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司法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案例指導制度是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實現法律統一適用、確保司法的穩定性的重要保證。鑒于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律適用不統一等問題時有發生的現實,公布指導性案例,推行案例指導制度,對于維護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確保法律統一適用,維護司法公信力,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司法改革創新的重要舉措,案例指導制度是落實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統一法律適用標準、實現法律統一適用、確保司法穩定性的重要保證。在一個法制統一的國家,按照法制統一的原則,法律統一適用應當是司法審判的題中應有之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正式形成,中國法治建設的重心已開始從立法轉向司法。然而司法實踐中,法官濫用司法自由裁量權、法律適用不統一以及“同案不同判”的現象時有發生,引發民眾對司法公信力的強烈質疑。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布指導性案例,推行案例指導制度,對于維護法律適用的統一性,確保法律統一適用,維護司法公信力,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了初露鋒芒的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一路走好,筆者提出如下建言,求教于法律界的學者、專家,以求于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刑事案例指導制度建構的三點要求
提高全國法院刑事判決書的說理程度。判決書的說理性作為法律本身理性化的延伸與落實,是司法公正的直接要求、司法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法官的義務所在。不論普通法法系還是大陸法法系,雖然存在著具體說理風格的不同,但判決書必須說理、必須具備相當高的說理程度則是一切現代法治國家的共同要求。如果判決中不談理由,即使該判決是正確的,也難使人相信其合理性和公正性,甚至認為它是武斷的、專橫的。在當前,應把強化刑事案件判決書的說理,作為刑事法治一項基本要求提出并予以貫徹落實。
在判決中說理,就是要求法官詳細分析證據,根據證據認定的事實,具體闡述可以適用的法律,并依據法律作出具有邏輯性、合理公正的判決。說理充分還應包括對當事人各方的請求在充分說理的基礎上作出支持或駁回的答復。整個說理部分應充分嚴謹,對理由的論證可以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來論證。此外,判決中應列舉不同的判決意見。總之,理由越充分,則表明判決書的質量越高。
建立全國法院刑事判決書的公開發布與評價制度。與強調判決理由相一致的問題是判決書的公開發布制度。因為強調判決理由的重要性在于加強公眾對裁判的監督。如果判決書不能公開發布,則公眾尤其是法律界人士不能對裁判結果做出評論、討論,便不能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因此,在強調判決理由的同時,應當建立刑事判決書的定期發布制度。刑事判決書應當按月、季度、年發布,原則上所有的刑事判決書都應當發布,而不能僅僅是有選擇地發布部分案例。鑒于該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因此我們認為最好在各中級以上的人民法院成立專門的刑事案例發布機構,具體負責本院及下級法院刑事案例的定期發布工作。刑事判例發布以后,應當允許社會各方面的人士對其進行評論,此種評論也是對法院工作的社會監督。
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典型案例的遴選、發布制度。由于最高人民法院親自審理的刑事案件并不很多,且在這些案件中,雖然案情重大,但并不一定在法律適用方面更具典型性。所以,僅僅以最高人民法院親自審理的案件作為指導性刑事案例的來源是不妥當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制作和發布的刑事案例,既包括由最高人民法院親自審理的在法律適用方面較為典型的刑事案例,也包括全國各級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請示的存在法律適用問題的典型刑事案例,尤其應包括各地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上報的、由最高人民法院經過認真挑選和篩選的刑事判例。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內部要成立專門的挑選和審核刑事案例的委員會,該委員會主要由業務能力較強的法官參與,必要時也可吸收某些專家學者甚至律師加入,通過該委員會的認真挑選和審核,從而確保刑事案例的質量。同時,應對各級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報送刑事案例的程序作出具體規定。
指導性案例的選擇標準
不論在普通法國家,還是在大陸法國家,凡是有可能成為以后的判決所遵循或參照的案件,都有著基本相同的判斷標準。在我國,確立哪些案件可以成為指導性案例,同樣應遵循一定的判斷標準,一般來說,作為指導性案例應具備實質上的要件和形式上的要件。
實質要件。具體而言,一個案例要成為指導性案例,應具備下列實質要件:1、法律問題應具備普遍性。指導性案例制度的構建和實現應具有彌補法的滯后性和不周延性的功能,即指導性案例制度實際上具有造法性質。也即如此,指導性案例應該具備法的一般特質,這樣,指導性案例首先必須具有法的普遍性特征。從法理上來說,法應是無數個案的抽象,必須具有一般性、普適性,法存在的意義,不特是針對某個個案正義的實現,而應是對普遍主體的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具有普遍指引功能,規范功能。在司法實踐中,有的法律問題會在其他案件中反復出現,有的法律問題卻少之又少,所以不論從需要方面來說,還是從法律效率方面來看,指導性案例應是帶有一定普遍性意義的案件。
2、法律問題重要。“重要”是個具有相對性意義的概念,同一個案件,對案件的利害關系人而言肯定是極為重要的,而對于司法實踐或法學研究而言,其可借鑒或可參考的價值就不一定同樣重要了。這里的重要不僅僅對當事人而言,而且指那些涉及公民基本權利、在社會上有重大影響的問題,或者是涉及公共秩序、善良風俗、國家和人民重大利益的法律問題。
3、案件類型新穎。新穎是指在新的領域內出現的新型犯罪的典型案例。比如網絡犯罪,包括網絡隱私權的侵權、網絡虛擬財產盜竊、網絡病毒傳播等新型犯罪。頻繁發生的“艷照門”事件,就暴露出了我國刑法的滯后性,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加強指導性案例制度建設的緊迫性。這類案件類型本身就成為對傳統的法律適用范圍的一種拓展,應當有選擇地予以吸收成為指導性案例。
4、判決所涉及的法律問題應具有法律解釋的內容,或者填補法律漏洞的功能。因而,指導性案例不應是對于重復法律規定的判決。指導性案例制度的建構,實際上正是想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運用案例判決的既判性、權威性特點,統一同案或類案的法律適用,同時指導以后的司法審判,節約司法成本進而實現司法正義。指導性案例具有解釋法律和創法功能已是不能回避的事實。因此,指導性案例的選擇不應是重復法律規定的案例,實際上正是構建指導性案例的應有之意。
5、指導性案件具有快捷、針對和可操作性。法律的目的即在于“定分止爭”,“遲到的正義是非正義”都體現了立法者制定法律在于實施,使案件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指導性案件必須具有這樣的特點,能夠迅速且得心應手地進行適用。
形式要件。1、案件的裁判必須已經生效,但如果生效裁判進入審判監督程序的,不能作為指導性案例的來源。首先,指導性案例的選擇只能是裁判已生效的案件,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判決未生效的案件有上訴和抗訴的可能。而指導性案例必須具有穩定性和指引性,判決未生效的案件顯然不適合作為指導性案例。其次,案件判決雖然已經生效,但是進入審判監督程序的,也不適合作為指導性案例。案件一旦進入審判監督程序,即有發回重審和改判的可能,同樣不具有指導性,相反會具有混淆性。
2、同類案件已經由不同級別法院裁判并生效的,選擇由高級別的法院作出的裁判。我國《憲法》和《人民法院組織法》確定上下級法院之間是監督關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下級法院向上級法院“請示”的現象,這種現象使得上下級法院間的監督關系變成了領導關系。考慮到指導性案例制度的權威性和指導性的特點,加上我國上下級法院的現實關系,在選擇已由不同級別法院裁判并生效的案件作為指導性案例時,選擇由高級別的法院作出裁判的案例比較有現實性。因為高級別的法院做出判決并生效的案件,下級法院在借鑒或接受指導時不會有較多的阻力。
3、同類案件判決生效時間不同的,應選擇判決后生效的案例作為指導性案例,但同時應考慮判決的法院級別。如果判決先生效的案件的法院級別較高,應采用判決先生效的案件作為來源。
指導性案例的產生程序。指導性案例的形成是指案件獲取某種法律效力的升華過程,因此要成為指導性案例,除了具備實體的構成要件外,還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
第一,提出。經由有管轄權的各級人民法院對受訴的新、特、疑難等符合指導性案例條件的刑事案件,并由本院的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之后均可提出報送,上級人民法院也可以直接調取轄區內的下級人民法院的生效案例。有學者認為,各基層、中級甚至高級人民法院的生效案件都不能作為指導性案例的案源,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生效案件才可以。對此,筆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首先,不宜以法院的審級作為篩選案例的標準,而應以案件本身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典型意義、有說服力并符合法正義的價值目標作為標準。其次,客觀地講,全國大統一的法治化在今天的中國還很不具備,而一些法院的司法實踐已經表明,各級人民法院成為指導性案例的制作主體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明顯,利大于弊。
第二,報送。由作出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的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后逐級向本地區的高級人民法院提出,然后,由高級人民法院再向最高院報送。如果是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不包括高級人民法院)報送的將在本轄區適用的指導性案例,則只需上報到地方各高級人民法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