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所有在近年建筑業的黃金時代中聲名鵲起的美國建筑師一樣,邁克爾·馬爾岑(Hichael Maltzan)也是憑借著自己為知名博物館和私人豪宅所設計的建筑作品樹立了聲望。2002年,他為紐約皇后區臨時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的設計,以優雅的設計風格引發了全美的關注。
他的作品還包括在圣加布里埃爾山山腳下為藝術家拉里·皮特曼(Lari Pittman)和羅伊·道威爾(Roy Dowell)所設計的飛碟狀房子,以及在貝弗利山莊為投資人、前好萊塢超級經紀人邁克爾·奧維茨(Hichael Ovitz)設計的占地2.8萬平方英尺、集畫廊與住宅于一體的超級豪宅。
不過,在與他擁有相同知名度的美國建筑設計師中,馬爾岑可能是唯一一位在那些“缺乏魅力”的項目上也擁有豐富經驗的設計師,他熱衷于為城市中的貧困者設計收容所或其他臨時住所。過去16年間,他參與了數個向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房的項目,并為貧困兒童設計了一座藝術綜合設施,這些建筑設計皆因其復雜的建筑結構與其包含的公共服務精神而與眾不同。
卡弗公寓是馬爾岑的最新建筑設計作品,這棟筒狀的住宅區為那些無家可歸者的兩項基本卻又時而發生>中突的需求找到了平衡:一方面使他們獲得了被保護感,另一方面則保證了他們能夠正常的進行社交活動。馬爾岑的下一個設計項目將采用預制結構房屋構成別致的造型,雖然還處于設計階段,但這種巧妙的方法將為更多人提供棲身之所。馬爾岑的這些設計必將沖擊當代建筑設計只注重展現財富與高層次文化的傳統觀念。
馬爾岑也是在不經意間成為了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師。1988年,他來到洛杉磯,在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手下工作。那時候,年輕建筑師們還在尋求打破后現代主義束縛的方法,而蓋里正是他們狂熱崇拜的對象。1993年,當馬爾岑還在對迪斯尼音樂廳進行前期設計時,商人歐文·耶格爾(Irwin Jaeger)和藝術家鮑勃·貝茨(Bob Bates)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幫助其在貧民區邊的垃圾堆上建造“Inner CityArts”總部,用于進行課外活動項目。
這個項目也是馬爾岑首次獨立承擔設計委托。綠地四周坐落著一間間的活動室,白色灰泥雕刻和自然的室內布景讓人聯想起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的抒情式建筑風格以及蓋里作品中的雕刻,而這一切都暗示著這位年輕的建筑設計師正在形成自己的建筑風格。
這座建筑也顯示了馬爾岑能夠異常敏感地捕捉這棟建筑的未來使用者需求的能力——陽光透過巨大天窗以及那些與小朋友視線平齊的玻璃窗灑下來,讓花園與工作室之間恰到好處的間隔充滿了生氣,也為這種低成本的建筑平添了幾分暖意。
此外,這個項目還引起了貧民區房屋信托機構(Skid Row Housing Trust)的關注。這個組織—直致力于向鬧市區無家可歸者中最需幫助的人提供永久性住所。這些人的處境通常非常糟糕,他們飽受毒癮、精神疾病、身體殘疾等諸多問題困擾,并常年漂泊于收容所內外。
馬爾岑為該信托機構設計的首部作品是彩虹公寓,四周布滿了貧民區的各式帳篷。為了收容附近的可憐居民,馬爾岑在設計時就將大樓的87個房間全都朝向迎賓樓梯和室外庭院。站在頂樓天臺上,住戶們可以眺望到數個街區之外的商業區里那光輝璀璨的高樓,那里的繁華與寧靜有時看來是那么遙不可及。彩虹公寓樓于2006年完工,讓這里的許多住戶再也不用忍受其他收容所那種讓人萬念俱灰的氣氛了。
住房信托主管邁克·艾爾維茲(Hike Alvidrez)表示:“輾轉于各家收容所中的是些什么人?住在老式單間房屋中通常沒人知道,你與外界以及他人的聯系都會被切斷。相比之下,彩虹公寓則為互不相識的人們提供了開放式的互動平臺,而互動的形式多種多樣?!泵嫦蛲ピ撼ㄩ_的廚房便于組織室外聚會活動;在庭院里種植花草的人逐漸形成了園藝小組;而社區活動室中瑜伽課程及其他活動也逐漸興起。目前,整棟住宅中已經形成了15到20個俱樂部。
當艾爾維茲聘請馬爾岑設計卡弗公寓這棟距彩虹公寓僅1英里、配備了97個單元房的公寓樓時,住房信托集團的建筑目標已經大大提升。
埃爾維茲說:“彩虹公寓大樓激發了很多創意和想法,我們開始認識到建筑設計可以幫助人們安定下來并形成社區。對我們來說,建筑設計已成為治愈貧困者創傷的良藥?!?/p>
卡弗公寓的服務對象與彩虹公寓的正好相同,但這棟新建筑的周邊環境卻向設計者提出了新挑戰。這是因為卡弗公寓坐落在一片破舊倉庫和大片空地中間,緊鄰向南延伸的10號高速公路的高架橋部分。如果某個工作日的早上你路過這里,那么你能看到的唯一生命跡象很可能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人正默默把自己的鞋子放在高速公路匝道下的帳篷外。
乍一看,卡弗公寓與周圍環境好像有點不大相稱。其簡潔明快的白色圓柱形外墻被分割成一連串鋸齒形垂直屋脊,那些細長的窗戶不僅可以隔絕噪音,防止排放的廢氣跑進室內,還可以起到輕微防御的作用。
在我們第一次參觀工地時馬爾岑就向我們解釋說:“人們在露宿街頭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自己周圍搭起圍墻,試圖營造安全感。因此,在你試圖營造開放感之前首先要提供安全感。在設計圍墻時,馬爾岑展現了與在設計大亨豪宅時一樣的設計才能??ǜス⒌幕⌒瓮庥^呼映了高速公路駛進匝道的曲線,因此,當你沿著毗鄰建筑的兩條大街中的任意一條駛向卡弗公寓時,那些曲線仿佛交匯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加速感,將你引到卡弗公寓前。而當你來到公寓正門時,這種加速感就慢慢減弱了,映入眼簾的景象也變得更加柔和。多方位混凝土結構的大廳面向人行道,仿佛是在邀請你進去看看。
步入公寓大樓的中央庭院,你會看到主要被一座巨型樓梯占據了的夢幻般的圓形空間,這時的你會再次充滿期待感。由薄金屬板制成的翅狀板圍繞著中庭貫穿整個建筑的高度,加劇了垂直的視覺沖擊,使你的視線自然地跟隨它們躍過層層陽臺,望向頭頂美妙的加州天空。這種壓縮感不禁讓人聯想起20世紀20年代蘇聯的前衛建筑師所創造的“社會冷凝器”(Social Condensers),一種被用來瓦解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公共空間設計。然而,比起烏托邦主義,卡弗公寓的庭院設計其實與心理治療關系更大——它是一座心靈避難所,旨在為居住者營造一種安全感,而不是提供千篇一律的房間。
為了避免使這種感受變得過于令人窒息,馬爾岑還對卡弗公寓的其他部分進行了大膽處理,在建筑和外界之間創造了驚人的視覺聯系。例如,公共廚房的處理臺與沿對角線貫穿整個一樓的凹槽平行,向一頭望去是高速公路,而另一頭看到的則是貧民區中的景象。
整棟建筑的設計中,最出人意料的就是位于三樓的洗衣間兼活動室。作為整個公寓大樓中心,透過這個房間水平方向的狹長窗戶能夠俯瞰到高速公路高架橋。而由于窗戶采用了隔音玻璃,所以即使是正午,屋外的噪音在屋里聽來都會變成溫和的嗡嗡聲。但房間距離高架橋十分近,以至于在車流停滯不前的上下班高峰期,住戶與汽車司機們能夠直接進行眼神交流。
而到了深夜,當高速公路變得空空蕩蕩,不時駛過的車輛就會變成夢幻旋律中的一顆音符飛馳而過。
這樣的畫面是多么有趣啊,甚至都有點詩情畫意的感覺了,而這也正展現了洛杉磯充滿競爭的一面:高速公路正是這個城市對自由與機遇的保證,但有時這些承諾只不過是一場夢。
然而,馬爾岑的建筑設計還揭示了審視洛杉磯的另一種方式。上個世紀的很多建筑師都堅信藝術能夠改變世界。大規模生產時代的到來會為人們提供明亮的工作環境,并將骯臟的城市貧民區一掃而盡。而建筑師,這種傳統意義上服務于貴族精英的人群,也會開始服務于大眾。
當然,建筑師們的夢想早在數十年前就已破滅,成為了政治和經濟腐敗、天賦平庸以及思想僵化的犧牲品。到了這個夢想就要破滅的時候,建筑師們對普通住宅樓和辦公樓的設計已有點缺乏人性化考慮了。而那一代建筑師從來都沒從那些創傷中恢復過來。
如同其他在后現代時期成長起來的建筑師一樣,馬爾岑沒有直接受到那段時期的影響,也沒有興趣提出新的思考公式。他認為,建筑設計的發展是漸進式的,是可以通過對日常生活的仔細觀察來加以檢驗的。他的設計目標就是要找到一種節奏,來滿足人們生活中時常相互>中突的各種需要。
卡弗公寓正是這個目標的下一步計劃。這棟建筑不僅為無家可歸者帶來安全感,緩解了他們內心的孤獨感,還借助其強大建筑結構,凸顯了在我們的社會中常常被忽視的那一人群。
Q:在10號高速公路旁設計建筑對你的設計方案有何影響?你認為這樣的地點會給居住者帶來什么影響?
A:能夠在10號高速公路這樣的地段進行設計,我們感到很榮幸。雖然靠近高速公路意味著我們不得不解決棘手的隔音問題。去最大限度地減少噪音,但高速公路也提供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方式去連接各種空間。一層的公共空間不再是居住者參與街道生活的唯一方式。中央庭院中寬大的樓梯通向街道,從六層的天臺上可以觀賞到城市天際線的壯麗景色。在三樓的公共活動室里坐著看電視或者洗衣服的時候,高速公路上的車流就從眼前駛過。這樣的連結不僅把美好的城市風味融入其中。而且還在這塊人煙稀少的地段添加了強烈的個人存在感。
Q:將那些常被忽視的人口聚集到公共社區是貧民區房屋信托機構的目標之一,這在你的建筑設計上是如何體現的呢?
A:外觀上來說,這座建筑會給洛杉磯的城市景觀帶來很大改觀。無論是從高速公路上或是從遠處看,多面的結構展示了建筑內的每個房間,很好地表達出個體生活空間、集體生活體驗和高速公路的動態關系。對于這些缺乏社會關懷、往往會被忽視的人群。我們有意使這棟建筑既融入城市風景。又使社會注意到其中的居民。
Q:比起為典型的住房或者酒店客戶服務,在同貧民區房屋信托機構合作期間你遇到了哪些與以往與合作不同的挑戰?
A:我們都是在同客戶合作,只不過這次的客戶是非盈利性的開發者,他們花費好幾百萬建房是為了服務于無家可歸的流浪人口。很大程度上,這跟同某個機構合作差不多,都是我們拿到項目。然后按照他們的需求進行設計。因為貧民區房屋信托機構不僅是項目的開發者,還是長期的物業管理者,所以他們是我們了解居住者不斷變化的需求和期望的直接渠道。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在整個公共區域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盡力滿足各種特殊需求。并不斷與服務于居住者的服務供應者溝通協商。使他們的想法不斷完善。并最終成形。
Q:對你來說,通過設計改變人們的生活,你遇到的除了挑戰,有沒有獲得了回報的感覺?
A:我們致力于創建一座符合客戶需求的建筑,設計出結構和外觀,并將各種空間順暢連結。這種項目的其中一個挑戰就在于,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方式。這樣。我們就能夠滿足客戶需求。并重塑居住者之間的互動模式。因此,除了為居住者提供個人生活空間,還要考慮到如何以更具意義的嶄新方式為居住者之間的交流往來創建一個美好空間及和諧氛圍,這才是真正的挑戰,也是最實在的回報。