōu)閷W絡作為表達民意的主流媒介和主渠道的充分肯定,倡導官員不能忽視網絡上傳達的主流民意;允許各種思想和觀點的網絡表達;鼓勵黨政干部利用網絡跟群眾進行交流,實際上也是官員執(zhí)政能力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
民主進步與多元價值呈現(xiàn)的有機結合?;ヂ?lián)網在信息傳播方面具有廣泛性、及時性、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和國際化等鮮明特點,因而互聯(lián)網對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乃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在推進民主意識、社會公民意識、輿論監(jiān)督意識方面,具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近年來,在網上披露的越來越多的政府官員的“雷語”、“雷行”,使得這些“雷人”不斷成為媒體追逐的事件主角。由于媒體披露特別是網絡轉載,這些“雷人雷語”一經出現(xiàn),便會引起輿論廣泛關注、評論和質疑。其次是網絡傳播中的民意訴求得到進一步彰顯。過去,主流媒體只是代表或主要代表黨和政府的利益訴求,現(xiàn)在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是麥克風,每個人都是傳播者,多元價值觀念使得草根屬性得到彰顯,整個社會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程度在不斷提高,互聯(lián)網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隨著網民人數(shù)的逐漸增多,網上的聲音也逐漸由“地下”轉為“地上”,由“獨聲”轉為“合聲”,由“弱聲”轉為“強聲”,對一些熱點、難點和焦點的民生問題,逐漸形成一種網絡先行、主流媒體跟進的前呼后擁的態(tài)勢。
領導干部應學會有效使用網絡
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夠用好網絡呢?作為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應做到以下方面:
首先要把網絡作為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網絡是個好東西。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記得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林肯曾說過這樣一句有名的話,“我所想的,是做好人民希望完成的事情。對我來說,問題在于如何才能準確地把它找出來。”因此,民意測驗就成為美國一些開明領導人了解民意的渠道。民意測驗可以幫助他們感知決策過程中的三個關鍵問題:一是幫助他們了解公眾在想什么,以便在爭論激烈的問題上建立“支持陣線”;二是有利于聚集和確定有關信息,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找出最重要矛盾或者問題;三是可以幫助提供支持立法的象征性姿態(tài),為人們確立一盞“立法指路明燈”。
但是,不管何種民意測驗,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些國家,民意測驗都是有一種明顯指向性的。美國批判學派的先驅赫伯特·席勒指出:“盡管民意測驗是一項以科學方法形塑的工具,但它不可能是中性的構件?!荚跒檎?、政治、經濟各界的政策制定與決策提供幫助。進行民意測驗,其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政策行動。”
政府了解民意是我們黨群眾路線的發(fā)揚光大,是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具體體現(xiàn),同時也是彰顯人民群眾實現(xiàn)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的有效途徑。胡錦濤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們交談時說,“平時我上網,一是想看一看國內外新聞,二是想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關心些什么問題、有些什么看法,三是希望從網上了解網民朋友們對黨和國家工作有些什么意見和建議?!睉斦f,網絡的便捷性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一個既經濟又方便的綠色通道。
其次要用好基于網絡的三個輿論場。尤其在當下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融合時代,有三個輿論場是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一是官方輿論場,這個輿論場集中體現(xiàn)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政方針,理念、決策步驟和措施,其傳播形式包括,黨委和政府的新聞發(fā)布會,會議文件及出臺的各項政策。以往這個輿論場是一種強勢高位指導,隨著網絡媒體的出現(xiàn),這種強勢在漸漸弱化。二是主流媒體輿論場,這個輿論場主要還是反映政府主張,體現(xiàn)政府意志。不過,近年來主流媒體輿論場在反映社情民意、輿論監(jiān)督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些價值訴求,其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官方輿論場的翻版了。三是網民輿論場,在這個場里面體現(xiàn)的是地地道道的網民訴求、草根利益。隨著我國網民數(shù)量的增加,以及網民民主意識的增強,相信這個輿論場的影響力和作用會越來越大。
對今天的政治家來說,他始終處在輿論和媒體的旋渦中。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離職前縱論媒體,他以自己十幾年聚光燈下,參與這場游戲的經驗,對媒體進行省思。布萊爾坦白承認,現(xiàn)在,作為領導人物,除了為真正重大的事務做決策之外,他們工作的一大部分是應付媒體,因為媒體的覆蓋和影響大,并且活躍程度超乎尋常。這種情況不只限于政治人物,在商業(yè)、軍事、公共服務、體育甚至慈善團體和志愿組織中,情況都一樣。媒體圍繞著他們,他們也圍繞著媒體。在布萊爾看來,這樣做帶來的結果是:第一,丑聞或爭議變得強于一般的新聞報道,除非能夠引起熱烈的爭議,否則新聞就不是新聞;第二,攻擊動機要比攻擊判斷來得有效,因此,一人犯錯還不夠,這個錯誤必須是和腐敗、陰謀有關;第三,怕漏新聞的心理使今天的媒體往往“成群地狩獵”;第四,進行評論而不只是純粹做新聞報道,因此,如果一個政治人物說了什么,新聞往往不是政治人物說話的內容本身,而是對他講話的解讀;第五,將評論與新聞混為一體,夾敘夾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特別是在新媒體方興未艾的情況下,三個輿論場的疊加性就顯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官方輿論場和網民輿論場的疊加更為重要。如果三個輿論場交互疊加的部分大,那這個社會就趨于安定;若三個輿論圈幾乎重疊,那就說明政府、主流媒體、普通網民想法的高度一致性,社會就非常和諧;如果這三個輿論場交互很少,甚至各自獨立,那這個社會就會出現(xiàn)不安定因素,甚至出現(xiàn)分裂。
三是要學會用網絡說話和寫文章。說話是一門藝術,是與人打交道的本領,尤其是在遇到突發(fā)事件的時候。面對公眾,面對媒體,面對網民,千萬不要逞能顯露強勢。突發(fā)事件有其一般傳播規(guī)律,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公眾信息需求和媒體職業(yè)訴求的急迫性上。這些年來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對待突發(fā)事件絕不能隱瞞不報,否則政府就會失去公眾、喪失輿論引導權。突發(fā)事件是捂不住的,不管是流言還是謠言,都是始于封鎖止于公開,唯一需要的是及時發(fā)布真實信息,以滿足媒體和公眾的知情權。
在當下,要特別學會用網絡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信息,用網絡說話成本低、公開性強、效率高。當然,網上說話要講究技巧,比如在突發(fā)事件的輿論引導方面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軟不宜硬,宜緩不宜急。善待網民,說好“網話”,對密切政府與人民群眾關系大有好處。
寫文章同樣是一個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重要素養(yǎng),尤其是在媒體上寫出好文章,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歷來把用好媒體作為重要的工作方法,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講話中說:“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他批評在有些領導機關中,黨的政策“只要領導人知道就行,不需要讓群眾知道。這是我們的有些工作不能做好的基本原因之一”。1944年3月22日,毛澤東在談到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時,稱看報比吃飯更重要。他生動地說:“關于報紙,現(xiàn)在高級領導同志,甚至中級領導同志都有一種感覺,沒有報紙便不好辦事。飯來了,報來了,我們有些人是先看報、后吃飯的?!边@種“沒有報紙不好辦事”的感覺,已經把用報紙來指導工作、教育人看作是重要的輿論工具。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特別強調文風的問題。他說,“文章和文件都應當具有這樣三種性質: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準確性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鮮明性和生動性,除了邏輯問題以外,還有詞章問題?,F(xiàn)在許多文件的缺點是:第一,概念不明確;第二,判斷不恰當;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又缺乏邏輯性;第四,不講究詞章。看這種文件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一定要改變這種不良的風氣,……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p>
鄧小平在1950年5月16日召開的西南區(qū)新聞工作會議上,曾提出“拿筆桿子是實行領導的主要方法”。他把“批評與自我批評”列為辦好報紙的三個基本條件之一。他認為,“報紙最有力量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鄧小平非常注重通過輿論去監(jiān)督我們黨和黨員,取信于民。他說:“黨要受監(jiān)督,黨員要受監(jiān)督。”“在中國來說,誰有資格犯大錯誤?就是中國共產黨。犯了錯誤影響也最大,因此,我們黨應該特別警惕。憲法上規(guī)定了黨的領導,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jiān)督,不注意擴大黨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
江澤民也非常重視新聞作品的宣傳效果,他強調“寫出來的文章”一定要“有說服力、感召力”。“報紙上刊登的許多報道,主題好,內容好,語言也很精彩,使人在受教育的同時,也得到美的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新聞作品,不講究辭章文采,文字干巴巴的,翻來覆去老是那么幾句套話,也有的嘩眾取寵,亂造概念,詞句離奇,使人看不懂,這種不良文風應加以糾正?!?/p>
今天,借助互聯(lián)網回答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已成為領導干部的重要媒介素養(yǎng)。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曾指出,“互聯(lián)網已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我們要充分認識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社會影響力,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的建設、運用、管理,努力使互聯(lián)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平臺、促進人們精神生活健康發(fā)展的廣闊空間?!?/p>
媒介融合的進一步深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的民主化進程。領導干部研究網絡、使用網絡,已經成為提高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水平的一個重要載體。作為一個國家工作人員,若能夠懂網絡,會說話,會寫新聞稿件,會跟媒體打交道,會應對突發(fā)事件,同樣是一種難得的工作品質。
(作者為南京大學政府新聞研究所所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