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些時候,我在一個美國政府辦事處逗留了半日。那兒的人們讓我展望一下泛大西洋國家之間的關系和歐盟前景,我欣然接受了。
首先,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歐洲雖然有過輝煌的歷史,但其曾經的全球影響力已經成為過眼云煙。在未來,它的戰略地位還可能將進一步下降。歐洲在16世紀到20世紀初的400年間一直主宰著全球政治事務,隨后歐洲在全球事務中的重要性開始急速下降,而伴隨著人口萎縮和老齡化,歐洲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也大幅縮水。1900年的時候,超過50%的世界經濟總量是由歐洲和美國創造的,而亞洲只有不到20%?,F在,亞洲十大經濟體的GDP總和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歐洲,預計到2050年,亞洲十強占世界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將超過50%。
歐洲目前面臨的財政困境正在加劇歐洲的衰退,并迫使歐洲各國政府采取措施進一步削弱其原本就不算強大的軍事實力。對歐洲的安全防務來說,這也許不是什么大問題,因為歐洲曾經面對過的常規軍事威脅早已不復存在。削弱軍力背后隱藏的重要信息是歐盟在世界其他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將持續萎縮。
因此可以說歐盟并非變得不再關注國際事務,只是因為其不斷衰退的戰略重要性使得它在國際事務中顯得有心無力。
歐洲一體化的輝煌時代已經漸行漸遠。這也許是一個有爭議的觀點,未來的歷史也很有可能證明我的觀點是錯的。但是至少目前有幾個明顯的理由讓我相信歐盟的未來充滿變數。
歐盟成立于二戰之后,其初衷是建立一種能夠聯合歐洲國家,防止歐洲再次爆發戰事的機制。同時,它還旨在將西歐的主要國家聯合成一個足夠強大的經濟實體以對抗前蘇聯。歐洲人對美國參與和支持歐洲對抗前蘇聯的承諾和決心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意識到,歐洲要想在與前蘇聯的對抗中取得上風,必須相互間進行經濟整合。
在后來的歷史中,雖然美國堅守承諾一直站在歐洲這邊,但這也成為歐洲最終沒將整合軍事實力提上議程的原因。歐洲各國雖然同意將一部分主權交給歐盟,但移交的權力并不多。20世紀80年代后,歐洲精英們的野心開始膨脹,他們通過歐盟的擴張和多項機制改革來謀求歐洲地位的提升。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和《里斯本條約》的簽署。雖然這種擴張努力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尤其是在東歐,加入歐盟的愿望鼓勵了東歐各國進行民主改革,但這些努力并沒有引導歐盟大幅深化政治一體化的程度,導致了歐盟今天面臨的嚴重困境。
此外,《里斯本條約》還試圖賦予歐盟的委員會主席和外事官員更多的話語權,從而真正使歐洲用“一個聲音”說話。迄今為止,這種一廂情愿的努力沒有什么大的成效。歐盟委員會現任主席比利時人范龍佩和外交事務高級代表英國人艾什頓,都不是擁有很高名望和影響力的政治家,因此歐盟在處理眼前的困境時,更多的是由法國總統薩科齊,德國總理默克爾這些大國領導人來牽頭。由此可以看出,真正決定歐盟走向的是國家實力而非規則。
現在,歐洲一體化面臨四個威脅。第一,缺少激勵歐盟深化合作的外部敵人。第二,臃腫笨拙的決策機制。歐盟現行的決策機制規定,任何決定都需要歐盟27個在國土面積和國家財富上差異巨大的成員國一致通過才能生效。第三,雖然建立了歐元區,但歐盟并沒有相應的政治與經濟機構來支撐這種貨幣。第四,民族主義。歐洲大陸的民族主義一直以來都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近年來它正愈發成為主流意識。
一些專家指出,歐盟面臨的這些挑戰可能會促使各成員國最終采取措施,深化政治一體化程度。法德兩國已經簽署協議協調兩國的經濟政策,雖然默克爾和薩科齊所提出的步驟極其溫和,但這很可能是未來的大趨勢。我不認歐盟會走向分裂,但它很可能會陷入長期的停滯和衰退。因此我堅信歐洲政治一體化帶來的全盛期已經過去了。
再次,泛大西洋安全合作的光輝歲月也已成為往事。可以預見的是,美歐之間的安全合作伙伴關系,再也不會像從前那樣親密無間了。為什么?原因很明顯,他們缺少共同的外部敵人。一直以來,美國必須在歐洲駐扎軍隊的唯一理由就是前蘇聯的威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前蘇聯解體后美國在歐洲大陸的駐軍逐年減少。當歐洲可以獨自應付安全威脅時,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也就變得毫無必要了。
此外,1992年以來,北約多次干預世界事務,但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北約采取行動介入的那些地區都是關平其戰略格局的重要區域,然而財力的不濟使得大多行動都半途而廢。北約結束了巴爾干半島的戰事,但付出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遠超預期。與此同時,這次行動的有效性也值得懷疑。在伊拉克戰爭問題上北約產生了分歧,而國際安全援助部隊(ISAF)在阿富汗的步調不一也在提醒我們,為什么拿破侖說他喜歡對抗聯盟。利比亞的戰事更多地應歸功于反抗武裝的堅韌。北約這個泛大西洋安全合作機構試圖通過這些行動證明自己的價值,可事實上結果恰恰相反。人們不禁要問:如果歐洲不再需要美國的庇護,美歐聯盟在世界其他地方又無利可圖的話,究竟為什么要維持北約這個組織呢?
最后,美國的戰略重心已調整到了亞洲,泛大西洋的安全合作勢必會衰退。美國全球戰略的中心目標,是保持其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并阻止其他大國在各自地區的崛起。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是唯一潛在的地區霸權。亞洲將有一場激烈的防務競賽,美國也將因此深化與亞洲各伙伴國的安全合作。在這場角逐中,歐洲已經無足重輕,也沒有卷入這場漩渦的理由。隨著時間推移,亞洲將會得到美國越來越多的關注,歐洲只會越來越少。
對歐洲大陸懷有先祖情結的美國人在逐漸減少,發動冷戰的那一代人也在退出歷史舞臺,這些在大西洋兩岸發生的人口變化和代際更替將進一步弱化美國對歐洲的關注。戰略利益轉移后,曾將歐美密切連接在一起的社會文化紐帶也必然會弱化。
必須強調的是,我們不應過分夸大這種趨勢。歐美永遠不會變得敵對,歐洲內部也不會爆發激烈的防務競賽。歐洲和美國將繼續進行貿易與投資,并繼續在一系列如反恐、情報共享和防止核擴散的安全問題上展開合作但在未來的數十年里歐洲將不再是美國“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至少不會像以前那樣。
一個新世界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它與過去60年里我們所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但這未必是壞事。無論美國還是歐洲,最好的應對是承認這些變化并積極適應它們,而非徒勞無益地試圖挽回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